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诚 《收藏》2020,(2):108-111
近几十年来,考古出土及拍场所见的战汉时期人物造型文物,其中有的身上琢刻、描绘有佩玉图像,本文试将相关人像做一简单梳理介绍,以期读者能对这一时期的佩玉形式有一初步的了解。清代学者俞樾曾感叹:"夫古人佩玉,咏于《诗》,载于《礼》,而其制则经无明文,虽大儒如郑康成,然其言佩玉之制略矣。"先秦至两汉期间的佩玉及佩玉方式一直是高古玉研究的热门话题。近几十年来,考古出土及拍场所见战汉时期诸多身上琢刻、描绘有佩玉图像的人物造型文物。这些佩玉图像可以说是当时人现实生活中佩戴玉器的真实写照,其佩戴玉器的种类、佩戴玉器的方式,给今人以最直观的印象,并且这些图像往往还可以与文献史料、出土实物相对应。  相似文献   

2.
佩玉的绝响     
王敬之 《收藏界》2011,(1):109-109
在世界上恐怕再也找不出像我们中华民族这么爱玉的民族了。在2000多年之前的典籍《礼记·玉藻》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相似文献   

3.
朱纪 《收藏》2013,(8):60-65
儒家学说以玉比德,因而人们佩玉不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有着表达身份、情感、风度及语言交流的作用,乃至与国家的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各阶层的生活、观念、伦理道德等层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玉雕童子佩     
朱纪 《收藏界》2012,(8):39-44
国人痴迷玉八千年不改,崇玉、爱玉、赏玉、藏玉、佩玉,都源于玉一出现就被赋予了社会道德的含义。人们以为,玉能辟邪除,和顺运气,延年益寿。佩玉能消灾纳福,佩玉童子能求得子嗣,玉赋予了精神上的支撑,这种力量既有来自自身形成的心理效应,也有来自佩玉而导致的生理效果。研究玉者就玉  相似文献   

5.
朱纪 《收藏》2012,(21):98-103
明代玉佩饰多悬挂于人身上或挂于其他器物作为坠饰,既有大量的动物形佩坠,如羊形坠、鹿形坠、鸳鸯坠、鱼形坠,还有各式各样的玉牌饰。这些玉牌饰有的为方形,有的为圆形或花形,大多体积较小,也可用于嵌饰,图案多取浮雕技法,抛光不精。玉牌的雕刻主要是减地雕,再配以阴刻线。构图有的繁缛,有的简洁,线条锋棱快利,转角处雕得方硬。牌子边缘有凸起的边线,边线窄而浅,所饰图案为极薄的阴起,带有文人画的意味。  相似文献   

6.
朱纪 《收藏》2012,(11):98-103
明代玉佩饰多悬挂于人身上或挂于其他器物作为坠饰,既有大量的动物形佩坠,如羊形坠、鹿形坠、鸳鸯坠、鱼形坠,还有各式各样的玉牌饰。这些玉牌饰有的为方形,有的为圆形或花形,大多体积较小,也可用于嵌饰,图案多取浮雕技法,抛光不精。  相似文献   

7.
孔德 《武当》2013,(6):52-55
(接上期)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释解】仔细研究本章内容,笔者进一步推断认定,老子在撰写《道德经》之前的很长时期,"道德"的概念早已为社会熟知,并且深入人心。非但"道德"的概念深入  相似文献   

8.
冯元 《收藏界》2013,(3):44-47
玉与国人有着不解之缘。生长于亿万年前的玉在中国人眼中是至高无上的,崇尚美好品德的中国人,把玉看作民族的精魂,赋予了玉优雅、宁静、含蓄、纯洁、坚贞和正直的美好品性,提及玉的词汇、成语、典故无不和高贵、美丽、幸福、吉祥有关。中华民族的先民们早在距今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便开始制作和使用玉器。从商周的神秘礼玉到战国的精美佩玉,强秦制传国玉玺,两汉的金缕玉衣,大唐金镶玉带的富贵奢华,宋代玉器清丽高雅,元代秋水件生气勃勃,明代子冈牌独领风骚,清代的巨型玉山子,不但王公贵族对玉器趋之若鹜,民间赏玉、藏玉也蔚然成风。一个个玉器制作的巅峰时代,使玉文化贯穿于整个中华文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至汉代流行在剑柄、剑鞘上嵌镶玉饰称为玉具剑。剑是当时诸侯、大夫必佩之物,以玉饰剑是表明身份、地位的产物。春秋、战国至汉代大量玉饰剑的出现,应说是与“古之君子必佩玉”和“君子无故玉不去  相似文献   

10.
施俊兆 《收藏》2013,(3):80-83
以精美的玉料、高超的玉雕技法,将印章、书法、绘画艺术融入玉雕中,把玉雕工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当推"古玉第一佩"子刚牌。子刚牌得名于其首创者陆子刚。陆子刚是迄今所知为数极少的在玉器上自署名字的玉雕大师。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太仓州志》载:"雕玉器,凡玉器类砂碾,五十年前,  相似文献   

11.
朱纪 《收藏》2013,(5):80-83
以精美的玉料、高超的玉雕技法,将印章、书法、绘画艺术融入玉雕中,把玉雕工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当推"古玉第一佩"子刚牌。子刚牌得名于其首创者陆子刚。陆子刚是迄今所知为数极少的在玉器上自署名字的玉雕大师。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太仓州志》载:"雕玉器,凡玉器类砂碾,五十年前,有州人陆子刚者用刀雕  相似文献   

12.
武贞 《收藏界》2013,(5):26-29
装饰用玉西汉时期装饰用玉盛行,东汉时期用玉制度逐渐完备。两汉中山国出土装饰用玉主要为各种玉佩和玉具剑饰,以及一些不明器物上的玉器饰件。其中,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组玉佩,由珩、璜、冲牙、环等佩饰构成,除珩外,均呈对排列,佐证了汉明帝所创佩玉制度。  相似文献   

13.
孔德 《武当》2014,(1):49-52
(接上期)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释解】天下最根本最伟大者莫过于道,天下最仁慈最具功用者莫过于德。然而道与德不是互不相干的两码事,而是宇宙本来之物的一体二面。道包含着本原的信息、能量、物质和规律法则,德则是发挥信息、能量、物质和规律法则有益作用的过程行为。德从本体  相似文献   

14.
古玉小件主要以玉坠、玉镯、腰扣、玉佩、戒指等饰品为主,其他器物上用于装饰的玉件也属小件。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古玉小件曾是古代君子人格化的代表,君子佩玉的风尚绵延至今。2000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会上的“白脂翠玉300年专场”成交了4540万港元,成交率  相似文献   

15.
李柯凝 《收藏》2023,(2):17-19
<正>一、时代背景政治方面,刘贺被立为帝又被废黜。经济方面,丝绸之路拓宽了和田玉的引入渠道,和田玉数量增加。文化方面,儒家学说政治制度化,成为主流思想。玉的“仁、义、智、勇、洁”五德之说流行,玉被人格化,成为政治思想及道德观念的载体,佩玉之风盛行。二、海昏侯墓概况(一)墓主人生平刘贺,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汉昭帝死后无嗣,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爱玉至深、至诚、至迷、至痴,因此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一种玉文化,它充溢了中国社会的整个历史发展时期。凤鸟是古代先民崇拜的神鸟之一。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出土了柔美优雅的凤鸟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7.
    
壬午之春,东君奉调宁夏。赴任四月余,遍访域内山川巷陌,重镇故垒,以其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宁夏赋》。余读其赋,才思飞扬,文采烨然,乃击节叹曰:“美哉赋也!岂塞下之形胜,假君以灵感;矧燕赵之遗风,出君乎至性者耶!”吾闻夫赋之为用,乃述德显功,“不歌之颂”注。《释名》曰:“赋者,敷也,敷布其义谓之赋。”是以其文必极美,其辞必极丽,且因文以寄其志,托理以全其制,非苟尚辞藻  相似文献   

18.
新玉,常常被古玩界一些玉器资深藏家称之为“小儿科”而不屑一顾,其实这是一种极为陈旧的观念,不客气地讲可称为一孔之见,以偏盖全。为什么这样说,常言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老玉有古意的魅力和神韵,新玉有时尚的气息与特色;老玉难辨识、难鉴定、难估价,有价无市,真真假假,究竟谁说了算?新玉易辨识、好鉴定、价格透明、鉴定有标准,新玉新工,知根知底,多放心呢?总之,老玉有长处,新玉的优点也不少,因此,只能辨证地去看待,或者根据各人的喜好来取舍。  相似文献   

19.
橡果藏品     
《收藏》2012,(7):179
佛在心中吊坠,精选上等和田玉,取其玉色无瑕玉质最为细腻的一块,经纯手工打磨成传统鸡心形制,成品率低。精雕细刻的工艺描摹出栩栩如生的弥勒佛像,体态安然,面相端庄传神,寓意佛在心中,慈悲长留,佩玉佛在身,可护佑平安,精心平气。玉中的矿物质能润心脾,达到很好的保健效果。手持净瓶杨柳,普救人间疾苦,观世音菩萨,象征着慈悲。佩观音在身,不仅能保平安、护吉祥,更时刻提醒自己慈悲为怀的精神信念。吊坠精选上等和田玉,  相似文献   

20.
这也许是人们不愿意听到的话题,但却又是摆在我们面前毋庸置疑的一个现实: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世俗化倾向,已经毫不声张地渗透到了艺术品收藏领域的各个角落——古玉收藏也不例外。这种现象集中地体现在时下古玉价格与价值的严重背离以及古玉与新玉价格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