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排除合理怀疑”是英美法系在刑事诉讼中采用的证明标准。它从确立之日起,就是否对其内涵进行界定存在着较大争议。我国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首次将“排除合理怀疑”纳入到证明标准当中。顺应了实践需要,体现了立法进步。但该标准存在着将“排除合理怀疑”与“结论唯一”、“排除一切怀疑”相混淆,“排除合理怀疑”的内涵不够清晰,证明标准粗放等问题。因此,应从“合理的人”、“合理的证据”、“合理的判断”、“合理的结论”等方面对“排除合理怀疑”的内涵重新解读。在此基础上,要切实提高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设置出体现阶段性和层次性的证明标准,以及针对不同主体、证明对象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2.
由于迷信风水而导致的民间纠纷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特色,同时也是传统司法中一类不可忽视的特殊案件。"刁讼陈仲垣、陈杰二杖"案系明代《盟水斋存牍》中记载的一个典型的风水诉讼案件。分析其诉讼双方的利益分歧和诉求,以及官员的审理过程,对于探究传统社会中百姓的生活常识和内心信仰,以及这些观念是如何影响司法案件的审判,司法官员对民间的风水禁忌这一案外社会现实又有着何种见解与认同,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时,习惯于一并解决离婚争议和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问题。但是,近年来,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当事人仅起诉要求离婚的案件。对此,人民法院可否采取拆分审理模式,分案审理离婚争议和夫妻财产争议,在实践中有不同意见。将夫妻财产争议与离婚争议分案审理,在法律上并无不妥,在某些情形下更利于快捷、公平地解决当事人的争议,具有补充合并审理模式的功能和价值。故在立法上应明确人民法院对离婚案件中的财产争议可另案单独审理,并对分案审理模式的定位、标准、管辖、诉讼衔接等问题进行明确规范。  相似文献   

4.
清代律文中对案件审理的结论部分始终坚持必须要有完备的证据支撑作为其是否符合礼法制度下"推鞫得情,处断平允"社会效果的重要评定标准。这也由此决定了承审官员不论是出于"法官责任制"下的审转追责压力,还是对个人日后仕途履历、能力评定的现实考虑,通常会选择以"审慎"之态度对可能影响主观决断的诸多证据要素进行必要的"辨伪"处理。特别是对部分所涉年代较为久远,无相对第三方可供旁证参照的民事矛盾纠纷,尤为需要对案中人所提供的各种主观性证明材料进行反复地查核分析,以期尽可能发现其诉求中的纰漏错讹之处并进而做出较为公正的司法裁断。其中清代"张氏坟冢"一案的审理过程表明了官员在面对家谱内容的证据功用时会具体选择从哪些方面进行"合理怀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涉事人合法权益的有效维护。  相似文献   

5.
唐代大理寺是中央专门的审判机关,其主要职能是审理中央官吏徒刑以上的案件;其次,它还有审理天下疑狱以及奉旨遣使推勘地方案件之职。它并不审理京师徒刑以上的案件;它不是唯一的中央审判机关,也没有徒刑、流刑和死刑的终审权,不是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学界流行的它"负责审理中央百官和京师徒以上的案件"、"是全国最高的审判机关"等说法是对唐代法令原文的误读。  相似文献   

6.
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福建调研时强调,要准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以严明的纪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四种形态"体现了当下纪在法前、纪严于法的反腐理念,同时秉承了我国古代防微杜渐的预防治理思想。国有企业纪检监察机构的案件审理部门要把"四种形态"的执纪理念贯穿于审理工作中。国有企业要在案件审理中强化制度和监督意识,完成源头治理的政治任务。国企在"四种形态"的审理执纪中,强化制度和监督意识就是落实福建省纪委"五抓五重"的工作要求,能促进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在执纪监督审查和建章立制的发展中不断自我强化。  相似文献   

7.
法官们对于"告密者"案的判决,一度成为二战之后德国审判类似案件的参照和标准。然而,在案件的审理中,法官们仅从一种"法律和道德"的高度来判定那名妇女的行为,却带来了极大的争议。那么,穿越"胜败论"的政治迷雾,从效果论和动机论的维度出发,借助于实践原则的帮助,就可以寻找到那名妇女服从法律却依然要承担责任的一种合理解释,即对于"善"的违反。  相似文献   

8.
2012年《民事诉讼法》增设了实现担保物权的特别程序,在担保物权的非讼实现方式上实现了程序法与实体法的衔接。但规定原则性较强,可操作性较差,2015年《民诉法解释》对该程序予以细化,仍有一些审理规则不明确,司法实践中对被申请人下落不明、何为"实质性争议"以及案件收费标准等关键问题的处理较为混乱。亟需采取分类处理被申请人下落不明问题、明确案件审查标准、统一案件收费标准等改革措施,提高程序适用率,发挥担保物权制度的应有功能。  相似文献   

9.
《嘉应学院学报》2020,(1):61-66
全国首例"暗刷流量"案的审理,为人们提供司法途径以了解这一产业的运行模式,同时也展现了法律对"暗刷流量"行为的否定评价。这一现象对社会公共秩序的影响恶劣,如不加以遏制,将会助长社会的不正之风,个案的审结仅是价值上的引导,更重要的是针对这一现象法律规则的树立和完善。由此便需要从"暗刷流量"现象的产生与演变、规范刍议和实践指引三个方面展开,明确"暗刷流量"的产生背景与演变路径,通过"暗刷流量"案的审理明确已有的行为规制规范及改进方向,进而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指明典型案件对立法、行政、司法与守法的实践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由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在人员组成和机构设置等方面的立法缺失,以及在权限设置方面的不合理安排,导致其应有独立地位的丧失,难免部分高校将其作为"作秀"的机构。该组织的改革首先需要分离其申诉工作管理与案件审理两项不同职能,增设"申诉评议庭"来承担案件审理职能,聘请高索质的"申诉评议员",建立健全其独立公正办案的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1.
众多学者在论著中把"前七子"的复古作为"台阁体"文学的对立面来看待,把"台阁体"文学的最早代表认定为杨士奇。然而,对明代学者关于"台阁体"文学的主要观点进行一个系统考察后我们发现,明代"台阁体"文学应该起源于宋濂,明代的文学复古也源于明初宋濂等人的"台阁体"文学,只是到何、李时期达到高潮。"台阁体"文学不应作为"前七子"复古的对立,而应看成明代复古文学重要的一部分。合理理解"台阁体"文学以及明代复古运动的历史,我们必须立足于文献,澄清和修正目前学界对于"台阁体"与"前七子"关系认识上的部分偏误,并对"台阁体"进行一些翻案。  相似文献   

12.
允许将共同犯罪案件中认罪被告人与不认罪被告人分案审理,可能会产生侵害不认罪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损害定罪量刑的准确性以及被检察院用于实现不当目的等风险。造成这些风险的主要原因包括:未确立被告人完整的对质询问权,未明确前案裁判与后案裁判的关系,检察院在起诉方式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上居于主导地位等。为规避共同犯罪案件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风险,应采取赋予被告人完整的对质询问权、明确前案裁判与后案裁判的关系、强化法院对审理方式的实质决定权,以及对认罪案件与不认罪案件的实质性审判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英美法系诸国,"蔑视法庭罪"在程序法上有着极其显著的特殊性,其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罪名,还包含着"法官直判"、"附条件惩罚"、"平行上诉"等一系列特定制度与其相配套。同时,其在类型上可以有直接蔑视、间接蔑视、民事蔑视、刑事蔑视的划分,不同的类型在审理程序、处罚方式以及可上诉性方面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终结者”     
英国法官假发“下岗”。英国目前正式施行一条新规定:除了审理刑事诉讼案件的法官之外.全国大多数法官和律师在法庭上可以不再佩戴假发.这个有着300年悠久历史的传统就此终结。  相似文献   

15.
"学案"的编制和使用至关重要,必须遵循主体性、启发性、层次性、问题性等原则。"学案"与教案虽紧密联系,但在目标要求、课堂角色、教学方式等方面,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学案"编写和使用的一般要求是:明确学习目标,梳理知识结构体系,给予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补充适当的学习辅助材料和资料线索,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分档练习。  相似文献   

16.
证据是判案的基础。案件包括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以及治安案件等各种案件,其审理过程都离不开对证据的收集、整理审查和判断。可以说,案件的审理过程,就是证据的收集、判断过程;没有证据的收集,整理和审查判断,就没有案件的审理。  相似文献   

17.
在常规案件中,法官遵循法条主义,通过法律论证、逻辑推理就能妥善解决,得出判决结论。而在"难办"案件中,若严格适用法条主义,显然已无法得出被社会普遍接受的"正确"判决。文章试图从制度着眼,透视法官在"难办"案件中如何进行审慎思维,提出法官在难办案件审理中不仅无法避免运用政治性考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佘祥林案"、"赵作海案"等一批刑讯逼供案件的曝光,司法机关在审理刑事案件过程中使用刑讯逼供等暴力手段的非法行为再次引起了司法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刑讯逼供等暴力行为具有很强的破坏力,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着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于刑讯逼供的含义、构成要素、产生因素、社会危害进行分析,对如何防范刑讯逼供行为进行了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7,(50):5-6
明代的直诉制度在明代司法活动中发挥着平反冤案的理冤作用,它有如登闻鼓、邀车驾等形式。官员在受理直诉案件时,必须按照明代成文法中的规定受理,该受理不受理抑或不该受理而受理,都会受到处罚。本文正是以明代成文法对直诉案件的规定为依据,对照明代对直诉案件的处理等相关案例,得出明代对直诉案件的处理有"情""法"结合、大事小罪、重新核实定罪等处理结果。  相似文献   

20.
美国纽约州法院1963年审理的"贝科克诉杰克逊(Babcock v.Jackson)"案件是美国冲突法发展史中极为重要的案例,对美国法律选择原则和理念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此案件所蕴含的最密切联系方法并不完善,依据法律关系理论研究解决此案件更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