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IT行业从业人员的体育健身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情况非常差,参与体育活动持续时间也较短;参加体育健身的项目以跑步和散步等为主;主要把公共体育场所、公园及小区空地作为健身场地的首要选择;该人群体育消费意识淡薄,消费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体育教育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体育实习生、实习所在学校各自的工作内容,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3.
西安市大众健康状况及体育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淑娥 《体育科学》2002,22(6):73-74,78
为探索影响西安市大众健康状况和体育锻炼行为的社会学因素,对西安市的产业员工,行政干部和知识分子3类对象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1)西安市大众体质平均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知识分子总体水平较差;(2)影响大众健康的主要因素为生活方式;(3)大众体育参与率为“两头大中间小”,中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状况最差;(4)社区体育设施不能满足大众健身需要。建议把大众的体质检测列入地区政府管理的内容,加强对知识分子和中年人群健康状况的关注,大力宣传健身方法和功能;加强社区体育的基本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4.
论体育的审美价值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体育及体育的基本属性入手,分析了体育的审美价值及体育美学的基本特征,其价值包括刚性美和柔性美、动作美和形体美,其特征为整体一律、平衡对称与和谐。  相似文献   

5.
杨丽华  吴忠义 《体育学刊》2000,(2):21-22,25
从建立健身科学的理论体系出发,探讨了组成其理论体系之一的“健身心理学”的构建,揭示了“健身心理学”与“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的本质与联系,提出健身科学必须遵循其自身的规律并依照各分支学科本身的客观存在、逻辑内涵予以科学建构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中国社会阶层的体育行为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变化很大,意义最大的、最为根本的莫过于社会结构的变迁。而社会结构变迁的核心是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这对于处在新世纪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各阶层的人们来说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这其中社会各阶层的体育行为也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着。通过对新世纪中国社会阶层的分析,来研究体育行为在新世纪中国社会阶层中的具体特征表现,从体育行为这个研究领域中来揭示一些体育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7.
符巍 《体育学刊》2011,18(4):67-70
现代电视体育节目不断发展,北京奥运更是将我国电视体育节目的发展推向了顶峰。电视体育节目对城市居民体育健康观形成及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内容、时间有促进作用。但以技术体育传播为主的大众体育传播,导致人们对体育作为文化的误读。  相似文献   

8.
农民体育健身行为实现的内化力挖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居民的体育思想不断改变,尤其是近几年来实现了体育健身思想的突破式跃进,但健身思想的建立并不等于健身行为的实现.调查显示,徐州市农民体育健身思想与健身行为之间Pearson相关性系数仅为0.268.针对农民体育健身思想与健身行为矛盾的现状,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以凯尔曼态度转化理论为基础,指出两者之间的矛盾根源在于农民体育健身态度内化力的缺失.据此,对农民体育健身行为内化力的挖掘进行了研究,并从"不同组织机构环境氛围作用、多方群体榜样带动作用、传媒宣传劝服作用、影视熏陶感染作用"四个方面对健身内化力形成的路径挖掘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农民体育健身态度内化过程的实现奠定理论基础,进而加速其由健身思想向健身行为的跨越.  相似文献   

9.
多维视角下的合肥市中间阶层群体体育休闲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社会综合地位评价量表(SES)对合肥市居民的社会地位进行测量,尝试从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角度对合肥市中间阶层群体的体育休闲方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运动健身项目和体育活动场所的选择上,中间阶层群体和底阶层群体相近。在体育消费金额、消费类型以及体育休闲的心理需求等问题中,中间阶层群体的体育休闲特征与上阶层很相近,与底阶层之间的差异仍然很大。  相似文献   

10.
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在中年人群体育健身行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山东省的淄博、滨城、青岛、烟台、德州、聊城、莱芜等7城市的中年人体育健身锻炼行为现状,采用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对中年人健身锻炼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干预后中年人对体育健身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保持锻炼的信念和参与体育健身锻炼的百分率均较前有较大提高,中年人参与锻炼的人数也有所增加,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1.
体育运动中的负性心理和行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体育运动中由于人们认知的偏差,归因不合理,以及教学方法、组织、裁判等方面的不合理因素和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体育活动会对参与本人、他人和社会产生负性心理影响。对体育运动中的负性心理和行为进行了归纳、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体育活动的主要负性心理和行为有:功利主义、负性心理暗示、厌学与运动成瘾、焦虑和紧张以及攻击性行为等5个方面,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郑婕  李明 《体育学刊》2012,(4):17-21
界定海洋体育概念,并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4个维度分析海洋体育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海洋体育是以海洋生态系统为活动空间,以满足大众休闲娱乐和健康需求为目的,依托海洋资源而进行的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海洋体育文化涵盖海洋自然与人造环境;海洋体育情感、意识、态度、认知与品质;海洋民众习俗、组织机制与政策法规;海洋体育形式内容、体验感受、互动交流、推广传播等。  相似文献   

13.
体育标语价值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体育标语对体育文化传播的作用和意义,从政治、外交、竞技、人本等方面阐述了体育标语所负载的体育文化内涵.认为体育标语是政治化的表达、跨文化的诉求、竞技化的核心、以人为本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群众体育行为的文化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逻辑分析、调查等研究方法,讨论了文化、亚文化、跨文化三方面内容对群众体育行为的影响.分别调查及论述了我国东、中、西、南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群众体育行为,提出影响群众体育行为的文化因素及干预意见与建议,旨在为现行群众体育行为的研究提供文化认知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党中央相继做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治理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形成了对深化体育改革与推进体育现代治理中进一步加强法治体育建设的刚性需求和强劲动力。在分析深化改革、现代治理与法治建设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深化体育改革应着眼于体育治理的现代化和法治化,从目标、途径和保障的视角论证了建设法治体育在体育改革与治理中的主导地位,结合体育改革发展的实际,就改革体育行政部门法治作为、维护各类主体体育权利、建立体育社会化法治机制、加强体育产业法治调控、扩大多元化体育法治服务等方面提出深化体育改革与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997~2011年民族体育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立项数量、立项单位、研究主题、命题特征及与"指南"的相关性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民族体育类课题立项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立项单位均为高校,且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课题立项与历年"指南"密切相关,研究主题集中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对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功能等方面,注重学科交叉。研究成果对学科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仍有很多领域的研究尚显薄弱,可作为后续研究的启发与借鉴,同时建议"指南"适当引导,支持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考虑多民族省区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17.
对体育旅游的产生条件、社会文化背景、特征和具有的社会功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体育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体育旅游的兴起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的稳定、国际社会的和平、世界文化的传播均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运用元分析、文献综合、相关分析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心理学的视域分析电子竞技运动过度沉迷者的心理愿景,即以"本我"冲动为潜在动力,以电子竞技的电子世界为"舞台",以电子竞技的角色扮演状况过程为剧本,来满足自身的精神索求的一种心理现象。认为电子竞技过度沉迷者将电子竞技作为对现实生活的延展,将电子竞技作为对自我同一性的认同等,是其过度沉迷的主要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体育人口结构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苗治文  秦椿林 《体育学刊》2006,13(1):119-121
以2001年全国群众体育调查数据库为资源,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对我国体育人口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体育人口的每一结构由于受诸多社会因素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性别结构男性高于女性;地域结构城市高于农村、东部高于西部;年龄结构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马鞍型”等等。经过研究指出,欲求改善体育人口结构以度群众体育的快速发展,应以当代中国社会背景为参照系,对影响体育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国家政策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是体育人口结构改善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