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语文《观沧海》注:“曹操……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辨:①曹操生于公元155年,卒于公元220年。曹操死的这一年恰是东汉结束的这一年。曹操应是东汉末年人。②魏国是曹操死后,曹丕建立的.之后,即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国;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至此,魏蜀吴三国形成。也就是说,曹操死后九年,三国才正式形成,怎能说曹操是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呢?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词典》和《中华字典》都是中学教师及学生的基本工具书。但这两种工具书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几个朝代的起止时间却跟初中《中国历史》课本有所不同。我自己无力解释这所以不同的原因。列成下表 ,请课本编者和读者注意。朝代书 目 课本《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现代汉语词典》 《中华字典》西汉 公元前 2 0 2年到公元 8年 前 2 0 6~公元 2 5前 2 0 6~公元 2 3王莽“新” 公元 8年(结束时间未列 ) 公元 9~ 2 3无西晋 2 6 5年到 316年 2 6 5~ 317 2 6 5~ 316南宋 112 7年到 12 76年 112 7~ 12 79112 7~ 12 79元 12 71年到 136 8年 …  相似文献   

3.
各种版本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教材,在讲到夏朝建立时都特别强调:“禹传子,家天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许多同学据此就认为:从此“禅让”结束了。其实不然,“禅让”作为我国古代最高领导人更替的方式,在我国国家形成以后曾反复出现过。纵观历史,主要有:(1)曹丕称帝。东汉末年,诸侯混战,196年曹操把汉献帝劫持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汉相”,被封为魏王。《三国演义》骂他说“名为汉相,实为汉贼”。220年,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继为魏王,强迫汉献帝举行“禅让”大典,取得了帝位,国号魏,定都洛阳,历史上又称曹魏。(2)西晋建立…  相似文献   

4.
从曹操参加割据到公元二百二十年曹丕称帝的短短二十几年中,曹魏集团的选举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无有所遗”的“唯才是举”一变而为“品”“状”兼顾的“九品中正制”。正始以后,“状”日益不为中正官所重视,而“品”则成为品评士人的唯一依据,即所谓“计资定品”。曹魏集团选举制度的变化,显然反映了这个政治集团性质的变化。但史学界对这个问题尚未讨论,笔者认为“唯才是举”是曹魏集团代表庶族地主势力时所采取的重点选拔庶族地主,限制和打击土族地主的选举制度。而“九品中正制”则是曹魏集团完成了士族化过程之后所推行的扶植士族地主势力的选举制度。本文试就此问题浅谈一孔之见,就教于史学界前辈和各位老师。  相似文献   

5.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他发表了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简称《本志今》)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这段话表明了他确确实实“尊汉”“拥汉”、是东汉朝廷的“忠臣义士”。藉以排除人们对他的猜疑。实事果真如此吗?令不妨从东汉时期的政治社会历史进行一番回顾,并结合曹操的《本志令》进行探讨,就可证明曹操所说的上面那段话,不但其真实性要大打折扣,而且是“欲盖弥彰”,完全是欺人之言了。考察曹操有无“不逊之志”,应根据曹操本身实力的发展,并不取决于曹操的本志初衷。考察曹操能否代汉称帝,又须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来自朝廷内外的阻力。今可就此二者,试作剖析于后。  相似文献   

6.
现行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五同志主编,下同)第三编第一章《建安和正始文学》开篇说道:“汉末建安时期,我国文学有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标志着文学发展的新时期已经到来。” “建安文学”在这里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历史上的建安时期:从东汉末代皇帝刘协被曹操挟持至许昌改元(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到曹丕代汉,建立曹魏王朝(建安25年,  相似文献   

7.
试析曹操不敢代汉称帝之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他发表了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简称《本志令》)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这段话表明了他确确实实“尊汉”“拥汉”、是东汉朝廷的“忠臣义士”。藉以排除人们对他的猜疑。实事果真如此吗?今不妨从东汉时期的政治社会历史进行一番回顾,并结合曹操的《本志令》进行探讨,就可证明曹操所说的上面那段话,不但其真实性要大打折扣,而且是“欲盖弥彰”,完全是欺人之言了。考察曹操有无“不逊之志”,应根据曹操本身实力的发展,并不取决于曹操的本志初衷。考察曹操能否代汉称帝,又须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来自朝廷内外的阻力。今可就此二者,试作剖析于后。  相似文献   

8.
曹丕,字子桓,沛国谯(安徽毫县)人,生于东汉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卒于魏文帝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操次子,因其兄曹昂早死,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称魏王,于建安二十二年立丕为魏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辞世,丕嗣位为魏王,同年冬,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都洛阳,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在位七年,公元226年卒,溢“文”,称魏文帝。  相似文献   

9.
曹丕,字子恒,沛国谯(安徽毫县)人,生于东汉灵帝宁平四年(公元187年),卒于魏文帝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操次子,因其兄曹昂早死,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称魏王,于建安二十二年立丕为魏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辞世,丕嗣位为魏王,同年冬,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都洛阳,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在位七年,公元226年卒,谥“文”,称魏文帝。  相似文献   

10.
线索梳理一、线索与特征第三章从公元220年曹魏建立到公元589年隋灭陈,包括三国、西晋、东晋与十六国、南北朝的历史,这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两大鼎盛时期之间的过渡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1.从政治上看。(1)封建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东汉末年,军事集团割据混战,汉政权名存实亡,曹操统一北方后挥兵南下,企图统一全国,但兵败赤壁,三国鼎立局面初现雏  相似文献   

11.
少“年”     
课本第77页:“221,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此处“221”后漏一“年”字,并且魏、吴都标国号,只有蜀未标,应改为: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课本第77页:“221,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此处“221”后漏一“年”字,并且魏、吴都标国号,只有蜀未标,应改为: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少“年”$山东省蒙阴一中@宋炳福  相似文献   

12.
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天子都许”在《三国演义》曹魏一方叙事中产生的势能:一、总揽皇机,展示了曹操性格结构中的本体动能:二、曹魏集团“挟天子以令诸侯”而造就的位置势能;三、曹操弄权而引起的势能反弹;四、以“天子都许”贯穿始终,构建了曹魏叙事结构的生命形式。  相似文献   

13.
三国84年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三国酝酿建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晋、吴对峙时期。又可分为五个写作板块:曹操专权;“蜀汉”;“曹魏”;“孙吴”;晋、吴对峙。  相似文献   

14.
课本第 13 8页 :三国建国年表国名建国年代都城建国皇帝魏 2 2 0洛阳曹丕蜀 2 2 1成都刘备吴 2 2 2建业孙权  显而易见 ,根据此表 ,学生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吴国建国在 2 2 2年 ,建国“皇帝”是孙权。 2 2 2年 ,孙权当了皇帝吗 ?课本第 13 4页 :“2 2 2年 ,孙权也称王 (此处“也”字可省掉 ) ,国号吴 ,定都建业。”这表明孙权在 2 2 2年 ,根本没有做“皇帝”而是“称王”。那么到底以哪个为准 ,经过又如何呢 ?2 2 0年春 ,曹操病死在洛阳 ,其次子曹丕逼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退位 ,自己做了皇帝。汉朝结束 ,魏国建立。为了拉拢孙权 ,封他为吴…  相似文献   

15.
公元220年,东汉献帝无可奈何地以所谓“禅让”形式交出了皇位,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朝。然而,不到半个世纪,还未饱尝皇权之乐趣的曹氏家族自身也无可奈何地面临着一场被司马氏家族取代的悲剧…… 司马氏是汉末河内(今河南境内的黄河北岸地区)望族,这个家族的几个成员曾经为曹魏政权的稳固、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因而颇受曹魏统治者的重用,但是,随着他们的威望日隆,其篡位夺权的野心也日益澎涨。公元243年(齐王曹芳嘉平元年),托病在家的司马懿暗中布置力量,伺大将军曹爽拥皇帝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史方面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现行初中《中国历史》第一、二册和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 )课本存在着对同一史实表述不一致的现象 ,即使同一课本也存在前后不一的问题 ,给教与学都带来不少困难。下举数例。(1 )半坡氏族遗址距今时间 :初中课本是“约 5 0 0 0年”(第一册第 1 3页 ) ;高中课本却是“约五六千年”(第 4页 )。(2 )对于河姆渡氏族种植水稻的问题 :初中课本表述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第一册第 1 4页 ) ;高中课本则表述为“河姆渡人……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第 5页 )。(3 )初…  相似文献   

17.
从公元6世纪末到18世纪的一千多年中,曾经有十代、八位女皇(其中二人两次即位)出现在日本历史舞台上。她们是;推古、皇极、齐明、持统、元明、元正、孝谦、称德、明正、后樱町。有意思的是,十代女皇中,除江户时代的明正、后樱町两女皇外,都集中出现在公元6~8世纪之间,故此段时间有“女皇的世纪”之称。说起来,若从第一个称帝的推古女皇算起,日本女皇的出现要比中国的大周皇帝武则天称帝的时间(690年)早98年,亦在朝鲜新罗  相似文献   

18.
曹操,字孟德,公元一五五年生于沛国谯(qiáo,音乔)县(今安徽省毫〔bó,音伯〕县),公元二二○年病死于洛阳。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是历史上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公元一七五年,任“洛阳北部尉”;公元一八九年,于陈留(今河南省陈留县)起兵讨伐董卓;公元一九二年,曹操镇压黄巾起义,黄巾败降;曹操得戎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大大增强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同年任兖州牧。后来,曹操采纳了毛玠(jiè,音介)  相似文献   

19.
我在教学“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时,碰到过一个这样的问题:公元纪年法中有没有公元0年(因为学生知道“0时”这个时刻概念)?应不应该有公元0年?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思考的:首先必须明确两个概念,时刻点与时间段。时间长河好比是一条直线,它始终是连续不断的,前无起点,后无终点,人类的历史只是这条时间直线上有限的一段而且还在往下延续。时刻点就是这条时间直线上的一个个具体的点;时间段就是这条时间直线上两个具体的时刻点之  相似文献   

20.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夫神思方远,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用它来概括曹操名作《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这首我国诗史上最早也是最完整的山水诗,更能体现诗人的豪情壮志与宏伟博大的思想情怀。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东汉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县)人,20岁举孝廉,汉献帝初,起兵讨董卓,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后迎献帝都许(今河南省许昌东),最后击败袁术、袁绍等军阀,统一了北方,形成与吴蜀相峙的三国鼎立局面。位至丞相和大将军,封魏王。曹丕称帝,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