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息体裁的新闻.目的在于客观地报道发生的事实.一般不允许作者其中发议论、作价值判断。但是有些新闻事件需要较多的解释,带有一定的社会宣传意义.那么用通讯体裁写新闻就较为适宜.因为通讯的特点是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这四种基本的方式报告事实,写作起来相当灵活.还可以由作者发表意见。当然,通讯仍然要以报告事实为主.不然就无法与评论相区别了。正由于通讯体裁灵活,写好通讯其实比消息要困难。  相似文献   

2.
陈力丹 《新闻传播》2004,(11):33-34
消息体裁的新闻,目的在于客观地报道发生的事实,一般不允许作者其中发议论、作价值判断,但是,有些新闻事件需要较多的解释,带有一定的社会宣传意义。那么,用通讯体裁写新闻就较为适宜,因为通讯的特点是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这四种基本的方式报告事实,写作起来相当灵活,还可以由作者发表意见。当然,通讯仍然要以报告事实为主,不然就无法与评论相区别了。正由于通讯体裁灵活,写好通讯其实比消息要困难。这种困难并非指写作本身,而是说把较为抽象的事件写活了很不容易,需要选择一个适当的通讯切入口。选得恰当,才便于讲道理。特别是事件通讯,必须要通过“人”来反映,围绕“人”做文章,通过人的活动、思想展现事实。因而,通讯一般地带有情感色彩,这也正是通讯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3.
战场从来就不缺新闻,但血与火会阻隔新闻的传播;只有那些渴求真相的记者,才会将自己变成战争的一部分,带给人们最切身的感受.抗战时期,许多这样的记者,或在子弹纷飞的战壕边匆匆记录,或与满身硝烟的战士倾心交谈;他们带来战场的真相,鼓舞同胞拿起枪,甚至为军民普及具体战术和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4.
书中的“民间人物”报道既保存和张扬了原生态,又避免了平淡无味。后者,是我们在报道寻常百姓的生活时。最易犯的毛病.  相似文献   

5.
“记者的感情,记者的哭声,记者的泪水,读者都会感到,听到,看到的。……稿子是记者的血啊!”——摘自郭梅尼同志在“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发言的论文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精神,已经成为一代崭新的社会风尚。在祖国的各个角落里,几乎时时都在涌现具有崇高思想风格的新人。这些人,在日常的生活中,“语不惊人,貌不出众”,似乎没有创造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业迹,但就在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的生活历程中,他们随时随地都可能闪现出感人的思想光彩。二月二十三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新华社记者写的通讯《虽死犹生》,又一次给读者提供了一份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活教材。  相似文献   

7.
从马礼逊、王韬到金庸、郭超人,由近百位新闻传媒人物组成的“浮雕墙”呈现在笔者的眼前--这就是《中国新闻传媒人物志》(十辑)丛书留给人的第一印象。该丛书的时间跨度涵盖清末民初以来中国新闻业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何等的大气磅礴。传媒人物各自的职业生涯串连在一起,组成了中国新闻史的脉络,形成了中国新闻史的倒影。同时,这些视野广阔的新闻传媒人,勇敢地担负起记录历史,振兴中华的崇高职责,他们的精神成为照耀当代记者职业历程的火把。  相似文献   

8.
2003年8月7日深夜,一场暴雨将夏扫荡的了无痕迹,翌日,秋就阳光明媚的君临天下了,季节的更替颇象人间的一场政变.这天,郗居正先生将他和马健涛合作的<原野新闻生涯纪事>送给了我.  相似文献   

9.
二月十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大寨之路》(作者是新华社记者莎荫、范银怀),是一篇十分感人的通讯。这篇通讯运用大量的材料,把大寨人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移山填海的革命气魄,活生生地在我们面前展现出来了。人们读过这篇通讯,并不感到这仅只是七  相似文献   

10.
斯诺曾经说:"每一个历史家必定是个优秀的记者,无论从修昔底德或司马迁开始,都是一样."①这个论断是有道理的,因为史家必定具备记者所具有的种种素质,他们的历史书写必定要建立在大量的采访、调查工作之上,他们的写作原则必定和新闻报道原则有形式上和本质上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1.
新闻真实是新闻的根本要求,但是,如何做到新闻真实却存在很多争论。西方信奉的新闻专业主义有其值得学习的优势,但是,也很难从根本上做到新闻真实。李玮博士的《新闻符号学》从新闻符号学角度的探索,颇具有新意,对于理性看待新闻真实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由客体之真到符号之真,直至最终受众的认知之真,符号学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在此过程存在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感与真实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采访深度决定报道的深度--关于人物通讯采访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踏上记者之路,前辈新闻工作者就教育我,要深入采访。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经常深入到工厂和农村,与采访对象睡在一铺炕上,吃在一张桌上,有时还和他们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在这些生活中,采访对象很自然地和我交成了好朋友,和我谈心里话。许多好材料和精彩的细节,都是在与采访对象一起劳动时观察到的,是采访对象在炕头上悄悄告诉我的。有的同志问我为什么能采访到那样生动感人的细节,其实没有什么奥秘,我不过比他们多下了一番采访的功夫。  相似文献   

13.
人的生存状态的变异是每个人关注的焦点。越是事关人的生存、人类社会安危的新闻,其传播价值也就越大,关注度就越高。因此,严格说来,新闻学是同人密不可分的"事学",新闻是一种描述人的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及其相应变化的"事实"。秉承《楚天都市报》"责任媒体,百姓情怀"的办报理念,《楚天都市报》鄂东版——《楚天时报》于2010年12月28日在黄石创刊。作为贴近区域读者的报纸,如何践行母报的理念,更加贴近读者?《楚天时报》高扬新闻的"人学"大旗,提出"做有温度的新闻",倾力关注普通人物的命运沉浮和生存状态,突出新闻的人文内涵,在创刊短短10个月时间里,精心策划和组织实施的多篇人物报道,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把握背景,呈现人物命运从新闻价值的五个特征"时效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人情味"来考量,选择普通人物为报道对象,除了具备接近性外,  相似文献   

14.
新闻事实就像一只钓饵,报道水平的高低就在于看你能用这只钓饵钓起多大的鱼来。美联社关于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的报道《俄罗斯说无人幸存》,从一艘失事潜艇勾画出一个尴尬大国的形象,显示出了一种高超的新闻垂钓本领。 通讯社记者与报社记者不同,报社记者有自己的版面,有规定的截稿时间,而通讯社记者没有自己的版面,所以没有规定的截稿时间,通讯社记者的截稿时间必须抢在别的记者的发稿之前,否则你再辛苦也是废纸一张。通讯社记者的报道,犹如冰上舞蹈,要在极快的速度下完成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 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  相似文献   

15.
朱希良 《今传媒》2005,(2):50-50
和肖健交往也有将近六年了。2004年12月3日,他打电话给我,说是自己;隹备出一本书,想请我帮忙给看一下,然后就可以送出版社了。我先是感到有些惊奇,仔细一想这也符合肖健做事的风格不事张扬,稳稳当当,有思路,有耐心,过段时间,就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叶荷 《传媒》2016,(16):92-92
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教育方式的改变,网络英语新闻出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英语新闻为学生提供了英语听力素材,也为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提供了训练听力、拓宽知识的新方式。但是,在具体的英语新闻听力学习过程中,中国学生依然存在着难以习惯英语思维、不能有效抓住英语视听技巧等困难。这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对此,国内的一些学者也进行了相关尝试,力图为学生提供学习英语新闻听力的新方法。由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发行、上海杉达学院辜岩巍副教授和曹丽美先生主编的《网络英语新闻视听读》一书,就是种新的尝试。该书依托互联网,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不同于传统英语新闻教材的写作方式为学习英语新闻的学生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户。全书采用新形式,分别从视、听、读三方面对网络英语新闻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讲解,为学生充分、详细地讲解网络英语新闻的听读技巧,满足了学生学习英语新闻的偏好。  相似文献   

17.
面对新闻道德失范--读《美国新闻道德问题种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中从事某些职业的人可以依靠早已规范化、条文化的原则来解决他们碰到的问题,例如律师和医生可以依据法学和解剖学来研究他们的职业道德问题。他们知道,他们的职业范畴里的这些道德准则具有普遍性,且受到行业组织的监督。但是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执行道德准则是好是坏,全凭他对新闻职业道德的理解,凭他个人的良知。  相似文献   

18.
时光易逝,道路艰难。邵挺军同志从1938年夏担任山西新军政治部办的《政治周刊》助理编辑开始,迄今从事新闻工作已50多个春秋了。其间,他曾调到国家计委工作了三年。离休后,他仍拿起笔,辛勤耕耘,写了不少通讯、散文、传记性文章和回忆录等。这个集子是从他50多年写的新闻作品中挑选出来的。从时间的跨度上说,是比较长的,从历史背景上说,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涉及的内容比较广阔,有军事、政治、经济、和群众生活诸方面。许多作品都是作者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他是新生活的参加者和见证人。  相似文献   

19.
一个刊物,办得是否成功,不在堆砌着华丽词藻的“办刊宣雷”,而在于这个刊物是否和着时代的脉膊,按照读者的需求,真心实意地向人们捧献出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这种看法,在我认真地读了今年的《湘图通讯》之后,变得更加根深蒂固了。我不讳言,我是比较喜欢《湘图通讯》的。  相似文献   

20.
《冰点’98——寻回心灵深处的感动》是由李大同主编,精选1996年——1998年发表在《冰点》上的专题报道而成,读了这本书,我总觉得它的人物报道与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不同。不同在哪里?我认为根本的不同在于写作理念、写作目的的不同。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在于向人们提供可以示范的榜样;或在于通过一个个具有代表性和普通意义的典型,体现流行的价值观,在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