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明末文学家何白的《游沧浪亭记》融记述、描写、抒情、思辨于一体,为后人了解均州沧浪亭留下了宝贵资料。结合其他诗文的描述,均州沧浪的建筑布局,主要分为沧浪亭、真武殿、文昌阁三大建筑群,也反映了以沧浪亭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真武殿为代表的道教文化,和以玉峰庵、金塔银塔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之间的共存融合。《游沧浪亭记》中表达的"复请为沧浪主人"的沧浪愿望,与他后半生隐居家乡田园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兰心诗钞》中以均州沧浪为主题的诗作,一是反映了诗社成员的活动状态,二是反映了古均州登沧浪亭的习俗,三是写到了均州沧浪的文化内涵,四是描绘了均州沧浪山水风光。这与兰心诗社的创作宗旨是一致的,也与《兰心诗钞》的主要主题类型一致的,但和钟岳灵、沈冠、贾笃本等人的均州沧浪诗作主题有较大不同。  相似文献   

3.
四千年前大禹到沧浪治水;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到沧浪闻孺子歌;二千三百年前屈原到沧浪与渔父歌,由此出现了沧浪,形成了沧浪文化。均州(丹江口市)地域是沧浪地源头,均州(丹江口市)地域是沧浪文化的源头。均州沧浪亭是中国沧浪地源头上的一座地标地景式经典建筑,是丹江口市人民的乡愁,它的历史、现状和价值是值得关注的。  相似文献   

4.
姑苏的竹     
<正>古人有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竹,是姑苏这座水乡古城人文历史的重要载体,滋养出吴文化雅不废俗的特点。园中栽竹,文人咏竹,就连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处处与竹“结缘”。论苏州园林之竹,当从沧浪亭开始。沧浪亭自宋代苏舜钦筑园以来便以修竹为盛,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栽竹最早、竹的品种最多的一座。苏舜钦所写的《沧浪亭记》中,既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之言,亦有“澄川翠干,  相似文献   

5.
<正>西施台下见名园,百草千花特地繁。欲问吴王当日事,后来桃李若为言。——范仲淹《南园》范仲淹诗中所记的南园即今天苏州古城南边的沧浪亭文庙一带,它本是五代吴越王钱元璙的府邸,宋时封给范仲淹。"范仲淹等意欲复古劝学,数言兴学校",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范仲淹捐出宅地,奏准皇帝后建造府学,并延聘当时颇具声望的教育家胡瑗担任教授,实施"分斋"教学。一时名师汇聚,他们的言传身教  相似文献   

6.
西安州古城,位于海原县城西南四十华里。宋夏时期,为两国兵家所必争之地,向为“固靖之咽喉,甘凉之襟带”。城西十五里为天都山,又名西华山,由山之东麓循沟进五里许,有石窟寺等宗教遗迹。一、西安州古城址西安州古城,背靠天都山,前临锁黄川,地宜耕牧战守。西夏元昊时期初创,称南牟会。宋元丰四年(夏大安七年,公元1081年)、宋神宗遣五路大兵伐夏,熙河经略使李宪率兵一路“营于天都山下,焚夏之南牟内殿  相似文献   

7.
古均州兰心诗社成员"儒道同墅",并且爱好琴棋书画。诗社成员创作了一批关于均州沧浪的诗作,并收入作品集《兰心诗钞》。在诗作创作的1829年,中国正处在鸦片战争前夕,经济社会走向衰败。四个方面的创作背景,对诗社成员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经济方面,均州经济落后,但"均州八大家"家境殷实,武当道观拥有大量佃地;文化方面,均州教育废弛,但诗社成员家庭重视教育,武当道人文化较高;民风方面,均州民风淳良,但也有僧道敛钱现象;儒道交往方面,诗社成员活动频繁,同题诗、联句诗多。  相似文献   

8.
契丹族并非"无文化"、"无礼仪"的"犬羊之邦",而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草原英雄民族。隆化为辽之北安州,是一个军事重镇,是州郡县三级治所,古城遗址犹存。辽国驿道经此可西南去南京,北上至中京、上京。兴州窑址为燕北最大民间窑址,记载着详尽的工艺流程。石佛口摩崖造像证明自北魏经辽至金元,造像石刻从未间断过。  相似文献   

9.
沧浪亭记〔明〕归有光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①,此  相似文献   

10.
正武安州是耶律阿保机最早建置的头下州之一,并由此开创了头下军州制:该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丰收乡白塔子村,北与骏马河相邻,南部靠近高台地,是辽至元时期的古城遗址骏马河呈东西流向,两岸有众多冲积扇,形成了第一级台地,武安州就坐落于骏马河右侧的一级台地上。该遗址于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