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英汉两种语言里.有大量的表示颜色的词汇。正是这些颜色词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和丰富多彩。中英文的颜色词虽然在概念意义上大体一致.但同一种颜色在这两种语言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中英文中常见的几种颜色词的分析.指出它们在不同的本土环境中所承栽的不同的文化意义。并阐述了其产生差异的原因.以达到增强语言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颜色词除表示其具体实际的色彩外,还会由于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而具有不同的涵义。例如a white day可译为“白色的日子”,但在英国,白色往往表示“纯真”、“崇高”、“吉祥”、“幸福”之意。a white day意为“吉日”或“喜庆的日字”。此外,英语中与颜色词在一起组成的复合词或带有颜色词的词组往往有其特殊意义或习惯用法,这些都是在翻译颜色词时不可忽略之处。下面就各种颜色词分别举例略作说明。  相似文献   

3.
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形容时间的词,像“弹指”、“瞬间”、“须臾”、“一刹那”等等。大家可能知道,这些词表示的时间都很短,可是这些词表示的到底是多短的一段时间呢?  相似文献   

4.
英语教材中表示颜色的词 ,除有具体实际的色彩外 ,还会因为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背景而具有不同的含义 ,如 :awhiteday ,可译为“白色的日子”。但在英国 ,往往表示“崇高 ,纯洁 ,吉祥 ,幸福”之意 ,故“awhiteday”意译为“吉日”或“喜庆的日子”。在英语这门独立的语言中含有表示颜色的词的复合词 ,短语词组 ,往往有特殊的意义或习惯用法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这些词在翻译 ,理解句子时是不容忽视的。下面分别举例略作表述 ,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一、yellow ,黄色 ,黄色的 ,可引申为“胆怯的”、“卑鄙的” ,如 :…  相似文献   

5.
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按此定义,一、二、三,四……都是数谓;就是说,这些个“数目”,或者说这些个书写单位,都是一个词。可是,三万二千八百六十四、四十八分之一……也是表示数目的,能说都是“一个词”吗?如果不是那么是几个词呢? 这就发生了数词的词的划界问题。给数词划界,曾有几种不同的标准。 (一)从概念角度出发只要是表示一个数目,不拘字数多少、数目大小,都是一个词。如,一千二百三十、十五,各是一个词;三百三十倍、四分之三、各是一个词;六、五,也各是一个词  相似文献   

6.
动态空间主要指语言表达中焦点(F)的空间位移,常用位移动词、词缀、连动结构等表示。纳苏彝语的空间位移主要有表达人体空间、动物体空间,以及无生命物体的不同位移形式。纳苏彝语的不同位移,一是通过动词前加方向前缀构成,表示相对于说话者或地势来说行为所表示的是空间进行的方向。其次是连动结构表示位移,即在行为动词或位移动词后加方向动词“来”或“去”表示位移,表达空间位移的向心和离心。  相似文献   

7.
1 怎样认识词类划分标准 词可以从语法角度进行分类,根据各个词在句子中的不同特点,分为若干类。因此,词的语法功能是划分词类的标准。所谓语法功能,就是一个词在短语或句子中表现出来的语法特点,就是一个词同别的词组合的能力。例如表示性质、状态的词如“伟大”、“勇敢”等可以同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如“军队”、“战士”等组合,不同其它词如表示数目的“二、五”等,表示动作行为  相似文献   

8.
常见学生在写作文时用“like”表示“喜欢”。其实,英语中表示“喜欢”之意的词很多,掌握这些词的用法对写作会大有好处。现将常用的词及用法归纳如下:一、含有“喜欢”之意的种种表达  相似文献   

9.
一字之差     
甲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语言相当丰富。乙汉字就很复杂。甲同音字、多音字很多,还有很多意思相近的词语。乙是这样。甲像敬爱、亲爱、可爱这三个词……乙意思很接近。甲但用法有所不同。乙必须用词得当。甲比如,敬爱的父母,亲爱的兄弟,可爱的孩子……乙这样用词很恰当。甲在这里,敬爱表示尊敬,亲爱表示亲切,可爱表示喜欢。乙也体现了孝敬父母,兄弟团结,对孩子的关心。甲一个字表示的词,意思接近的也不少。乙是吗?甲像“口”与“嘴”、“行”与“走”,还有“笑”与“乐”、“二”与“俩”、“妈”与“娘”……乙每组的两个词含义就一…  相似文献   

10.
多极同一论     
“极”这个词有极端、顶点、限度的意思。但在哲学里的含义略有不同:在这里我们把“极”理解为在一个整体或系统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运动着的要素和力量,这个“极”既表示这些要素和力量,又表示这些要素和力量的运动方向,因此这个“极”所表示的不是一种静止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11.
<正> 词缀是一个词内部的语言成份,它附着在词根上帮助构成新词。如ungraceful(没有风度的)一词中的un-和-ful。 词缀不同于词尾,也不同于词的曲折变化。词尾和词的曲折变化是表示性、数、格和时、态、式等语法范畴的语法手段,如persn,booked中的-s,-ed,它们在语言表达时帮助构成词的动态变体。词缀中有些根本不表示语法范畴,只表示某种词汇意义,如un-表示“相反”;有些则表示词类范畴,如-ful表示该词是形容词。词缀是词内部的静态结构成分。  相似文献   

12.
和比喻易混的几个概念辨析兰州市西北中学冯小平一、比喻句与比较句“像、好像、仿佛”等词是比喻修辞中的几个标志词,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含这些词的句子都是比喻句。这些词除了可以表示比喻外,还可以表示比较、推测、想象、举例等。例如:①他还像以前一样沉默寡言。②...  相似文献   

13.
“在”、“朝”、“比”、“向”等词是动词和介词的兼类,那么,这些词在什么情况下做介词用呢?下面,我简单谈谈识别的方法。 识别“在”等词的词性,主要看某一语言单位(词组或句子)中,是否有能够做谓词(也叫谓语中心词)的其他词,如果有,那么“在”这一类词就作介词用,和它们的宾语共同构成介词结构做状语,或表示时间、或表示比较等;如果没有能做谓词的其他词,那么这类词就是动词。例如: ①张红在家吗? ②李东在家休息。 ③葵花向太阳。 ④向雷锋同志学习。 ⑤咱俩比高下。 ⑥你比我高半头。 例①、例③、例⑤中都没有可以做谓词的其他词,那么,这些例句中的谓词只能由“在”、“向”、“比”来承担了,这样,这几个刚句中的“在”、  相似文献   

14.
我们常常遇到“难免”和“难免不”这两个所谓的词。有人说两个词完全相同;有人说两个词截然相反。对垒相持之下,只好去查“词典”,可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于是大家称其为“死亡地带”。我们不妨来看这道语言表达题:①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②他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不出现一些差错。这两句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还是不同呢?有一个材料认为相同:①中“难”、“免”形成双重否定,表肯定;②中  相似文献   

15.
初入学的儿童处在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但他们受知识、思维等多方面的限制,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常常词不达意,尤其是不会运用语气、语调的变化和语言的顿挫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针对这一特点,只要适当使用有声教材,借助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电教媒体,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就能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在字、词、句教学和阅读教学中运用视听媒体进行说话训练 字、词、句是阅读和写作的奠基石。在字、词、句教学中可以运用视听媒体,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如教学生字“诚”和“城”,首先用复合投影片打出学生已掌握的“成”字,再分别打出“讠”和“土”让学生区别扩词。诚:诚  相似文献   

16.
我们将“疼痛”解释为由疾病创伤引起的令人难受的感觉,在中文里我们一般用“痛”或“疼”或“疼痛”以及一些表示程度的副词来表达。但在英文中,表示“疼痛”的这种感觉的词却有许多种,由于所在场合不同,能准确表示这种“疼痛”的词则在不同场合下均有与之相应的词汇,但它们总的意思均有引起身体严重不适或痛苦的肉体上的感觉。在英文学习中,若能准确识别和正确运用这些词,无论是对英语学习者的阅读水平,还是写作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帮助。下面我们就相关的一些词汇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7.
引言在满语中专门用来表示“格”这一语法概念的词称作助词。它包括:i、ni、de、be、ci、deri六个词,表示:主格、属格、与格、对格、造格、从格六个格。助词所接续的对象是:名词、形容词、代名词、数词和动名词,还有一部分后置词也可以后接助词。这种助词在句子中表示词与词或词与词组之间的种种语法关系,从而决定这些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下面以tacikū(学校)一词为例,观察一下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与其他句子成份的关系及其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8.
由于人在行走时姿态的不同和步伐大小的不同,因而产生出不同的动词,而这些词不少又是连绵词。这类词常见的有: 徘徊(pai huai):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陶潜《饮酒》诗:“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相似文献   

19.
徐学喜 《中学文科》2006,(11):47-47
英语中,表示“穿”的词有:wear,dress,put on have on ,dress in ,be dressed in ,get dressed,(be)in 等。这些词可以分两类,分别表示“穿”的动作和状态。下面笔者对这些词的用法作一个简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20.
我们先来看几个语言表达的例子 :一是小孩学习语言的过程。他们可以通过大人的教导 ,学会这样几个单词 :“我”、“要”、“吃” ,这些单词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个独立的表意符号。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 ,使他们的思维成熟起来 ,于是就产生了“我要”、“我要吃”、“要我吃”、“要吃我”等不同结构的表意单位 ,这是由于不同的表意环境产生的不同的思维过程 ,由不同的思维过程产生的不同语言表达形式。表意环境、思维过程构成语言表达的个性和共性。第二例是 ,1999年高二年级期末考试时 ,我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 :在“小溪、大河、大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