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再"和"又"是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两个表重复义的副词,本文通过分析发现,二者与能愿动词连用时在句中呈互补分布,其分布情况不同于二者与其他动词成分的位置关系。基于教学中所发现的留学生的偏误情况,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了初级留学生对"再"和"又"在句中与能愿动词共现时的理解,并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和对学生偏误情况的分析,设计了针对"再"和"又"与能愿动词连用这一语言点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
郑希瑶 《考试周刊》2013,(96):155-158
量词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外国留学生在量词使用上较易出现偏误,尤其容易在两个相近量词的选用和辨析上出现问题。本文选取了两个比较容易发生混淆的量词——"只"与"头",设计测试问卷及教学实例,旨在了解外国留学生对这两个量词区别使用的偏误情况,以及两种不同教学法——传统教学法与认知教学法所产生的不同纠偏作用,以求获取些许进一步完善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启示和灵感。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汉语中,副词"很""真""非常"使用频率很高。因此,对于留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三个词的用法也非常重要。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将这三个词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本人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HSK动态语料库,分析了留学生对这三个词的掌握情况,归纳出偏误类型、分析偏误原因、探讨解决方案。本文从本体研究入手,以三个平面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HSK动态语料库,对程度副词"很""真""非常"分别从语义层面、句法层面和语用层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留学生在使用程度副词"很""真""非常"时产生的偏误进行归纳分析,并结合有关资料归纳出偏误类型,找出偏误原因,探讨出偏误形成的规律。最后,通过以上分析归纳,找出避免偏误的方法和教学策略,使留学生能对程度副词"很""真""非常"形成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印尼语中的"Tahun"对应的汉语词是"年"和"岁"。中印两国语言系统内部分工不同、两国人们的认知心理不同、两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不同,是造成它们语义上存在细微差异的主要原因,了解这些差异对于改善对外汉语教学十分有帮助。但由于文化差异和教师重视程度的影响,印尼留学生在使用这两个词时常出现偏误,针对这些偏误,提出采用情境教学法阐释"年"和"岁"的语义、讲解与"年"和"岁"相关的词组或短语、重视纠正学生平时作业中有关"年"和"岁"的偏误、注意讲解"岁"的语用用法等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汉语中,副词"又"和"再"都可表示动作(状态)的重复或者持续,但两者还有差别,"又"一般用来表示已经重复的动作或情况;"再"则多用来表示尚未重复的动作或情况。本文将从语义角度对"又"和"再"进行对比分析,以便初学汉语的留学生能够准确使用。  相似文献   

6.
趋向动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向被认为是教学难点。其中"起来"和"下去"是留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两个。笔者认为利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机制、意象图示理论及主观化机制分析"起来"和"下去"用在动词后作补语时的情况,并根据这些观点对HSK语料库中出现的偏误进行归类和讨论,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副词是汉语词类的一大类别,在汉语语言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副词的使用情况复杂多变,外国留学生在使用时出错率极高。"已经"是外国留学生经常使用的时间副词,根据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查询,"已经"共出现2774次,出错次数高达2031次。就"已经"的偏误情况看,偏误类型主要有错用、误加和缺省。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是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规则过于泛化等原因。  相似文献   

8.
“关于”是留学生使用时偏误率较高的一个介词,结合语料库对留学生使用该词的偏误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主要是遗漏、错序、混用三种情况。同时进行了小型实验研究,并结合所得数据对对外汉语教材和教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助词"了"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留学生在使用"了"时出现的偏误率很高,出现偏误的原因很多,其中教材的编写内容是影响留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调查留学生偏误句式,考察教材编写内容,并提出建议,希望对留学生"了"字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本文收集、整理了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韩国留学生的255条"把"字句偏误语料,梳理出"把"字句的偏误类型,将其分为"补语偏误"等6种,并且根据"把"字句的15种句式,对这些偏误句进行句式归类,统计出每种句式偏误的数量和频率。进而从学习策略的角度,从补偿策略、泛化策略、回避策略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韩国留学生在"把"字句习得过程中出现偏误的原因。在分析过程中,本文也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做了对比,认为韩国留学生在"把"字句习得中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回避。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建议在教师的教学对策中应该采取鼓励使用的态度,包括区别对待偏误、多用隐性教学、避免"教学迁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中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约37万字的习作中提取出现代汉语“把”字句,对偏误的句子进行整理、分类和统计。并从偏误的一般性质出发,将中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习得“把”字句的偏误分为遗漏、误加、误代和错序,在偏误类型的内部又进行详细分类,对每类偏误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同时,阐述个人见解,以期提高中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把”字句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留学生习得"要不"时发生的偏误,以留学生的病句为例对偏误类型做了分类:(1)混淆"要不"与"要"+否定副词"不";(2)混淆"要不"与"要不要";(3)"要不1"句中S1和S2的问题;(4)语气词。在偏误分析的基础上,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甲级连词"而且"是留学生产生系统性偏误的常用虚词之一。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语料来源,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经过归纳、对比发现"而且"的使用偏误类型集中在误代、误加、遗漏三个方面。除去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这些偏误主要是由留学生对"而且"及其他相混淆词的语义及语法用法的不知、不明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李姝 《成人教育》2007,(3):83-84
该文首先从汉语本体研究的角度全面考察了同义词“常常”“常”的分布情况,并找到了区别这组同义词的形式标记;接着对不同年级越南留学生“常常”“常”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并归纳了偏误的类型。文章认为:从习得顺序的角度来看,“常常”的习得早于“常”,造成偏误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不当和教材编写太过简单。  相似文献   

15.
多功能性成分"差不多"可以充当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对"差不多"的词性和句法功能掌握不够,偏误集中在错序、遗漏和与否定误配三种类型,主要是因为留学生在使用"差不多"时词性混淆、固定结构掌握不足、与"差不多"共现成分的语义限制不明确。通过对"差不多"不同词性的句法功能的描写与留学生偏误分析,以期对教学提出建议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闫瑾  王振来 《教师》2013,(8):123-124
否定副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本文主要分析比较"不"与"没"的语义表达功能的异同,列举留学生学习中的典型偏误,并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不"与"没"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7.
时间词“刚”和“刚才”是留学生容易发生偏误的一对易混淆词。在考察“刚”和“刚才”的句法语义功能的基础上,可以发现韩国留学生习得“刚”和“刚才”时,主要有“误用、错序、误加、遗漏”四种偏误。本文在归纳偏误类型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适当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使用"把"字句,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留学生来说是个难点.留学生在使用"把"字句时出现的偏误情况很多,原因也比较复杂.因而应针对留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偏误情况,对"把"字句加以研究,以帮助留学生把握好这一句型.  相似文献   

19.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常出现偏误类推的现象。汉语初级学习阶段的留学生由助词“了”的习得偏误类推致其否定形式“不”和“没”的偏误,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笔者对初级学生作业和言语交际中出现的与“了”相关的“不”和“没”的否定句的偏误进行了归纳,并发现由“了”的习得偏误类推出的“不”和“没(有)”否定句习得偏误的原因所在,即:学生对动态助词“了”和语气助词“了”所表达的动作态不能很好理解和掌握。文章试图通过归纳学生的偏误类型,找到“了”与“不”“没(有)”的搭配使用规律,以便在教学中进行类型化的讲练,使学生在初级阶段形成正确的使用习惯,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建议教学和编写教材时对“了”这一语法知识点的呈现更加细化,将“了”的教学与“不”和“没(有)”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偏误分析要考虑不同的学习对象,学习对象不同,表现出来的偏误也不太一样。越南留学生"了"字句习得有遗漏偏误和误加偏误两类,习得的情况为:(1)初级阶段对"了2"的掌握比"了1"要好;(2)中级阶段是最模糊的阶段;(3)中级阶段以后,后期的偏误主要出现在"了1"上。母语的迁移是其中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