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业成 《传媒》2003,(5):37-37
编辑工作,受人尊敬。作为一个编辑真正的可贵之处,是编辑的职业品格,包括在工作和为人两个方面。编辑与作者,与稿件,与版面,与自撰稿,这之间一定要有一个分寸和把握。 一、编辑与作者、通讯员的关系。编辑的衣食父母是谁?我说是经常为报纸写稿的人。没有他们,就会断炊。现在报纸正逐步走向市场,面对竞争,要靠质量求生存的话,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要靠社会的力量。靠社会来稿中的好稿。报纸要真正走向市场,靠质量立足,编  相似文献   

2.
一、研究读心理,树立读意识 编辑必须懂得读心理,如阅读动机和求新、求实、从众心理等等。 其一,读的阅读动机。这是编辑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贯穿在编辑工作的全过程中。需要是人在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报纸编辑的任务就是要设法使所编的报纸能诱发、维持和强化特定读群的阅读动机。而要诱发阅读动机,必须引起读对报纸的注意。注意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对象的占优势的指向与集中。  相似文献   

3.
动机在编辑工作中的作用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编辑动机及其与编辑工作的关系1.编辑动机的涵义所谓编辑动机,指的是引发编辑活动,维持编辑活动,并导使编辑活动指向一定的编辑目标的内在心理原因。一个人从事编辑工作总是有一定的动机,不同的人做编辑工作的内在原因,即动机可能是各不相同的。2.编辑动机与编辑...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编辑的心理冲突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编辑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结构,是能否完成编辑出版工作至关重要的制约因素。本文试从心理学的理论角度就报刊出版行业特点对编辑工作者的职业心理进行分析和探讨。一、编辑心理活动依据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如人的感觉、知觉、思维、需求、动机、兴趣、注意、情绪、意志、记忆……我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潘菽指出:对世界上许多事情要想取得完全的科学的心理理解就离不开心理学。编辑工作也是一样,编辑、作者、读者的取向和目的,就是从心理的反馈信息中表现出来的。报刊行业,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属于社会文化中的特定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5.
期刊编辑心理个性倾向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中秋 《新闻窗》2008,(3):125-125
编辑工作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劳动,编辑工作者通过对稿件进行编辑而进入学术或思想领域,进而对社会产生影响。编辑在组稿、审稿、编校的过程中。不仅通过稿件体现自己的学术或思想倾向,而且还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自己心理个性倾向的基本特征。一个人的心理个性倾向的基本特征除了受自己的认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的影响外。还要受到自己心理个性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编辑责任心的心理结构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东红 《编辑学报》2000,12(4):193-195
责任心是编辑的重要心理品质,分析了其心理结构有助于对编辑责任心的培养和鉴定。研究了编辑责任心的心理结构,即编辑责任心中的责任认识、责任情感、责任行为,责任动机、责任能力等心理成分。  相似文献   

7.
编辑与作者关系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编辑在工作中,会和各种人打交道,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但在这各种关系中,最重要也最经常的是与作者的关系。因为作者是文稿或书稿的撰写者,是编辑的“衣食父母”。没有作者的稿源支撑,编辑工作便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所以,处理好与作者的关系,充分调动广大作者写稿的积极性,使优质稿件源源不断,是编辑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编辑处理人际关系的重中之重。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与作者的关系呢?  相似文献   

8.
编辑工作,它的整个流程,实际上是一个把关的过程。从选稿、编稿、校对、出版都要层层把关,为的是保证质量,减少差错。各种各样的差错,是编辑们时刻警惕的事,而在几个细微处要特别当心。一、不留悬念。一切把握不准的东西,有疑点的问题,在一时得不到资料佐证的情况下,割爱是最明智的。差错就出在这些疑点上,轻意地放过,就是隐患。作者写稿与编辑编稿不同,作者写稿时,对内容的准确可能不当回事,但作为一个编辑的职业要求,就要对这些严格把关,努力去核实。电话寻问,资料查对,这是编辑工作的要求。善问善查,不放过任何疑点。…  相似文献   

9.
读了《新疆新闻界》今年第2期上刊登的《编采人员业余写稿为何受非议?》一文后,我想谈点粗浅的看法。我认为:编采人员业余写稿不仅无可非议,而且应当提倡。这是因为,在今天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情况下,信息量越多,越能帮助人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社会需要新闻界提供更多更好的稿件。而从编采人员的角度来说,人活着就应当有所追求,应当力求多作贡献。编采人员在完成岗位任务之外,利用业余时间写稿,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日益  相似文献   

10.
“点赞”行为已经成为微信朋友圈社交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厘清这一行为产生的动因及其运作机理,对规范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秩序并改善其传播环境、优化其传播策略具有重要价值。“点赞”行为看似简单,其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信息传播行为动机意蕴,受信息传播主体和受众的心理、情绪、诉求等多元因素的交互影响。系统而言,心理共鸣、情绪传播与现实诉求是“点赞”行为的三重主要动机,三者相辅相成。对此,应当科学认知并充分运用这些动机,为发挥微信朋友圈的正向传播效能提供治理机制上的镜鉴。  相似文献   

11.
作为编辑,每每为自己从事的是一项受人尊敬的事业而沾沾自喜,更为能得到作者、读者的认同和感谢而偷着乐,但编辑工作的劳苦酸辛也只有自己才能体会至深。做编辑,快哉?烦哉?  相似文献   

12.
李妍 《新闻导刊》2005,(6):57-57
在行业报工作多年,对基层企业而言,我们是编辑,对大报来说,我们是通讯员。在多年的写稿中,常常是下笔有神而一发不可收,或无从下笔陷入困境。那么,作为通讯员,怎样才能走出新闻写作的困境呢?  相似文献   

13.
编辑学的新分支——编辑心理学正在日益形成。它的研究对象是编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作者、编者及读者的心理活动变化及其规律。笔者结合自己的编辑实践,对编辑的阅稿心理活动作些分析和探索。一、喜悦心理。编辑每天都要翻阅大量来稿,一旦发现好稿,就会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即便是加班加点,也毫无怨言,似乎是一种精神享受。因此通讯员写稿不要怕被埋没,只要“货”好,不怕没人要。  相似文献   

14.
编辑创造心理障碍及其克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编辑创造心理障碍编辑工作过程是一个创造过程,一般发生在编辑创造过程中,阻碍编辑创造思维正常发挥的心理障碍有: 1.从众心理。社会心理学把个体由于受群体多数人的影响而改变其行为的现象称为从众,通俗地讲就是“随大流”。当个体不能准确地判断事物时,容易产生从众心理,但有时候虽然个体凭自己的  相似文献   

15.
人为什么对新的东西有一种抗拒心理呢?这就涉及到心理阈限值问题。所谓心理的“阈限值”,就是在“承受刺激而又不会出现异常变化的最高界限”。新的刺激如在心理阈限以内,人们一般乐意接受,若超出了心理阈限值,就会引起人们的异常反应——抵制、责难、辱骂、攻击、竭尽全力以摧毁之而后快。由于编辑工作的特殊性,编辑在文化舞台上扮演了几种角色:对读者,他是编辑;对作者,他则是读者。从传播学的角度说,他又兼有传者和受传人双重身份。编辑的心理阈限,分别表现在他这几种角色行为之中。  相似文献   

16.
作为编辑,有着独特的心理个性,编辑的心理行为通过编辑稿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受众,也影响社会,这种影响力和手法是独特的。 编辑的心理环境受客观的物质条件、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条件制约;同时,又在自我心理调解下影响别人。  相似文献   

17.
读者心理与读者行为是读者心理学研究中的一对相互关联、彼此对应的范畴概念。而读者心理与读者行为之间的关系又集中和突出地体现在读者需要、动机和读者行为之间的关系上。本文拟将“需要——动机——行为”作为读者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命题加以初步的探讨,以就正于识者。图书馆读者是社会集团和个人与图书馆发生关系时的特定称谓。所谓发生关系主要是指接受和利用图书馆的各种服务。因此,读者行为在一般的意义上都是具有目的性、自觉性的意识活动,体现着读者本身的需要,并受读者的动机所驱使.  相似文献   

18.
作者使用电脑写作之后,传统意义上"校异同"的依据--手写稿便失去了,校对、编辑工作面对的已是根据作者电子文档排版的清样,此时的编辑校对工作如何进行?  相似文献   

19.
试论新时期编辑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就是人所具有的有效地从事一定社会活动的内在条件,一种准备状态(编辑的素质自然就是指从事编辑工作所应当具备的条件)。素质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是社会的,也是历史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编辑的素质直接影响出版物的质量,处于作者和读  相似文献   

20.
记者“写稿”,编辑“把关”,这是新闻从业人员最为平常的工作。但是,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那样,记者写稿容易,写“好稿”难;同样,编辑编稿容易,“把好关”却难。编辑稿件远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只是简单的勾勾抹抹、删删改改,而是编辑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的综合体现。作为一名广播新闻编辑不仅要把好有形的“文字、音响”关,更要把好无形的“政治”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