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指出“应鼓励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设计富有特色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注意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活动载体,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开展相应化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可探究的问题,让他们动脑思考,动手实验,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化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1问题的提出国外教材中有个非常经典的碘时钟实验,该实验配方及操作如下:1.1溶液配制溶液A:称取0.90g碘酸钾溶于温水中,再稀释至500mL。溶液B:称取0.45g无水亚硫酸钠,溶解、稀释至500mL。溶液C:称取5g可溶性淀粉置于小烧杯中,注入25ml冷水,搅拌成悬浊液。将其注入300mL沸水中,冷却后慢慢倒入12.5ml浓硫酸,最后稀释至500mL。  相似文献   

3.
若干种无色透明溶液按一定配比混合后,并不立即显现变化,却能在一定的时间后发生颜色改变。这样定时变色的化学实验称为时钟实验,最著名的当属碘时钟实验,另外还有金色时钟实验、橙蓝时钟实验等,都是近年来国外化学课堂比较流行的演示实验活动。美国化学教育杂志刊登了一则添加维生素 C 的  相似文献   

4.
5.
现初中所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中有一演示实验——维生素C的检测,在此实验中所用的药品为吲哚酚,笔者认为有不妥之处:(1)吲哚酚不为人所知(连化学教师都感到陌生),且不易购买。价格较贵。(2)吲哚酚是一种有毒、有害的物质,是卫生间“臭气”的组成之一,俗称“粪臭素”,危害人的脑及神经系统,影响智力发展,尤其对青少年的危害更大。(3)用吲哚酚与维生素C做实验所引起的褪色反应不明显(乳黄色变为乳白色),实验效果差。  相似文献   

6.
郭腾飞 《生物学教学》2008,33(12):52-52
1问题提出 一位学生谈起,在做化学实验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时,手因接触高锰酸钾而被“染”成黄褐色,怎么也洗不掉。但回家用手接触了猕猴桃再次洗手后发现,凡手指上接触猕猴桃汁的地方的黄褐色都洗掉了。该生就产生了疑问,经上网查询得知“猕猴桃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它可以与高锰酸钾起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7.
维生素C也叫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溶液显酸性,并有可口的酸味。维生素C广泛地存在于新鲜的水果和绿色蔬菜中,如山楂、鲜枣、柠檬、西红柿、白菜等。人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C,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现在人们经常将水果买回来后放在冰箱中,需要时才拿出来食用。摆放太久的水果,维生素C的含量会不会散失呢?  相似文献   

8.
维生素C的系列化学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生素C的系列化学实验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学校(200052)苏华维生素C(抗坏血酸)VitaminumC(AscorbicAcid)分子式C6H8O6,分子量176.12.化学名L—2,3,5,6—四羟基—2—己烯酸—γ—内酯.结构式如下:广泛存在于桔...  相似文献   

9.
“维生素C的检测”实验是利用吲哚酚试剂来检测维生素C的。但吲哚酚既昂贵又很难买到 ,为此 ,我作了如下改进 :1 材料的改进用加碘后变蓝的淀粉溶液替代吲哚酚作为检测试剂。2 改进的原理维生素C具有很强的还原性 ,能使碘 (I2 )还原成碘离子 (I- ) ;碘 (I2 )能使淀粉变蓝 ,而碘离子 (I- )不能使淀粉变蓝 ,利用检测试剂的颜色变化可确定是否有维生素C存在。3 操作过程(1)检测剂的配制 :实验前根据需要配制一定量的30 g/L的淀粉溶液 (需加热煮沸 ) ,冷却后滴入 0 .0 2mol/L的碘液 ,使之完全变成深蓝色的溶液为止 ,装瓶 ,贴签 ,待用。(2…  相似文献   

10.
为培养学生科学系统的思维方式、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对本科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维生素C的含量检测"实验进行改革与创新。在保留传统的2,6-D滴定法基础上,新增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部分内容。采用C18色谱柱,流动相为0.1%草酸,流速为1.0mL/min,进样量为20μL,检测波长为255nm,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维生素C(Vc)在5~100μg/L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5),每100g猕猴桃中Vc含量为95.47mg。通过对同一实验多角度开展研究,使学生深入掌握生物化学研究中常用的定性与定量方法,培养学生对数据进行合理的统计与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11.
雷升 《甘肃教育》2008,(4):60-61
日常生活中食用的海带,富含人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碘。我们的实验课题是:海带成分中碘的实验探究。请同学们查阅资料,大胆质疑,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每4人一组,进行分组讨论,指定一名组长总结出本组尽可能多而可行的实验方案。  相似文献   

12.
笔者和学生在课外兴趣小组中尝试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研究 ,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一、实验用品烧杯、坩埚、坩埚钳、铁架台、三脚架、泥三角、玻璃棒、酒精灯、量筒、胶头滴管、刷子、漏斗、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锥形瓶、接受器、分液漏斗、火柴、剪刀、滤纸。干海带、过氧化氢 (H2 O2 的质量分数为 3 % )、硫酸 ( 3mol/L)、酒精、蒸馏水、CCl4 。二、实验原理海带灰中的I- 在酸性条件下被双氧水氧化成I2 ,用CCl4 萃取 ,最后蒸馏回收有机溶剂。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I- +H2 O2 + 2H+I2 + 2H2 O三、实验流程四、实验…  相似文献   

13.
唐敏 《化学教学》2010,(5):16-18
问题的提出:在一次和北大教授严宣申老先生书信交流时,严先生在信中说: 高考试题中碘和四氯化碳的分离,答案为蒸馏,值得商榷.严老先生没有更多的解释.然而高考、各种高考模拟试卷和各种参考书的答案都是蒸馏,我们平时教学时,也都讲蒸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维生素C的两个探究实验帮助初三学生自主完成对酸、碱、盐、氧化物以及指示剂知识的复习建构,并运用对比法、定量分析法得出了测定饮料中VC含量所需淀粉溶液和碘水的最佳浓度范围、15种不同饮料中VC含量高低以及存放时间对饮料中VC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新教材<化学1>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实验1-4)"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介绍了一个重要的化学基本实验操作--萃取.具体操作为:"(1)用量筒量取10mL饱和碘水,倒入分液漏斗,然后注入4mL四氯化碳,盖好玻璃塞.(2)……"[1].笔者在课前准备该实验时发现,将分液漏斗静置分层后,下层呈紫色,上层仍为棕黄色(比原碘水颜色略浅),碘水在萃取前后的颜色变化不大.当时有老师提出实验室配制的碘水浓度太大,加入的CCl4不足以将碘水中的碘完全萃取.可是,当增大萃取剂用量,并进行多次的萃取后,结果仍不能让我满意,似乎萃取效率很低;而<分析化学>对此进行过定量计算:等体积的CCl4从碘水中萃取I2时,全量一次萃取,萃取百分率可达98.8%[2],若分三次萃取,萃取百分率接近100%[3],这显然和上述实验现象不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1引言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是一种含有6个碳原子的酸性多羟基化合物,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它参与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多种羟化反应,有防止贫血的作用,可改善变态反应,刺激免疫系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广泛存在与水果和蔬菜中。因此,了解各种果蔬中维生素c含  相似文献   

17.
试样处理后, 用偏磷酸- 乙酸体系浸提出维生素C (Vc) , 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维生素C 与单质碘反应产生HI , 过量的I2 弃除后, HI 与Fe3 + 反应释放出一定量的I2 , 据此建立了碘- 四氯化碳萃取光度法间接测定痕量维生素C 的方法. 反应的酸度控制在pH110~310 ,共存离子基本不干扰测定, 维生素C 的最低检测限为0109μg·mL - 1 , 通过方法的回收率试验,并与其它测定方法进行比较, 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回收率在95~98 %之间.  相似文献   

18.
19.
靳飞 《生物学教学》2012,37(10):32-33
本文对初中生物学教学中高锰酸钾定性检测维生素C实验的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实验设计及其在此基础之上的相关重要概念的建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围绕维生素C的酸性和还原性的化学性质,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化学试验,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维生素C的鉴别方法及测定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可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