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永亮 《传媒》2001,(4):60-61
美国:记者网民一线牵 同为新闻创造源 2000年11月8日,美国总统大选因戏剧性变化而备受瞩目,各大媒体迅速掀起了一番炒作热,强烈刺激着受众的求知欲。CNN的“电脑新闻记者”闻风而动,立即带着笔记本电脑去佛罗里达州采访,在现场将所见所闻输入互联网络,供用户阅读。然后将现场有关人  相似文献   

2.
蒋蕴 《新闻实践》2011,(4):41-42
网络时代,新闻采访还要不要到现场?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有些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采访要到现场”这一经典操作理念产生疑问,因为社区论坛、博客、微博等充斥着各种信息,他们认为只需对网络信息剪剪贴贴便可成稿。果真是这样吗?本刊约请5位记者撰写采访体会,他们用鲜明的事实作出了回答。  相似文献   

3.
杜献洲 《军事记者》2003,(12):28-29
我采写的《用生命丈量念青唐古拉》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凝聚着武天敏编辑、部领导和社领导的心血。此稿原准备发“海边防专版”,军事部主任赵险峰看到大样后,临时“挖”过来,发一版中心,总编室连续安排5天,夜班进行了精心“包装”。当记者10年来,我采写了一些亲历报道,现将零星体会整理如下。一所谓亲历报道,是记者以与采访对象共同经历新闻事件的形式所采写的现场新闻。本来,所有采访都应该到现场,如同开玩笑说“亲自吃饭、亲自睡觉”一样,到现场是记者的职业需要。美国摄影记者罗波特·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  相似文献   

4.
采写新闻就是“采写故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美国新闻学者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新闻理念。他们认为,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如果回答不出“故事在哪里”,那么他就写不出新闻来。新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必须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写新闻说到底就是“采访说故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故事”当然是事实,但“故事”比“事实”又进了一步,故事更具有新闻性、可读性和传播性。读者需要故事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组织了一次调查,将来自美国18家报社的76位30岁以下的年轻记者分成几个小组,讨论了“年轻人想读什么样的报纸以及为什…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认为,许多软新闻的失实,是由编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因为读者只对“符合自己的某种精神需要或价值判断”感兴趣,对新闻的真实性便“忽略”了。而编辑呢,在“报纸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挡不住“精彩”软新闻的诱惑,也就对“新闻的真实性看得轻于内容了”。于是,假新闻就这样被“共同创造一出来了。 现实生活中确有只是好奇而忽略真实性的读者,但他们毕竟是假新闻的受害者。至于编辑,他所发的每一条新闻都必须对社会、对读者负责。有的读者不关心真实性.那是他个人的事。况且还有关心真实性的读者在。编辑是绝不能因为有读者不关心真实性,自己就可以不重视真实性,这既违背新闻规律,也为新闻职业道德所不容。因此,“共同创造”的说法,值得研究。我们刊发此文,是想请同行们来讨论假新闻问题,它的根源究竟何在?  相似文献   

6.
鼠标轻点,画面切换,所需资料数据几秒钟内被操作者下载快速打印出来;采访对象与作者远隔千里,通过网上进行“面对面”对话,这是日前笔者在成都军区某部“新闻采访中心”与报道员共同进行采访撰稿的情景。   该部把报道员下基层采写难,邮寄慢、新闻信息传递速度不及时等困难纳入议事日程。他们从改善新闻报道环境入手,先后拿出十余万元为各级新闻报道组购置了一台微机、打印机、传真机,安装了直拨电话,并在师局域网上开通新闻报道网站,与上级新闻单位、各团营连联网,及时互通新闻线索信息,使采访、撰稿、投寄等形成“一条龙”…  相似文献   

7.
融媒体语境中,受众的新闻需求发生变化,他们由新闻的观看者变为了新闻的在场者,对新闻现场的期待,已经由“看到”,变为了“进入”“沉浸”。能够有效引导受众进入新闻现场的连线记者,其重要性为越来越多的新闻机构所重视。连线采访的特点在于连线记者已经内置于现场,能够主动创设议题,利用高科技条件下的传播技术手段,在媒体终端中建构出完整的新闻现场,而不是单纯传递特定的资讯内容。媒体平台、媒体从业者要从融媒体时代的传播需求出发,在新闻观念、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变革,擅于利用先进的媒体技术协助内容生产,掌握并不断提升对新闻现场进行全景呈现的能力,从而将受众更深刻地引导进新闻现场,带给他们更立体饱满的沉浸式新闻接受体验。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通常是指记者不公开身份进行秘密采访或者化装采访的一种采访方式,也是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的一种常用手法。隐性采访往往使媒体能获得其他采访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事实,最大限度地逼近事件真相,突出采访环境的原生态和“内幕”后的真实情况,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增强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对于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采用此类  相似文献   

9.
赵萱 《记者摇篮》2010,(6):26-26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当前媒体记者越来越重视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与沟通,讲求采访人性化,注重创造和谐自在的交谈气氛,从而为新闻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是“访”的范畴;可是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能否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就要求记者“谈”的能力了。  相似文献   

10.
现场短新闻,是指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较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悍的新闻作品。通常的采访方法已不能适应它的要求,笔者对全国首届“现场短新闻”评选获奖作品的采写过程作了一些初步分析,觉得其采访的“特异”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突破思维定式提高应变能力记者的采访,一般是在掌握了一定的报道线索后进行的。采访前,对新闻事实已有了大体的了解;在采访过程中,对所要形成的新闻作品的基本  相似文献   

11.
眼下,各媒体对社会新闻采访的分工越来越细化,从版面上看,“现场”、“直击”等报道特别受到读者青睐。因此,目击式、体验式等隐性采访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然而,作为一种并不新颖的采访报道形式,隐性采访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扬长避短?采访过程中如何无限地接触到新闻事实?报道技巧上如何再现新闻现场?如何折射事实背后的深遂内涵?面对新挑战隐性采访故名思义,在采访中不暴露记者身份,而是以一名普通社会成员的视角参与、观察、感受,它突出的特点是目击第一现场,体验客观过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闻记者采访手段趋于电子化,伴随着网络记者的…  相似文献   

12.
“老典型”一般都名声响,他们身上的新闻资源早已经被人开发过了,即使去采访,也不容易再有突破。加之有些“老典型”是时代的产物,时过境迁,已经不再具有典型作用了。因此,记者往往将“老典型”视为新闻资源的“贫矿”而忽略。其实,只要选好独特的视角,“老典型”身上仍然是新闻的富矿,  相似文献   

13.
现场短新闻,是指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较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悍的新闻作品.因此,者用通常的采访方法和技巧是难以取得最佳效果的.笔者分析了全国首届“现场短新闻“评选的获奖作品的采写过程,觉得其采访的“特异功能”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拓宽思维方式提高应变能力采访工作,一般情况下是在记者掌握了一定的报道线索后进行的.采访前,对新闻事实已有了大体的  相似文献   

14.
毕秋灵 《今传媒》2016,(7):112-113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始渗透到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新闻视频直播通过用户和用户之间、用户和传播者之间的实时互动,形成一种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和网络社交形态.这种以实时化、社交化为特征的互联网应用正在改变新闻现场的定义和新闻叙事的方式,其特点表现为内容选题突出悬念和参与感,用户生产和专业生产共同构建出新闻视频直播生态,将用户变成了新闻信息生产的一部分,满足了用户的新闻参与感.  相似文献   

15.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新闻采访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新闻写作的质量,如果采访时不深入,不细致,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掌握的事实材料不确切,不充实,到写作时,“米不够”就“假来凑,添枝加叶,搞“客里空”;或者采访时满足于第二手材料.不亲自到现场.不核实查对,就急于写成报道,往往写出的新闻质量不高,没有真实反映出客观事  相似文献   

16.
新闻摄影记者采访拍摄新闻,要是不到现场,不深入到生活的最底层,去捕捉新闻信息,熟悉采访对象,就不可能创作出令人信服的新闻作品,这种深入现场的采访与抓拍,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身入”。“身入”是新闻摄影记者采访工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尽量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用心去发现对方内心世界的闪光点,摄取充满生活气息的动人细节即“心入”,这是新闻摄影采访的重要环节。但时常出现这种情况:对于同一件新闻事实,有的人激情满怀,有的人  相似文献   

17.
2003年8月5日.印尼首都雅加达万豪酒店遭遇恐怖炸弹袭击。各路媒体记倾城而出,直扑爆炸现场。作为新华社驻雅加达分社的摄影记.我也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由于事件突然,现场混乱,以至于现场的摄影记很多激动不已。第一次采访重大爆炸新闻的法新社摄影记巴勇说:“我太兴奋、太紧张了.这摩托车头盔戴了一天居然忘了。”现场面对“热新闻”的摄影记并非人人有所收获.例如美国自由摄影师理查,因未能在现场拍到令自己满意的好照片而十分懊丧。  相似文献   

18.
明确了“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条件、“短”字特点和“新闻”的共同要素,也就明确了现场短新闻同短新闻、新闻之间的关系。现场短新闻与新闻之间的共性已经不言而喻,新闻的四大要素就是现场短新闻与新闻的共性。现场短新闻与新闻之间的个性也已明确,现场短新闻和短新闻的五个条件,三个特点就是有别于新闻的个性。这里要着重研究的是现场短新闻与短新闻的关系,以具体把握现场短新闻的写作特点。现场短新闻与短新闻的共同特点是: 第一、两者均属报道形式。无论现场短新闻还  相似文献   

19.
5月31日,来自江西新闻网的一条有关“新闻人”的新闻感动了整个社会,也感动了众多同行。是月27日下午,江西电视台《第五社区》栏目的两名记,在采访居民楼失火的现场拍摄中,摄像机里突然出现了受灾户邓大娘的女儿爬上了窗台(五楼)、要以死了结余生的镜头。紧要关头,两位记立即放下摄像机,奋力;中上去把轻生救起。之后,他们又暂时放弃了采访任务,苦口婆心地做起母女俩的思想工作,“直到母女俩眼中重新闪现出希望的眼神”。  相似文献   

20.
唐棣 《视听纵横》2001,(3):26-27
现场报道因为强调现场感,记一定会非常重视展现新闻现场,千方百计抓拍一些精彩的、画面语言非常丰富的镜头,我们形象地将其称为“抢”新闻,有时这些有着强烈主观色彩的行为,却极有可能造成对被采访的干扰甚至伤害。我们先来看一条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