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美好生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追求,人的需要是美好生活创建的主要动力。当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变下也有了新的表达。基于此,从马克思需要理论的视角探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变化,对新时代创建人民美好生活,更好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实现面临许多问题。国家可以从以下路径出发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美好生活追求:提高人民政治角色与地位,增加群众参政渠道;明确文化需要的核心地位,构建多元文化体系;重视民生问题解决,维护社会公平稳定发展;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新特征对于未来我国法律共同体的成长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商洛学院学报》2019,(6):57-61
"美好生活需要"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阐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关键词。它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内涵,即聚焦国家形象、定位政策路线、整合多元价值、激励主体参与进取意识等。"美好生活需要"的动力系统的研究瞄准内外部主要影响因素,以内外合力有机组合共推"美好生活需要"层次升级,凝心聚力去追求更高品质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系统地论述了人的物质需要、社会需要、精神需要、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以及需要的特性。从马克思需要理论出发,我们可以看出人的需要的历史性、无限性、广泛性以及层次性,这些特性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时代性、普遍性和发展性。因此,我们应该以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为依据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建构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逐步具体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引导群众追求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新判断、新概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内容,也是这一思想赖以形成并确立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也没有改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因此,要从变与不变、部分质变与总体量变的辩证统一中,正确理解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与初级阶段国情没有变之间的关系。为此,党的十九大围绕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一系列战略安排和重大部署。  相似文献   

8.
左邱宇 《大学教育》2019,(3):116-118
文章以十九大报告精神为指导,从三个层面对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主要矛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新概念进行了逻辑分析,诠释了新时代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提出,渊源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根植于百年大党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伟大实践,来自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化的时代呼唤。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是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高度契合的,包含人民美好物质生活、美好政治生活、美好文化生活、美好社会生活和美好生态生活在内的多维度立体化的美好生活。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应当立足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逐步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10.
人的物质生活需要、精神生活需要和社会生活需要作为构成人类生活需要的基本元素,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时期都是同时存在的。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同一时期的不同阶段,各种需要构成人们生活的比重不同,优势地位、主导地位也有所差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精神性、社会性为主导的发展性需要取代了过去的基本生存性需要,成为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广泛性、质量性、整体性、为人性和共享性等时代内涵,逻辑内蕴着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变革创新、共同创造等重要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逐渐发生了转变,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自我实现和生活品质的提升,由此催生了文化建设和民生建设二重领域新的时代课题。为回应人们对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期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开辟了文化民生建设新领域;构筑包括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底线,树立“共享发展”理念,狠抓“文化生产力”在内的发展规划,展现了文化民生建设新方案;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在亲力亲为、循循善诱中落细落实文化民生建设顶层设计,彰显了以民为本真立场。  相似文献   

12.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落脚点,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深刻认识美好生活需要与自身的联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动员广大群众共建共享,推进美好生活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在此基础上,重点把握领导干部和青年群体两大对象,不断增强他们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使命担当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中共“八大”政治报告决议关于国内主要矛盾“实质”的表述,在会议结束后不久就产生分歧,结合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影响,理解改变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论断,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当前的新课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社会实践内容,面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要坚持新思想的指导地位,引导人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5.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议题,而创造美好的教育生活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本质内涵。新时代的美好教育生活的核心内涵表现为: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充分满足人的多方面发展需要;高度关注学生的精神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推动生命高质量发展;聚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主动创造美好生活。新时代美好教育生活的现实阻障是学生的美好教育生活需要未能得到充分满足(包括教育未能满足人的基本教育需要和人全面发展的教育需要),其根源在于对人的本质认识片面、教育价值认知偏差、缺乏系统的育人机制。为此,新时代美好教育生活建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全方位开展教育教学变革;制定系统协同的教育体制机制,促进高质量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成;聚焦学生的精神生活,培育学生的自主人格和文化气质;积极创新教育的形式方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6.
多元主体价值差异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相同的。基于此,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到“人类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全人类共同价值汲取了正义、平等、民主等现代价值体系基本要素,同时强调求同存异,作出国际秩序和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下价值选项的最优选择,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以推进共同事业、共同理想和共同追求的中国实践作为最有力支撑。因此,当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示范对凝聚价值共识,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关于“美好生活”论述的形成有其理论根基、文化渊源、历史积淀和现实指向。其理论根基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好生活观的遵循发展,阐述了创造美好生活的前提是“现实的人”、根本途径是实践、价值导向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其文化渊源是对古代中西方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理论的批判继承,包括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合理借鉴;其历史积淀是对历代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美好生活坚守初心的薪火相传,讲述了从争取民族独立到实现人民富裕再到追求国家富强的历史进程;其现实指向是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18.
2020年是我国消灭绝对贫困的收尾之年,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迎来历史性的终结点。习近平扶贫思想绘制了我国政府治理贫困的蓝图,是对人民美好生活的积极回应,也是以人民性为核心的思想价值追求。习近平扶贫思想对消灭贫困起着决定性指导作用,引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继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基础,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践行让人民群众实现美好幸福生活的庄严承诺。这亦是合乎历史规律和公共价值目的的永续畅想。  相似文献   

19.
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变化,反映了人们的需要结构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型。美好生活所包含的多样性需要已无法通过个人或家庭消费来满足,而必须经由社区、城市乃至国家等更高级别的消费单位来组织和供给。新城市社会学中的集体消费理论为我们理解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作为一种福利制度安排,集体消费在维系城市社会运...  相似文献   

20.
“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这是党的二十大对全体青年的殷切期望与伟大号召,也是青年一代的成才方向与成长道路。要确保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必须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并贯彻落实“新时代好青年”的本质内涵与根本要求。“有理想”是立身之本,要筑牢青年信仰、信念、信心、信赖的精神家园;“敢担当”是成才之要,要涵养青年志气、骨气、底气、勇气的胆识魄力;“能吃苦”是成长之基,要锻造青年能吃生活苦、学习苦、成长苦、竞争苦的意志品质;“肯奋斗”是成就之源,要引领青年走好人民至上、贡献社会、苦干实干、创新创造的奋进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