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它创造性地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假如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读",它深层次地强调了读书方法的重要性。教育学家蒋仲人先生说:"就学习语文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朗读培养的必要性1.朗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教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常听别人朗读好文章,可以扩大视野,学习优美语句,表达真情实感,自己常朗读好文章可以在阅读中展开想象,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一、以景激情,诱发朗读兴趣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这就是说,要科学有效地进行朗读训  相似文献   

3.
在讨论"朗读教学"这一话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界定"朗读"的内涵。此处所说的朗读,指的是一种课堂教与学的行为,而不是舞台艺术的"美声"朗读表演行为。朗读是一种语言能力,它是培养说话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朗读又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一种重要方法——如果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典型形式,那么,朗读就是阅读的重要支柱之一。其实,朗读不仅是一种解读文本的方式,也是一种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不仅是一种遗憾,更是一种失败。而在课后朗读要求中,我们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有感情的朗读",应该说,"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朗读要求已经获得了语文教师的认同,是新课程标准的体现。本文将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相似文献   

5.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得到重视。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每一学段目标中都提出了一项阅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国文和英文一样,不该只用心和眼来学习,必须在心和眼之外,加上口和耳才好。"可见,在语文的基本能力中,朗读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因为朗读能培养语感,而语感能力正是阅  相似文献   

7.
潘明 《语文天地》2013,(7):58-59
朗读是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应该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让语文教学充分发挥"有声语言"的作用,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一、创设朗读情境在朗读教学中巧妙地创设一些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投入到朗读的氛围中,沉浸在朗读的美妙境界里。1.模仿古人"摇头晃脑"朗读"摇头晃脑"是古人在诵读诗文时的一种方法。模仿古人,学生会觉得好玩有趣,而乐于  相似文献   

8.
朗读作为阅读方式之一,指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出声的口头语言。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部分对朗读做出了明确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应当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文章就朗读的作用、朗读的指导阐述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9.
丁佐兵 《中小学电教》2009,(10):114-114
<正>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  相似文献   

10.
朗读课是一种以朗读活动为中心的语文课课型。朗读教学从"文本主义"和"生本主义"出发,在关注课文内容诵读品析的基础上,着力突出学生的阅读感受、阅读品味和阅读欣赏,并从"朗读"这一语文实践活动中生发开去,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学习。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因此,抓好朗读训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很好地进行朗读教学呢?一、示范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  相似文献   

12.
朗读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它是活用声音增强原作力量的一种手段,更是对作品艺术的一种再造。通过朗读,不仅可以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味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在诵读中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语文素养。其实朗读也一直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项目和方法,早在《礼记·文王世子》中就记有"春诵,夏弦"的读书规定。《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朗读,首先要做到正确的读,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在正确读的基础上,做到流利的读,有感情地读。"可见,朗读是阅读中一项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活跃、最直观、最经常的训练。  相似文献   

14.
<正>张颂认为:"所谓朗读,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新课标高度关注朗读教学,要求高中生"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朗读教学是一种基本课型,抓好朗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运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和语文素养。然而,朗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朗读教学流于形式,尤其是年级越高,朗读越被  相似文献   

15.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费时多,效益差,学生朗读的热情低,举一反三的能力不强,是当前朗读教学的一种通病.根治这一顽症的良药,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实施主体性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朗读训练的主人,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真正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目的.我在教学实践中是分步进行操作的:  相似文献   

16.
陈铜仁 《教师》2014,(33):25-25
正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一项语文基本功。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朗读作为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首先应激发他们对朗读的兴趣,把朗读当成一件乐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呢?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7.
<正>有相当多的学生、相当多的课堂不注重朗读。"书声琅琅"好像只是一种过去,或者只是一种理想。我们的语文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离"朗读"越来越远。本人认为,"朗读"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常态,一种习惯。它在语文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是其它学习方式的基础和前提。语文教学应该将朗读进行到底。1.高度重视朗读有了思想上的重视,才会有行为上的跟进。首先,语言的一项最原始的功能就是记录声音。"言为心声",朗读是一条最便捷的还原心声的方法,是学生熟悉文本,把握内容,理解主旨情感的一种  相似文献   

18.
郭欣 《成才之路》2014,(5):48-49
正所谓朗读,是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朗读是语文阅读的起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且低年级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的基本教学目标就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朗读是不可忽视的,它是一切语文活动的基石,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是指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它是口、耳、眼、心并用的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朗朗"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主要表征。在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是语文课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应当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让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放射光芒。怎  相似文献   

20.
语文室外交互式朗读模式,是一种既有"镜子"又有"窗口"的朗读模式。镜子是指让不同班级的学生互相朗读与聆听,从而让聆听者从中汲取优点,让被聆听者端正朗读的心态,进而达到互相借鉴的作用;"窗口"是指让学生在开阔的室外以及陌生的同学面前进行朗读,从而在新奇感与表现欲的满足当中让他们的朗读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