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飞屋环游记》描写了主人公卡尔与爱丽相伴一生的爱情故事,讲述了卡尔与罗素携手同行的冒险故事,刻画了执著的方脸主人公卡尔、活泼的假小子爱丽、圆头圆脑的小罗素等人物形象,展现了电影中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小屋。本文从认知符号学入手,运用"图形—背景"理论探讨电影的主题意义,以及其内在的认知理据和线索,以期为该片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图形—背景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在语言研究的很多领域都被应用。而抒情诗在汉语诗歌中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许多翻译家和学者们都致力于如何将汉语诗歌中的美感传达给其他国家的读者的研究。该理论通过分析抒情诗中的意象,更加精准地把握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为翻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言学不断向纵深发展,将认知理论运用到语篇研究中,可以在对语篇进行明确细致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语言生成与接受背后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的系统进行发掘。本文将使用图形背景理论和隐喻理论来解读《钗头风》所表达的“长歌当哭,情何以堪!爱已成往事,情永存心怀”的爱情主题。  相似文献   

4.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图形-背景分离(Figure-Ground segregation)原则是语言组织信息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这一理论不仅可用于英语的名词及动词的认知分析,还可用于句法结构及语篇的认知分析。本文拟以图形-背景理论为基础,对这一理论在英语简单句中的表征进行初步的探讨,同时还探究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孔雀东南飞》为汉乐府古辞,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现有多个英译本.本文运用"可能世界"图形/背景理论"脚本"移情"等认知诗学理论,从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字词等方面对《孔雀东南飞》进行较为全面的文学解读,并对多个英译本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6.
《傲慢与偏见》是19世纪初英国女性小说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作品中反讽的运用在人物刻画和主题烘托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将言语行为理论运用于分析作品中反讽言语行为,能更加清晰地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同时也充分论证了文学作品中反讽性言语可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中得到阐释。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的英语诗歌分析中,读者大多关注诗歌的韵律、措词、修辞等文体特征和表达效果。而认知诗学的兴起和发展很好地架起了语言学和文学之间沟通的桥梁,为诗歌的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文将以拜伦的《她走在美的光影里》(She Walksin Beauty)为例,试把图形—背景理论和审美注意联系起来,并认为该诗歌在标题、丰富的修辞、独特句法形式和优美的音韵方面分别成为图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唤起了读者对美的欣赏。  相似文献   

8.
以散文《荷塘月色》朱纯深译本为例,在图形/背景理论的视角下,指出散文汉英翻译中构建英语从属结构的必要性和具体方式———选择空间域中图形或时间域中图形,构建多层次从属结构,并探讨了翻译中句式结构转换背后的深层认知原因。  相似文献   

9.
图形语言的传播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特的图形语言,逐渐成为信息交流的主要形式,是设计作品中敏感和倍受关注的视觉中心.依靠图形艺术语言说话,从而达到一种传播的目的.并以此为契机正视现代视觉设计,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来探讨图形设计的定位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越来越重视朗诵的社会背景下,学生对朗诵有迫切的学习愿望却普遍缺乏有针对性的朗诵指导。在对学生进行朗诵指导时尤其在作品的选择上遵循适合的原则,从性别、主题、体裁、音乐、声音的角度选择出最适合学生的朗诵作品,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作品的精神世界,更好地领悟作品的精髓,感受诗歌的魅力,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朗诵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也是大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1.
以英语被动语态为研究对象,用图形/背景理论和角色原型理论分析说明被动语态不是由主动语态转换而来.而是通过主语和补语位置的改变而使原来的图形和背景交换,使受事成为关注的焦点。通过这一分析,我们可以说任何语言形式都遵循了人类的认知规律。是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在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中,反复出现的风和水的意象对于营造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和揭示作品的主题意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在难美项群有音乐伴奏项目中,中国队成套动作的艺术价值一直呈现弱势,这是客观事实与从业者的主流共识。为了实现身体动作准确表现成套设计的目的,提高赛场上运动员二次创作能力。通过对有音乐伴奏项目的国家队、省队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调查,并运用专家访谈、文献资料、个案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指出:要实现身体动作准确表现成套作品的主题演绎,首先要建立作品意识,编排中应灵活地运用舞蹈的思维、重视对评分规则的把握、动作的编排逻辑和音乐的选用;掌握正确的主题创作途径、探索主题的创新编排,激发运动员赛场上的二次创作欲望,才能完美演绎成套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由女性主义视角且根据后殖民主义相关理论来详细分析多丽丝·莱辛作品《吟唱的野草》中的女主角—玛丽其命运多舛。作品中的玛丽身处后殖民主义的语言环境中,游走于种族歧视、男女不平等、文化与精神上的不认同等众多困难中而不能认清其身份和地位,玛丽悲惨地死去乃时代之悲剧。  相似文献   

15.
主题是作者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中心思想,对理解一部小说至关重要;叙事手法是作者为讲述故事所采用的手段,多样的叙事手段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本文通过对《中性》这一作品所蕴含的多重主题和独特的叙事手法分析,以期对作品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的《遗腹子》和张爱玲的《琉璃瓦》都共同关注着一个社会现象:家庭生活中重男轻女的现象,并把它作为对封建传统观念进行透视的一个切入点。但两篇作品的观察视角和主题内涵有着较大的差异。把两篇短篇小说放在时代的背景下比较其异同,从而在一定层面上分析叶、张两位作家不同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话语的实际发生具有多模态性,在具体社会情境中,意义建构总是由多种符号资源共同实现的。在教师课堂交际中,话语意义的建构常以非语言因素体现,如伴语言、身体特征、教学设备和周围环境等因素。依据图形—背景理论,文章从认知角度对英语课堂教师多模态话语的信息突显、交际组篇和语用认知等功能进行剖析,认为教师课堂多模态话语的运用使交际信息更有效地被传递或提取,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本文从认知诗学视角,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剖析小说《红字》中红字和荒原意象的深层意义,挖掘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我弥留之际》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以其独特的创作技巧和深刻的主题而备受关注。然而对于作品的所采用的陌生化的写作技巧和主题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笔者运用俄苏形式主义理论细读文本,对《我弥留之际》中叙事技巧和展现主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于福克纳所采用的表现结构和主题进行研究,笔者得出结论,《我弥留之际》这部作品使用陌生化的创作方式,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在故事内容和读者之间设置障碍,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感知,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实现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展现了人类对于真理的渴求以及生命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话语的实际发生具有多模态性,在具体社会情境中,意义建构总是由多种符号资源共同实现的.在教师课堂交际中,话语意义的建构常以非语言因素体现,如伴语言、身体特征、教学设备和周围环境等因素.依据图形—背景理论,文章从认知角度对英语课堂教师多模态话语的信息突显、交际组篇和语用认知等功能进行剖析,认为教师课堂多模态话语的运用使交际信息更有效地被传递或提取,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