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点在“村”,重点在“农民”。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要建设好新农村,必须把培养新农民摆在突出位置,在全面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首先培育新型农民的现实意义;其次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再次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于解决好“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解决却离不开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本文分析了职业教育、“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3.
陈伟 《文教资料》2010,(9):108-11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要以农业为基础:一要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二要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农民为主体:一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二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三要维护农民的权利和利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抉择.对妥善处理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何键 《考试周刊》2012,(8):173-174
现阶段,农民教育培训的形式、内容和力度都远远不能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适应.与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社区教育要从提高认识程度、强化领导形成合力、创新教育模式等方面.形式多样地搞好农民教育培训,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5.
乡村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学习型乡村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最重要的内容。学习型乡村建设最重要也是着重要解决的是“三农”问题,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在农民,途径在教育。教育的作用,在于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科技、文明素质,促进农村发展、农业进步、农民增收;在于引导农民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于激发农民学会追求,学会创新,不断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难点和关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同时提出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新农村建设呼唤新农民,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民为标识和归宿。没有农民科技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培养新型农民。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这里的培养新型农民,不仅包括培养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还包括顺应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要求,促进农民向新型市民、现代产业工人和企业家的转化。培育新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有三个途径。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业生产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农民知识水平低,知识人才流失严重等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阻力。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通过加大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提升农村的吸引力,留住知识人才;增加大学生“下乡”的质和量,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型的知识型农村。  相似文献   

8.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为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工农差别的关键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9.
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从:“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到“两个趋向”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和任务的明确提出。体现了我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从2004年“科学发展观”到2005年“和谐社会”的提出。“两会”明确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今后重点工作任务来抓。都体现出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密云县是北京的远郊区县,也是农业大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任务艰巨,难度较大,需要有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来完成这个任务,农民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智力支持和保证,本文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提高农民素质提出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0.
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育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这是由建设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农民的主体性和战略层面决定的.面对农民的现状,当前培育造就新型农民主要表现为增强致富本领、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要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必须从解决消除二元体制、深化农村改革、侧重“放活“等深层次上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江苏教育》2006,(4A):6-6
梁保华说。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建设新农村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核心是农民增收、农民致富。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增强农民致富能力的重要作用,着力从三个方面加以推进:一是大力推进县级职教中心建没——要深入实施县级职教中心分项建设计划,每个县(市、区)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问题,也是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问题。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是广大农民群众,他们的整体素质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最终成效。因而如何发挥“阵地”教育、“基地”教育功能,造就新型农民,也就成当今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新型农民的塑造,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和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4.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发挥广大农民主体性作用的关键和根本,是解决新农村建设所有问题的总根源。为此,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农民素质的提高;加强和完善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开展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改善农村环境和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农民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同志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人口的国家里,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社会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大农民日子过好了、素质提高了,广大农村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面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就会更加牢固.”因此,我们党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目的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也就是一句空话.所以,要解决“三农”问题首先要提高农民收入,而提高农民收入必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则必须坚持“科教兴农”的道路,而大力推广和普及先进的农业技术、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则是当前农村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于解决好"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解决却离不开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本文分析了职业教育、"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农业落后、农民贫困一直是我国最现实的国情。如何解决好以农民问题为主的“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全局意义的关键。毛泽东作为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在如何提高农民的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既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也有需要吸取的教训,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三农”问题日益凸显,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和谐社会,必须要解决“三农”问题。造成“三农”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乃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将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本举措是提高农民素质.农民继续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在“三农”问题上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现的本质体现.该文在分析农民继续教育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现阶段农民继续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就是解决“三农”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与关键,就是要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育高素质新型农民。直接担负着培养农民劳动技能的职业教育,它既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血液与动力,同时也必须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需求,主动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