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好川文化是距今4 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是浙江省继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之后确立的又一支考古学文化,是浙西南地区史前考古发掘研究的重大突破,填补了浙西南地区无史前文明的空白.好川墓地的出土文物,说明好川文化既有其受到周边文化影响的因素又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从墓葬情况及出土器物可以知道,好川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和阶级,已经有了文明的曙光,并且从好川文化的迁徙与传播情况得出结论,好川地区是浙西南文明的起源地.  相似文献   

2.
川川的大手     
川川今天真神气.他的手好大好大,比他的脸蛋还要大。小朋友一下子都看到了。玲玲问他:“你的手怎么这样大呀?”川川说:“我的手就是大,跟爸爸的手一样大。”玲玲说:“你的手也像爸爸一样有力气吗?”川川说:“那当然,我的力气好大好大,看!”川川说着举起了两只大手,像举重运动员一样。川川去帮老师搬椅子,他用大手搬起一把椅子,噔噔噔跑到小桌子旁边放好,又噔噔噔跑去搬另一把椅子。川川跑来跑去搬椅子,热得头上冒出了汗。他  相似文献   

3.
《莆田学院学报》2019,(2):77-82
通过实地调研测绘、查阅文献等方法,从耕读文化、妈祖文化、三一教信仰、红色文化及侨乡文化的视角来解析仙游县济川村聚落空间。并从济川村聚落的选址、建筑布局以及济川村的街巷空间进行展开叙述,以研究多元文化对它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遂昌良渚黑陶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品,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著名良渚文化和遂昌好川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中国东方陶瓷艺术的瑰宝.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川派盆景的艺术特点与巴蜀地区的文化资源环境特色入手,对川派盆景形成的艺术渊源进行解析,阐述了川派盆景在我国盆景艺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其取得艺术上的巨大成就归结为文化、地域与资源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赣语和川语之间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考古和史料表明,由于战争、人口迁徙等历史原因,赣、川都曾受到过古荆楚文化的浸润,其语言也给赣、川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它使赣语和川语之间存有同源关系;而赣鄱人口的大批徙川,又使赣语成了川语词汇系统成分中的一个重要来源,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接触、渗透与融合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7.
出于巩固边防的需要,明清两朝将大量文人谪戍川滇黔地区充军,因此与前朝历代相比,明清时期川滇黔地区贬谪文人数量急剧扩大。贬谪文人的到来一方面通过自身文学著述、交游授徒、评点文物等影响了川滇黔地区,提升了当地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川滇黔地区特殊的民俗民风和地理风情,促使贬谪文人的思想得以锤炼和升华,在当地各界人士的照拂下,他们没有朝廷的政治羁绊,腾出手来著书立说,文学和理学成就得到快速提升。基于此,川滇黔地域和贬谪文人之间实现了文化上的互动和互赢,儒家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沟通和交流,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革命传统文化是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宝贵财富。大量的革命文献、文物、文学作品、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是高校德育的有效载体。西华师范大学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在德育实践方面,积极尝试和探索把革命传统文化资源运用其中。一、川陕苏区革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1932年12月到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自鄂豫皖根据地转移到川北后,在川陕边中共党组织和王维舟率领的川东游击队配合下创建了川陕苏区。  相似文献   

9.
解读王维山水诗歌,辋川庄园是不可忽略的重要载体。盛唐独特的时代背景、魏晋以来的隐逸文化传统、王维个人的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的糅合,都在辋川的名山秀水中融合与生化,可以说,正是盛唐独特的庄园文化孕育了王维诗歌中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高远意境,解读庄园文化,也就成为以王维为代表的盛唐山水田园诗人最重要的文化心理溯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远自五千年以前,华夏先民就在"怀川"这片土地生活、繁衍,留下了丰富无比、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对黄河流域"怀川"地区神话传说的深入研究,探讨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产生及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为我们确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1.
体现新时代浙江人内在精神的浙江精神或浙江人精神,与深远悠久的浙东学术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是浙东学术文化的价值取向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浙江精神中,“讲求实效”是价值的直接目标;“勇于创新”是价值的实现手段;“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是价值的精神实质,是实现价值的动力源。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主导性意识形态的比较,分析了浙东学术文化价值取向,并论证了浙东学术文化与浙江精神的契合点,指出:“先行者继续先行”应以浙江精神为动力,浙江精神须以浙东学术来涵养。从历史文化中汲取新的精神动力,推进浙江经济、文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妈祖和钱妃是宋代福建莆田相继出现的两位影响后世的女性水神。通过对二者的生平事迹、信仰产生与发展过程、海洋水神与农业水神等差异性比较分析,说明海洋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差异以及合流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以浙江省统计年鉴公布的2001~2010年的农业各指标数据为基础,采用C-D生产函数法和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对浙江省农业物质费用和劳动量的投入产出弹性系数进行估计,测算出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然后对"十一五"期间浙江省11个地市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结果是浙东北地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高于浙西南地区。通过系统的测算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率,有利于各地因地制宜,在制定当地现代农业经济政策时做出科学的决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浙江省县级电大科研现状、县级电大教师科研的几个着手点及提高提高科研能力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5.
报道在浙江省台州地区植物分布新记录的种、变种、亚种共计16个。  相似文献   

16.
“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战略.浙江省加大了这方面的力度,全面启动了“新乡村建设运动”,文章把21世纪初期发生在长三角的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概括为“新乡村建设运动”,以浙江为例考察了“新乡村建设运动”的宏观背景,描述了其内容,并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新乡村建设运动”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7.
根据党的十六大有关精神,在全国全面实行奔小康工程。浙江省要求在2007年全省要达到小康水平。实现这一目标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欠发达地区。本文以浙江省苍南县括山乡为例,分析了欠发达地区贫困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其早日脱贫奔小康。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粮食产量虽然持续增长,但是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在这一背景下,浙江省开展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浙江省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具有一定的优势,表现在耕地分布集中,生态环境较好;政府对农业生产的财政支持力度大;土地流转比例较高等。但同时也面临农业经营主体实力较弱,土地流转稳定性较差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城乡居民消费倾向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察浙江省最终消费率与居民消费率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对浙江省城乡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及边际消费倾向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农村居民消费倾向明显高于城镇居民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对于浙江省城乡居民是成立的。在此基础上,从提高居民收入及消费倾向两个角度提出了提高浙江省居民消费率的政策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