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项脊轩志》一文中的“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中“借书满架”一词,课文未加注释,确为一大憾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提供的“译文”,将其译作“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似乎不妥。“借书满架”当如何理解呢?河南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备课资料》第五册(1991年1月第一版,1996年3月第一次印刷)对原教材《文学评论两篇》(现已删除)的“课文说明”后有如下“补充注释”:借,《说文解字段注》:“古多作籍”。《辞海》、《中华大字典》均有“籍,荐也”的义项。《尔雅·释诂》:“荐,陈也。”借书即荐书,荐书即把书陈列出来。全句就是陈列的书堆满了书架。这样理解,似与归有光的门弟相符。  相似文献   

2.
杜立英 《文教资料》2014,(17):155-156
文章结合国学经典教育进课堂的实际,对“学而时习之”误读的现状、缘由进行了分析,对该句进行了正确释义。作者认为,流传了数百年的“学习了知识又时常复习”这一解释是错误的,错误的源头来自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这句话正确的解释应是:“学习知识又时常实践”,本文对这一解释进行了论证。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论语》开篇首句的误读对小学生的误导尤其严重,应该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辨正。较阐述了辨正的重要意义,对辨正的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近日 ,读到一篇对高中语文《项脊轩志》一文注释提出疑义的短文 ,文中作者将“借书满架”译为“借来的书放满了书架” ,笔者认为欠妥。“借书满架”的“借”字 ,有人译成是“借来的”。而笔者却认为 ,既然是借来的 ,为什么读完后不送还人家 ,都放在自己的书架上 ?“借来的书放满了书架”与理似乎讲不通。也有人著文说 :“……是散人闲趣 ,未必都是借来的。”而笔者却认为 ,既然与语言文字打交道 ,认识和把握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与规律十分重要。实际上 ,这个“借”字是文言文中比较普遍的“通假”现象 ,《康熙字典》中注释 :“借 ,音积 ,义同…  相似文献   

4.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用这样一段文字来表达他对百年老屋的特殊亲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每读至此,笔者在陶醉于这种“幽人独往,孤鸿缥缈”的佳境之余,却对“借书满架”一句心存疑惑。查看《教师教学用书》及多种针对教材的注解,此句均被译为:“借来的各种书籍摆满了书架。”结合作者身世,联系课文情境,又经多方查证推敲,笔者认为:四部备要本《震川先生集》卷十七中的“积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比教材中选用的“借书满架”于情于理都更为圆满。理由之一借书不易,何…  相似文献   

5.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文质兼佳的美文。在引导学生体会归有光的读书乐趣时,我认为把“借书满架”之“借”译为“借来的”有些牵强,不能与作者此时的心境相协调。那这“借”字该如何理解呢?  相似文献   

6.
胡小兵 《学语文》2006,(6):3-13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语言简洁质朴。描写细腻生动。是中学语文课本所选名篇。县中有句“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句中的“借”字。有的版本作“积”。就“借”来说,解释却颇为纷纭。本文打算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并略作讨论,以供同行教学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项脊轩志>确是一篇文质兼佳的美文,但遗憾的是,对文中"借书满架"一句,长期以来,虽有多种解释,却都不尽如人意. 人教版<教学参考书>将其译为"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这种解释有三个缺陷.一是与文章主旨相悖.这篇文章并非表现作者幼年家贫、借书苦读的.二是与文章内容相悖.文中有"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表明归家为世代书香门第,虽家道中落,也不致无书可读.三是有悖情理.岂有借来满架书长期不还之理?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2期刊载了杨向东先生题为《“肉食者”≠食肉者》的文章(以下简称杨文),认为苏教版课标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中“肉食者”的注文不妥,不应把“肉”视为专供人们食用的动物之肉,“‘肉食者’可以译作‘就鼎吃食的人’”。  相似文献   

9.
<正> 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是整理古籍研究和教学古汉语不可或缺和工具书。该书是一部汇释虚词的重要词典,它博采各家之长,折衷一是,对前贤所说纠正较多,对古书疑义又发明不少。但是该书虽属大醇而不无小疵。这里依据1984年中华书局版本,择取十则辨正于下: 一、“允,诚也,犹云‘如果’也”。引例《书·尧典篇》:“允(?)百工,庶绩咸熙”。并注:“《经传释词》并训‘允’为‘用’,失之”。  相似文献   

10.
归有光因《项脊轩志》这一篇抒情佳作,而被闻一多先生称为“欧公以来唯一顶天立地的人物”。这篇散文几经周折终于从幕后走到台前,获得了作为散文精品的应有地位,可是几处不甚妥帖的译注,却影响了这颗圆润之玉的光泽。一、失“信”的“借”、“诸”先说“借”。原文:“借书满架,偃仰啸歌”。译文:“借来的书籍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高歌。”(《教师教学用书》)“借书”即“借来的书籍”,这种译法孤立地看实在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可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就疑窦重重了。其一,借的数量太大。求学问,不借书那是不可能的事,借…  相似文献   

11.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有一个句子是“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人们历来对这个句子中的“借”字的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2.
《项脊轩志》被选入高中语第三册.每当教学中沉醉于其清新淡雅之时,却有些遗憾。此中有“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之句,对其中的“借”字,教材中没做任何注释,但《教师教学用书》上则译为:“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这令笔百思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13.
对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借书满架”中“借”字的理解,历来有争议,现在比较流行认可的一种观点是:“借”通“积”,“积存”的意思。其理由是到归有光的时候,虽然他家道没落,但因其家曾是官宦之家,家中一定有不少的藏书,不至于没落到向别人借书的地步,而作“积”则更符合归有光的家世。  相似文献   

14.
《民主与科学》1993年4期有一篇署名明达的文章,题目为《对“自行束修”的一种解释》。文章开头写道:“《论语》述而第七中的一章云:”‘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大多数人都认为‘束修’是一捆干巴,是一种菲薄的见面礼,因而接受别人见面礼才给他讲的什么,反映了一种商品社会的‘有偿服务’。”文章认为:“所谓‘束’是束发,而‘修’可能是修身,大意是指会料理自己生活的青少年,至少不要家长或奶妈子跟的人,或更大一点步入成年的人。”查《论语·述而》,明达先生文中所谓的“自行束修”之“修”写  相似文献   

15.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里用了这样一段文字来表达他陶醉在百年老屋里的读书生活的情形:“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笔者每每读到这里也总是对“借书满架”一句心存  相似文献   

16.
一、“借书满架“为哪般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深爱的“项脊轩“,反映室内陈设的唯有“借书满架“一句.课本没有对这一句作注,而不同版本的译文则译为“借来满架书“或“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  相似文献   

17.
一、“借书满架“为哪般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深爱的“项脊轩“,反映室内陈设的唯有“借书满架“一句.课本没有对这一句作注,而不同版本的译文则译为“借来满架书“或“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的“故为之说”的“说”,不少参考书都当作动词解释。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评注译析古文百篇》里,把这句话解释为:(我)为这件事作了这篇“说”的文章。在注解里又说:“‘说’原是名词,一种文体。此作动词。为之说,为这件事作一篇‘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文评注》,也持同样的看法。《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这样解释:“‘之’字作介宾,‘说’字作动词,指写作(这篇文章)。或者‘之’字作指示代词,充当定语,‘说’字作名词,指一种文体。两说都说得通,就柳文而论,前者才是作者原意。”  相似文献   

19.
<正> 《怀化师专学报》1992年第一期发表了“新编《黔阳县志》史料辨正”一文(以下简称“史料辨正”),指出新编《黔阳县志》(以下简称“黔志”)15则史实失误,并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这是对我们的鞭策,在此表示感谢。作为史志工作者,我们遵循“尊重史实,实事求是,有错必改,疑点共同商榷”的原则,就“史料辨正”中涉及的史实辨正如后,以与该文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教学》今年第 3期“一题一评”专栏发表的上海教育考试院霍敏先生对 1999年上海高考语文文言试题 (文言文阅读第二部分 25— 30题,材料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的“自我解析”与北京朝阳区教研中心裴松年先生对试题的“评头论足”,其中几处实属误解。   一、第 25题,要求解释“王徒好其言”的“徒”在句中的意思。霍文认为,“‘王徒好其言’中的‘徒’在句中作副词用,解释为‘白白地’。”裴文认为,这个“‘徒’字见于《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徒见欺’。”   我认为,“王徒好其言”的“徒”在句中应解释为“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