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施蒂纳的利己主义思想。施蒂纳以人性论为出发点对人生和历史作了主观化的虚构 ,并以利己主义为旨归 ,试对普遍利益和个人利益问题作道德解答。马克思、恩格斯从思想实质、思想根源以及思想史的角度对此作了批判 ,初步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在此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2.
施蒂纳对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两方面的影响:其一,施蒂纳对马克思重新思考与费尔巴哈的关系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二,施蒂纳让马克思深刻地看清了德国观念论的危害的严重性,并在对施蒂纳的批判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3.
奥古斯丁是一个乌托邦主义者。他把基督教的神秘主义普遍化,他为基督教制定的神学理论体系,成为普通基督教徒的行为指南。个人借助对身体的约束管理可突破平庸,完成升华成就伟大。理解了圣奥古斯丁就理解了之前和之后基督教世界出现的那些极端的禁欲方式。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施蒂纳的利己主义思想。施蒂纳以人性论为出发点对人生和历史作了主观化的虚构,并以利己主义为旨归,试对普遍利益和个人利益问题作道德解答。马克思、思格斯从思想实质、思想根源以及思想史的角度对此作了批判,初步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在此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5.
张铁 《学习之友》2012,(9):35-36
精致的利己主义,或是工于心计、圆滑世故,一举一动都笼罩着利益的影子;或是把利益当做唯一驱动,原则、信念都可以为了利益让路;或是吃透规则甚至潜规则,善于钻空子、找漏洞达到自身目的。所谓精致,不过是为绝对的利己主义,穿上了一件合情合理的外衣。  相似文献   

6.
王桃花 《现代语文》2010,(1):115-116
时间主题是哲学家与文学家们讨论的一个永恒话题,也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作为一个忠实的基督教徒,奥古斯丁认为世间万物皆由上帝所创造,时间也不例外。他提出了“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将来的现在”这一著名的三重现在时间模式,主张从人的存在即心理时间的角度来看待和把握时间,对后来的康德、海德格尔、柏格森等哲学家的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7.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坚持对明治社会的批判态度,以他具有鲜明个性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才能,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夏目漱石对所处的时代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心》是他后期的三部曲之一,后期作品与前期作品相比,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对现实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西方伦理学中一直存在"德性论"和"幸福论"这一争论焦点.作为基督教伦理学的奠基人物.奥古斯丁在继承前人思想遗产,批判传统"幸福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幸福就是拥有上帝"的命题.本文围绕这一命题.对奥古斯丁"幸福论"的产生背景、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阐述,并进一步揭示了其伦理学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佚名 《高中生》2013,(10):22
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是仁爱,也就是仁者爱人。仁爱就是爱他人,对别人亲切友善。于是我们的典籍中出现了许多关于仁的条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至义尽仁者寿等。我们还将仁政同暴政相对立,把施仁政作为历代统治者的施政方略。仁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但是我们对于自爱的研究,似乎比较缺乏,更谈不上什么艺术了。文汇出版社推出的《自爱的艺术》是值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许多思想家认为自爱与自私是一回事,自爱是不道德的.艾里希·弗洛姆对此观点持不同的态度,他认为自爱与自私根本不是一回事.自爱是美德,而自私是罪恶.自爱的人有能力爱他人,而自私的人没有能力爱他人.弗洛姆对自爱与自私所作的区分,饱含着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这对于促进个体人格的健全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伦理学主要分支之一的规范伦理,其主要对象是人的行为规范,因此,探究规范伦理的基础时,如果用追寻其形而上的根据来替代其现实原则,将有悖于规范伦理的本质。通过厘清人之道德行为的诱导机制,从理性与情感合一的人性原则出发,论述了自爱原则对理性与情感的统摄能力,将人从神龛拉回人间,并还原了人超越自然物的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12.
奥古斯丁不仅是早期基督教哲学的集大成者,而且,在西方哲学史上也是对时间问题进行探索的第一人。他提出时间不是永恒的存在,不是独立的存在,也不是物体的运动;时间是上帝创造的,是心灵的延展。  相似文献   

13.
马雪莉 《文教资料》2006,(14):86-87
教师并不是传统观念中的道德完人,教师需要自爱。教师自爱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即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发展自己。教师自爱与教师的职业道德并不矛盾,自爱的教师才能更好地爱学生与事业。  相似文献   

14.
这里有两个讲述分东西的小故事:故事一:“孔融让梨”讲述了小孔融主动将大梨让给其他小朋友,把小梨留给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大卫.休谟是18世纪西方伦理学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他在构建其情感主义伦理体系时,首次将"同情"概念广泛应用于伦理学研究,使他成为同情伦理学的先驱。休谟认为,同情是人性的一种自然禀赋与生存需求,是道德的基础与判断的标准。但由于休谟的同情原则是建立在其人性论的基础上,因此,他想调和个人情感的特殊性与道德原则的普遍性的努力是很难能成功的。  相似文献   

16.
校园欺凌危害巨大,是当今教育亟须解决的难题。目前的研究未能从学生自爱的角度出发来审视校园欺凌问题,引入卢梭的自爱观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缺。人拥有天然的自爱心,进入社会后和他人相联系,生发出自尊心和荣誉感。自尊心使得个体关注自我,要平衡自尊心,就需要同情。同情心使得个体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关注他人,既“爱自己”又能够“爱他人”。但若学生的自爱过度化,自尊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学生的自爱心和同情心就将处于失衡状态,就会忽视他人而只关注自我需要的满足,进而导致了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破解校园欺凌难题,需要学生发展积极健康的自爱心,并能以同情约束自爱,使自爱心和怜悯心达到平衡状态,从而使学生既能够爱自己,又能够爱他人。  相似文献   

17.
“利己主义归因偏向”产生的原因及条件限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学中对“利己主义归因偏向”产生原因有两种一般观点,其实这两种观点是相互补充的,不宜将二者截然地对立起来。“利己主义归因偏向”并不像传统上认为的那样是普遍存在的,并可以用一定的条件抑制该种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经由长期历史进化而成的基督教并没有完全抛弃希腊罗马的理性传统,其经典本身就为人的自由意志留下了伸张的余地;奥古斯丁神学体系虽因突出肉与灵、世福与永福之间的对立而受到教会的青睐,但它那种蔑视世俗成规和追求个人精神完善的风格,却为文艺复兴时代入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成依据。本文把侧重点放在中世纪神学传统与早期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历史联系上,通过分析基督教信仰的特质及奥古斯丁主义的两面性趋势,企图从正统的天主教神学中找到近代西方人学理论的某些要素。  相似文献   

19.
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最近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观点。引起人们对教育体制的广泛议论。他说:“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  相似文献   

20.
奥古斯丁把经验存在作为时间的参照系,认为时间是心灵的延伸,对时间的度量只不过是度量记忆存留下来的印象,奥古斯丁的时间观源于经验。康德预先假设了时间是验前的存在,人们认识的纯粹形式,产生知识的中介,时间使得验前综合判断成为可能。奥古斯丁与康德的时间观殊途同归,为人们追求自由提供了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