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历史学,代表党中央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成立发了贺信,在广大史学工作者中引起很大的反响。本文就贺信内容,从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的角度,阐述了历史学的社会责任;认为,求真是历史学的基本要求,致用是历史学的最终归宿,历史学在社会科学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新时期需要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
<正>在电视上看了中国历史研究院揭牌仪式的实况报道和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我想,每一位史学工作者都会和我一样,倍感振奋。其原因有二:一是总书记再一次强调了历史及历史研究的极端重要性。他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又说,"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二是同时高度评价了史学工作者的积极贡献。他说:"长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史学界人才辈出、成果丰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总书记对史学与史学工作者的高度评价与亲切问候,令人深感与有光荣焉。  相似文献   

3.
<正>经党中央决定,中国历史研究院已于1月3日正式成立,习近平总书记为隆重的成立仪式发去热情洋溢的贺信。党中央采取的这一重大举措意义极为深远,不仅要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原有的古代史、近代史、世界历史、边疆研究、考古学等研究机构加以扩充、调整和提升,同时要整合和领导全国范围的历史研究的资源和力量。这一重大举措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历史研究的高度重视,必将卓有成效地激发全国史学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热情,推进新时代历史研究的宏大事业走向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2018年1月3日,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致信祝贺。贺信特别强调了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历史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5.
学懂弄通做实总书记的贺信精神,需要从重大意义、科学内涵、贯彻落实等方面着眼着手。重温总书记的贺信精神,对于推动新时代西藏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史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前期马克思主义史家作为中国史学发展的一股新生力量.对有关重大史学理论问题如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史料考证与历史解释的关系、史学在新时代的经世致用等,进行了积极的探讨,革新了旧的史学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史学史是对历史学进行反思的学科,相对于历史学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思,史学史的反思更为深层。新时代史学呼唤中国当代史学史研究,通过在检讨与自省中完善自身学科体系,在与其他史学学科的交流对话中共同发展,在史学评论、尤其是当代史学评论中引导史学的自我反省与批判,21世纪的中国史学史将在世界史学发展的视野中开创未来。  相似文献   

8.
我们处在一个社会大变革、世界大变局的时代。这个时代呼唤历史研究工作者贡献思想和智慧,以历史学特有的方式推动变革、引领潮流。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历史上一大批思想家、一系列思想学说构成了中华思想的基本谱系。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一次次证明了思想的伟力。新时代中国史学要大有作为,必须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关切。真正的史学研究,必须有思想、有灵魂、有立场。做有思想的史学研究,须反对碎片化的研究方式,以长时段的眼光、整体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做有思想的史学研究,须推进学科融合创新发展,推动跨学科对话交流,探索打破学科壁垒;做有思想的史学研究,还须提升理论概括能力,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提炼历史演进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揭示尘封在历史中的记忆和思想。历史研究工作者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努力形成历史研究的中国学派。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泽民多次发表有关历史研究、历史教育和历史学习的思想,身体力行促进史学的发展。这些活动和思想对当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发展到新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不仅要在全球化视野下研究中国发展道路并构建具备较强理论影响力和学术阐释力的分析框架和解释范式,而且还要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历史形态和现实模式,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这两项任务是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当代史学,尤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新内容和新的学术增长点。在完成这两项任务的同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将形成深具中国民族特色而又为国际史坛所认可的基本特征和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史学经过漫长的积累,逐渐形成一套"言之成理"的理论话语体系。这套话语体系,小到一个字、一个术语或范畴,大到一种言说模式,都传递着古代史学精神。中国古代史学理论话语的形成过程中,经学的影响与子学的渗透较为明显。古代史学理论话语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零散到体系化,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先秦时期是古代史学理论话语体系的酝酿期,秦汉至隋唐五代时期是成长期,宋元时期是持续发展期,明清时期是成熟期。中国古代史学理论话语体系产生于古代历史与文化传统中,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它在表述上,言简意赅,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在意蕴上,同一话语在不同时期的含义有差异,甚至一词多义、时代愈后内涵愈丰富;在精神上,它与中国文化的伦理性和资政性血脉相通。当前,史学界普遍认识到重建中国特色史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有时不我待之感。在这个熔铸史学话语体系的关键时期,史学工作者需要在坚持中国史学本位的前提下,处理好"今语"与"昔言"、本土与域外的关系,同时从当代史学实践中提炼新的话语,为中国史学理论话语体系增添新的内容,这是新时代赋予史学工作者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20世纪西方史学发展大势为:历史哲学转向,研究领域拓宽;研究方法变革;马克思主义史学影响扩大.当代中国史学的发展趋势和特征是:与国外史学界的对话与交流频繁;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兴起并走向深化;“现代化”研究变为重大课题;历史现象与规律的探求向多层次发展;历史知识的普及更加多样化.当前中国史学的不足表现为:理论研究热点减少;研究对象琐碎化;选题趋同化、庸俗化;成果过剩化、泡沫化;学风轻浮化;人才培养盲目化.改革方略为:明确目标;立足启点;选准突破口;探索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新时代的历史征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时代和全局高度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系统回答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话语体系。它既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国化进程中的最新成果,也是"四个自信"的真实体现,既凸显了民族性语言表达,又展示了大格局的视域观,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党深刻总结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得出的,体现了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统一,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规律体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发挥基础性作用。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规律体系的认识必将更加全面和深入。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成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正确经验总结和理论原则。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不断构建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民族理论话语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需要从民族工作实际出发,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坚持基本理论原则、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凸显中国自身特色作为三向维度,不断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理论基础虽然是传统金石学和西方考古学,但真正促使中国近代考古学诞生的,却是当时思想、文化发展,特别是史学发展的需要。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是“重建历史”的需要,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需要,中国学术研究独立性的需要,甲骨学的发展和中国学者的热情推动最终促成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6.
从史学的视角去研究中国职业教育的变迁,总结其经验,以便解读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支点。同时也考虑到,在实践“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中,职业技术教育需要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在继承和发展中创新。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史研究发端于新中国的创立。改革开放以来,它逐步兴起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史学,其史料学基础从文献档案和实物向多重证据法交叉融合发展。在新中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新中国史理论”是关于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体现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体性、必然性和规律性。它包含着对这一历史发展所蕴含的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文明观的体系化思想认识,对探讨和阐明新中国史的规律性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其迄今与“新中国史研究理论”尚未清晰地区别开来,学科意识还比较薄弱。中华文明贯通“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统一于建党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具有里程碑意义,深刻蕴含着正确历史观。新时代构建新中国史研究的“三大体系”、推进新中国史研究必须关注重大历史、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也是新中国史研究的主攻方向与领域。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对促进中国传统史学现代化和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作出了重大贡献。李大钊史学思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和逻辑理路,他联系中国革命的具体进程,对历史、历史学、历史观以及史学与人生、史学在科学中的地位等作出了精辟论述,强调要以"新"历史观指导史学研究,重视史学的理论基础,把"活历史"放入整个历史进程之中,以"民众"为基础建构"平民"的新历史,最终本着建设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等方面,这些思想对于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具有原创性贡献,确立了中国历史研究的价值意义和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是党的历史上指导思想第五次与时俱进的硕果。这个新的指导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入推进和发展的沃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破解发展难题的全面性,全面从严治党、满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需要、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为世界作更大贡献成为其中重大问题的关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于时代新的伟大实践,是引领现实中国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全面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作用,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党的建设、国家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必须认认真真地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各领域。  相似文献   

20.
<正>总书记的贺信,令人振奋。下面我就总书记的贺信谈一点个人的体会。首先,"历史是一面镜子",这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历史思维的很重要的特点。这句话的根据是《诗经》和《尚书》。《诗经·大雅·荡》中说:"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在这句话产生的时代,西周的盛世已经过去。这首诗的目的是提醒周朝要注意殷失败的原因。另一个可能的根据是《尚书·多士》,这是周公对殷遗民发表的讲话。殷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