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杜甫律诗中的流水对进行了探讨 ,指出了杜甫的贡献是 :丰富了诗歌的语式变化 ,拓展了诗歌的表达空间  相似文献   

2.
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其诗歌中也存在大量“野”字,体现了杜甫独特的创作心态与诗学理念:一是身份意识的体现,将自身形象定位为“野老”;二是诗学境界的体现,具体表现在诗歌内容、题材、风格方面;三是通过对野景的呈现,抒发心中野趣。考察杜甫诗歌中的“野”,对于研究杜甫及其创作心态、诗学理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杜甫的诗歌创作因其对现实的关怀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则被誉为“诗史”。对此,清人仇兆鳘《杜诗详注·序》有一总结:“宋人之论诗者,称杜为诗史,谓得其诗可以论世知人也。明人之论诗者,推杜为诗圣,谓其立言忠厚,可以垂教万世也。”仇氏之论指出,宋人以“诗史”誉杜甫,是“知人论世”之文学接受方法;而明人之以“诗圣”誉杜甫,则是“以意逆志”的结果。然无论何种方法,对杜甫的赞誉则一:他们都是心折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平民情与入世心,即对现实社会之强烈关怀。  相似文献   

4.
王船山《唐诗评选》对杜诗多有贬斥,其所谴责的意见主要有:一是把杜甫揭露统治集团腐朽的诗斥之为“风雅一厄”;二是批评杜甫的叙事名篇为“于史有余,于诗不足”;三是指责杜甫既有一种“诞于言志”的“游乞”诗,也有一种只表一己“哀乐”的媚人诗;四是认为杜甫的讽刺诗是“讥时语开口便见”,而不如李贺“长于讽刺”,以及认为杜甫只“妙于取象”,而不如王维善于传神;五是否认杜甫的诗歌风格及在诗体创新上的成就。究其错评的原因,主要是基于船山以儒家的诗教原则及崇尚“神韵”的审美理想为衡量尺度所致。  相似文献   

5.
关于杜甫《赠李白》一诗的主旨,学界一直有争议。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诗意及相关作品说明此诗既是写李白,也是写杜甫自己。其主旨应是杜甫对两人“痛饮狂歌”、“飞扬跋扈”生活的反省,也带有怀才不遇的牢骚。  相似文献   

6.
杜甫入仕之路坎坷,疏救房琯失败,表明其实际政治能力不足。儒家“学而优则仕”为杜甫参政提供了社会基础,“致君尧舜”的儒家政治理想促使杜甫一生积极参政,从而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杜甫参政的失败,与盛唐时期“吏治与文学之争”有关,而文学的浪漫与现实政治的冷峻功利的天然矛盾是杜甫参政失败的根本原因。杜甫的参政理想和政治理想代表着人类伟大而宝贵的良知。参政的经历乃至参政的失败,激发了杜甫文学创作的激情,并形成其独特的文学面貌。  相似文献   

7.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玩代汉语以双音词、多音词为主,随着汉语的发展,一些古代汉语的两个单音词已经凝固成为现代汉语的一个词了,其中有些词的使用频率又较高,这样,在古文翻译中容易将一些古代汉语的两个单音词误从为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使用频率愈高愈容易产生误解,如: 杜甫的《兵车行》:“禾生垅亩无东西。”这里的“东西”是现代汉语的常用词,当“物品”讲。按此理解,很容易将杜甫的诗句误译成“田地里什么都不长,一片荒芜”。实际上,杜甫诗句的“东西”是两个单音词,即表示方位的“东”与“西”。杜甫诗句的意思是禾苗…  相似文献   

8.
宋代诗学批评普通推重杜甫。其论评极富特色,表现为:从对杜甫及其诗作总体上的大力推崇到把杜甫偶像化、神化,由对杜甫思想及其诗内涵的肯定到一定程度上出现穿凿、曲解杜诗的批评取向,从用“诗史”称扬杜诗到“诗史”意义的多样化,宋代诗学批评中的杜甫论走过了其繁复的过程,呈现出多维的视野。这为后世更辩证深入地研究杜甫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人中,李白格外钟情“流水”意象,在诗中前无古人、后少来者地频繁使用.“流水”作为李白诗歌的中心意象,透露出其强烈的生命意识.时光易逝、年华易老,与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抱负纠结在一起,在李白内心产生一种焦虑感和紧迫感.生命意识投射到具体的“流水”等诗歌意象上,表现出“形象的飞跃感、流动感”特征,反映出李白喜好动感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0.
程校花 《太原大学学报》2010,11(4):56-61,68
杜甫的疾病诗是杜甫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起了极为显著的促进作用。杜甫的疾病诗是杜甫寄予其忠君报国的思想、多病身世之慨叹的重要载体,是杜甫伟大人格和高超诗歌创作水平的具体体现。杜甫的疾病诗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成就巨大,并对后世疾病诗的创作起到了表率作用,引发了大量相关题材作品的涌现。  相似文献   

11.
人们提到杜甫,通常联想到的是诗人那饱经沧桑的忧国忧民形象。但每一个人都不会绝对地属于某一种性格,杜甫也不例外。除了内敛沉郁之外,“清狂”也是杜甫性格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贯穿他的一生。文章将从老杜之狂的形成原因、表现、作用以及文人对其“狂”的评价,对杜甫清狂的性格进行文学性解读。  相似文献   

12.
上元二年写作于草堂时期的《戏为六绝句》是杜甫最重要的论诗著作,在《戏为六绝句》中杜甫提出了“亲风雅”、“当时体”等观点,“亲风雅”、“当时体”等主张对杜甫草堂时期诗歌思想的多样化和艺术形式的升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使杜甫的草堂诗体现出了“诗史”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杜甫的身上一直笼罩着诸如“诗史”、“诗圣”之类的光环,撇开这些称谓的细微差异不提,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从政治角度去凸显杜甫的伟大。的确,杜甫是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但同时,杜甫也有着平凡人的七情六欲。此不但无损其伟岸形象,更平添了后人对其情感上的亲近之意。诚如鲁迅先生所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1]。本文拟就其表达亲子之情的作品,探析一下其教子诗中流露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具体的教育方法,这其中或者不无值得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值得重视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王红 《成才之路》2009,(13):66-67
“乾坤-腐儒”是杜甫的自况,也符合人们对杜甫形象的感知。“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王阳明《别诸生》),儒学传统本身就具有“即凡俗而神圣”的精神特质与价值取向,这是杜甫形象特征的成因。笔者旨在从杜甫的形象特征及其成因入手来解读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诗圣”一词在中小学课堂上常被提到,但对于其内涵以及为何单单称杜甫为“诗圣”却少有人提及。杜甫被称为“诗圣”除了他忧国忧民的精神外,主因其实是其各体兼擅的诗歌创作能力。在古体诗、近体诗创作上,杜甫都体现出强烈的继承与创新的意识,取得了很多开拓性的成就。义务教育阶段统编语文教材所选杜诗,时代跨度大,体式更是众多。借助纵向梳理比较,能够使学生对杜甫的精神境界、诗歌造诣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真正把握“诗圣”的内涵,最终提升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6.
今日的杜甫草堂,坐落在成都西南郊的浣花溪畔,一带红墙环绕之中。从大门到后园假山,一连四重殿宇,其问古道中伸,回廊左右,楼阁对列,亭台高下。在层层庭院和建筑周围,林木苍郁,流水潺潺。幽深淡雅,构成了草堂特有的风格。人们看了,也许会发出疑问: “这难道就是当年‘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茅屋吗?”  相似文献   

17.
主客的“融合”与“分离”原是用于评说汉赋的创作特点,本文借此术语概括杜甫与茶山叙事诗的不同特点。诗圣杜甫亲历了给唐代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安史之乱,创作了以“三吏”为代表的大量叙事诗,其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艺术手法为无数后人推崇和仿效。相距千年,18世纪末在朝鲜半岛诞生了有“杜甫还生”之称的实学思想家和诗人丁茶山。丁茶山面对朝鲜王朝末期传统社会体系崩溃前危机四伏的封建统治、混乱不堪的政治经济、水深火热中挣扎的劳苦百姓,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叙事诗,最高成就之一是对杜甫二吏的效仿之作。本文以杜甫与丁茶山的“三吏”为例,探讨两位伟大的诗人在诗歌叙事中,表现出的“主客融合”与“丰客分离”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8.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被后世喻为“诗圣“,其诗歌被喻为“诗史”。杜甫诗歌在艺术上的造诣,是后人顶礼膜拜的对象。然而,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并非仅仅体现在杜诗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上,更重要的体现在杜诗所蕴涵的懦家文化内涵和深广的人文精神。杜甫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士”.在他身上折射出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9.
杜甫与曲江     
杜甫 (公元 712——— 770年 )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巨大变化 ,被誉为“诗史” ,后人称他为“诗圣” ,与“诗仙”李白齐名。杜甫一生的坎坷经历与唐都长安密不可分 ,更与曲江紧密相连。杜甫 ,字子美 ,祖籍长安杜陵。杜陵位于今西安市东南的鸿固原上 ,原是汉宣帝刘询陵墓的称谓 ,后来延为地名 ,该原也称杜陵原 ;其南有许皇后墓冢 ,比杜陵小 ,故称少陵 ,该原亦称少陵原。杜甫诗作中常有“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等自称 ,故后世人称“杜少陵”。杜甫从小“好学” ,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杜甫《戏为六绝句》对“如何看待文学家个人创作的发展”、“如何看待某一文学现象的发展”、“如何看待整个文学史的发展”三个问题的认识谈起,揭示了杜甫关于文学的继承与发展观点的实质是“别裁伪体”、“转益多师”,阐述了杜甫诗歌理论对“文学的微观进步与宏观无进步”观点的最早探究,进而对这一观点进行深刻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