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5 毫秒
1.
文化诗学是20世纪70、80年代在西方文论界兴起并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一种文论模式和批评方法,近年来,文化诗学研究在国内外文论界日渐形成学术高潮.文化诗学作为我国当代文论的一种理论创新形态,是对我国新时期以来的审美诗学与文化研究的双重整合,显示出学术开拓性、前沿性和综合性,越来越受到我国当代文论和批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在文艺理论中,西方文论以其独特的阐释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家.当人们忙于对西方诗学与文化思想急切地学习、输入和运用时,中国的文化人却慢慢失去了自己真实的生命体验,失去了解决中国当下自己的文论发展的能力,也简化了我们原本丰富、复杂甚至矛盾丛生的文艺现象,陷入了一种困惑之中.学术理论家王富仁以自己的理论建树、理论姿态,在如何寻找并建立我们自己的批评范式与批评话语,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极具引领意义.  相似文献   

3.
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和西方文论话语中都是十分重要的诗学范畴。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概念与出自西方传统文化的“意象”概念既有相同、相通之处,亦存在明显的差异。人类文化存在着种种共性,在诗歌意象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中西诗学意象理论的某些共同规律。同时,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存在着差异性,中西诗学意象理论也存在相异之处,而这种差异在某种意义上说,恰恰构成了一种文化的互补。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文论话语的文化规则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文论的具体社会存在形态是话语。由于其社会文化语境的差异,中西方文论话语有着不同的话语方式和话语规则。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以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为基础,遵循“无中生有”的文化规则,形成了深幽渺远的话语空间;西方文论的话语则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遵循“有中生有”的文化规则,突出体现其密实精准的特性。认识两种文论话语的差异性,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论的精髓。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融汇西方文论来深化和拓展中国文论的内涵和话语,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建设具有助益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学理论的阐释功能以及西方文论对中国文学的阐释力是引发当今中国学界思考最多的问题域,因此中国当代文论自身的话语建构也可在阐释的命题下寻找出路。在认识到西方文论具有局域性的前提下,对西方文论在中国的研究史及其作为阐释工具在中国的批评实践史进行梳理,是发现中国当代文论话语生长点、实现本土理论的原创性知识生产、并最终向文化自信目标迈进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我国学术界长期以上层建筑性和意识形态性作为对文学的本质规定,与此相适应,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中政治型文论话语和认识型文论话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新时期以来,以朱光潜先生在1979年发表的<西方美学史·序言>为开端,在文艺理论领域内,对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不断地展开反思.伴随着这种反思的不断深入,各种审美型文论话语开始确立,长期占据学术舞台的政治型文论话语和认识型文论话语发生转型.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研究理论的大量引入,在新的语境下,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位,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又发生了一次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十分重要、影响广泛的国际思潮,其诗学话语在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研究、美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学者才真正有系统地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并且呈现逐步深化的特征.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具有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和特征,对建构中国当代文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自古希腊以来,西方文论已出现了五次大转向:人学转向、神学转向、认识论转向、语言论转向和文化论转向。现代意义上的西方文论已从19世纪中叶的"文学理论"演变成为20世纪中叶的"批评理论",进而在本世纪初蜕变成为"品评天下"的"理论",出现了高度哲学化和去文学化的倾向。西方文论的历史蜕变是西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建设当代中国文论话语时,应吸取西方文论历史蜕变的经验教训,继承中国古代文论的优秀传统,立足当代中国的文学实践,走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论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化宏大广博,在古代漫长的历史中处于主流地位,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文化首次受到西方文化的严峻挑战。相应地,中国文论也受到西方文论话语的渗入,此后便一直借用西方文论的话语体系作为文艺理论的正统。在西方文论华丽外衣的掩盖下,20世纪中国文论实质是色厉内荏。治愈中国"文论失语症"已成为实现中国文论独立创新的必由之路。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文论创新"的概述,阐述对中国文论创新的思考,以期未来能真正实现中国文论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与西方基于逻辑思维的文论术语体系迥异,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擅用意象性的话语,从而造就了术语运用的包容性、技法命名的形象性和风格描述的意会性,其细微处的深度表现力往往超越了定义与解释;同时,中国古代文论在文体批评、方法探求和体系建构上亦自成体系,呈现出中国文论话语的丰富色彩。而这些,都源自中国的文化类型、思维模式和语言精神。这向我们昭示了中西文论分野的根源和融合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