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总集”是自《隋书·经籍志》开始使用的我国古代四部分类法集部类下的一个类目,但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总集”乃至今天的“总集”概念已与《隋书·经籍志》之“总集”有了很大的不同,本文考证“总集”概念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央电视台去年曾报道过一条国家足球队出征的新闻,时值’98世界杯亚洲地区小组赛,根据赛程,下一个对手是中亚的塔吉克斯坦,我方派出了教练组成员迟尚斌先期考察情况。一下飞机,迟导下意识抬起手腕准备与前来接机的人调整时差,后来才反应过来,这里与我们国家没有时差可言。寥寥数语,3、4秒钟的画面,把大赛前的紧张激烈的程度表现的淋漓尽致。时至今日,人们提到这件事,最先想到的往往是这个细节、眼睛有心灵之窗的美誉,在人的五官中,眼睛是最能传神的,因此本文称细节为电视新闻之眼。细节是电视新闻体现出现场感的关键。东…  相似文献   

3.
范军 《出版科学》2001,(4):32-34
就一首诗、一篇章来说,标题是其旗帜或眼睛。它揭示主题,展示中心思想或内在意蕴。好的标题,能引导读抓住章主旨,产生阅读兴趣,进而一览全。中国古代学艺术家一向很重视诗标题。清代郑板桥曾说:“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唐代名诗人贾岛作了更为直接,也更为生动形象的阐发:“题,诗家之主也;目,名目也。如人之眼目,眼目俱明,则全其人中之相,足可坐窥万象。”题目之于诗,犹如人的眼睛。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子”,通过题目这一诗的“眼睛”,读是可以洞悉“灵魂”、“坐窥万象”的。  相似文献   

4.
济源,顾名思义即济水之源,是古“四渎”之一济水的发源地,也是传说中愚公移山的地方。作为河南省最小的省辖市,济源人口只有六十余万,但它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其电子政务工作更是做得有声有色。作为电子政务重要环节之一的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济源之窗”自2002年开始,到2005年间四年四版,每一次都带给人们新的惊喜。凭借精细的栏目设计和整合信息资源,“济源之窗”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  相似文献   

5.
保护好眼睛     
眼睛不仅可以传情,还可以传神.眼睛是世间公认的心灵之窗.所以,历来的作家无不视点睛之笔为自己创作的生命;对于记者来说,新闻的标题就是真正的点睛之笔.梁衡解释说--  相似文献   

6.
“新闻眼”在哪里? 眼能传神。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感情,往往通过一双眼睛来表达。可以说,眼睛是心灵之窗。一篇新闻,也应有“眼”,即最能反映新闻主旨的事实。高明的作者,总是在下笔前将“新闻眼”找准,然后在文中加以突出地表现。这就如演员化妆时特别注意双眼一样。请看去年十一月收到的一篇原稿: 体育运动社会化的又一新尝试“全国足球精英大赛”在芜湖举行由个体户“傻子”瓜子总厂出资主办的“一九八五年全国足球精英大赛”,于本月二十四日在安徽省芜湖市体育场拉开战幕。这在我国尚属首创,它将为我国的足球振兴开辟  相似文献   

7.
知心须洗心   实际上,能不能“知心”,不只是有方法的因素,更重要的还有心灵修养的因素。有的人采访就事论事,写报道也是就事论事,因而出自于他手下的文章只见其事不见其心,虽然写到了人,但正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魏巍所说的:“不像一个活的人,而煞像一个投手榴弹的机器。这就是写了战士的一层皮,没有写出英雄的灵魂。”这种只写外表不写灵魂的不乏其例。不是不想写,遗憾的是他看到的是些外表的东西,没有看到灵魂的东西。法国文学巨匠雨果说过,人有两种眼睛,一种是生理上的眼睛,一种是心灵上的眼睛。如果没有心灵的…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家说:“人的心灵如一扇窗户,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环境,一个是心灵的窗里,一个是心灵的窗外。”心灵的窗里载满宁静、平和与安逸:心灵的窗外则充满压力、竞争和挑战。至于你处于窗里还是窗外,则取决于你的心态。在窗里呆得久了,会沉闷、烦躁。此时透过窗口看到外面的风景,好像格外新鲜、惊奇,有一种恨不得逃避的感觉。  相似文献   

9.
杨权宾 《新闻世界》2004,(12):55-55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眼睛是人的心灵窗户”。若是一个人眼中有神,大家会说他很有灵气,不呆板。消息(新闻)就好比报纸的眼睛。假如我们拿到一张报纸随眼看去,发现消息(新闻)寥寥几条,就会被读认为没看头。因为,现在的人们时间观念很强,看报纸主要的动机是想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新闻,以充实自己;  相似文献   

10.
庄蕾波 《图书馆学刊》2006,28(6):106-106,111
“上海之窗”是上海图书馆在建立友好协议关系的境外图书馆机构及友好城市的图书馆内设立的图书专架,通过这些出版物使海外读者对中国和上海的风土人情、改革开放后日新月异的变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论述了上海图书馆“上海之窗”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熊爱玲 《新闻前哨》2009,(12):32-34
2009年秋天,湖北荆州,长江之畔,一个英雄的群体为抢救落水少年而铸就的大勇、大义、大爱,在人们心中久久回荡。他们在母亲河上的故事,湿润了无数人的眼睛,洗涤着无数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2.
江岱 《中国编辑》2007,(5):54-57
遭遇“读图时代”的出版界,正越来越重视图书的装帧设计。视觉研究发现,在观察人的时候,逾70%的目光集中存入的头部,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头部的眼睛周围。对于一本书而言,集中在封面及版式上的目光只会何过之。现代建筑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形式追随功能”。对于图书而言,封面及版式设计也应该发轫于图书的内容。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此次“两会”恰逢新世纪开端,“十五”计划开局,我国开始向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大的转型期中,中国青年报“两会观察”专栏借助代表委员的眼睛,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体制的诸多变迁和由此带来的身处其中的人们的观念的变化给予了关注。 视角独特.目光犀利.确实“观察”到了时代跳动的脉搏,全方位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状。中国青年报“两会观察”专栏的这组报道大体一分三类:1、我国社会生活中体制的变化。如《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介绍了福利分房制度的取消以及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制…  相似文献   

14.
通讯可以写事件但离不开写人。通讯除了要写好人物外在的东西,最主要的是写出人的灵魂.让人的心灵之窗向读敞开。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人的灵魂呢?  相似文献   

15.
教育学,这门自人类文化启蒙时代就孕育的学问,现已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学科群体。然而,为什么这门既有历史又有发展的学科群体在众多人的心目中形象并非鲜明、印象并非深刻呢?原因固然多样,但有一点可以形象地说:人类教育学虽是巨龙,然而尚未“点睛”。展读石中英的《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我们欣喜地发现,这位青年学者已用传神之笔试着给这条巨龙“点睛”,或者说,我们透过他的论文看到这条龙灵动的“眼睛”。这“眼睛”就是论文题目所言──教育学的文化性格。性格,这个在汉语中专赋予人的字眼,赋予研究人及…  相似文献   

16.
眼能传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睑的张合,眼珠转动瞄扫,都体现着一个人的思想情绪和气度、性格。眼睛是最富于表现的器官。在写作中,怎样把人们用眼看人观物描写得贴切、得体,在用词上是颇有讲究的。我今将所搜集到的有关用眼看的资料加以整理,奉献给广大通讯员和读者,供写作时参考。  相似文献   

17.
“学即人学”,这是一个含义深广而又被人们普遍认可的命题,人是学表现的中心,一切都是为了写人,反映人的精神世界,它映照了人的精神,符合了人的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在这样的前提下,还必须指出学所特具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三性之中,又以情感性为核心。“吟咏性情,感荡心灵”,“感人心莫先乎情”,情感是学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1月24日的《人民铁道报》报道,从1月15日起,(铁路旅客)客流开始上升,昨日客流量上升到300万人,其中直通客流量达到112.7万人,客流量为今年之最。一年有365天,当天的记录为一年“之最”,当然有一定的新闻意义。但再一算,既然是今年,当然是2005年。2005年刚刚过去了不到一个月,连一个月都没有的记录,何谈“今年之最”?  相似文献   

19.
张伟 《青年记者》2006,(21):66-66
一在众多的公共问题中,只有一部分在特定时机下才能引起政府官员的注意。这就像存在一扇窗户,只有这扇窗户开启时,公共问题才有可能通过它进入房间,列入决策者的政策议程。金登把公共问题引起决策者注意、并进入政策议程的机会称为“政策之窗”。相对于最终决策,“政策之窗”是  相似文献   

20.
标题是新闻报道的“眼睛”。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新闻报道的眼睛——标题就应该及时准确地报道新闻事实,反映对人物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