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的政治思想传统中,天命观是关乎政治统治合法性和正当性的重要问题。明朝与北元对立初期,明朝承认元朝乃“承天命”而立,并将元世祖称为“天命真人”,明乃继承元之“天命”而立。但至“土木之变”和“庚戌之变”后,明遂否认元为“天命而立”的正统王朝。与此相对,北元亦坚决否认明之“承天命”的政治合法性和正当性。不过,其对朱棣是认可的,并将其看成元惠宗的遗腹子,借此认为明朝也属蒙古黄金家族后裔之统治,即明的统治可谓“大元一统”的接续和再现。  相似文献   

2.
有人认为孔子有关“天”、“天命”、“命”、“鬼神”的言论反映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其实,孔子对“天”、“天命”、“命”、“鬼神”是持怀疑态度的,他虽说过“生而知之”,但论及少而又少,而对“学而知之”却谈论颇多。  相似文献   

3.
《非〈国语〉》中,柳宗元通过对《国语》中所记载的一些事件的非难,表达出抨击“天命”观及“天人感应”论,批判世俗迷信荒诞之说,探求圣人本意、对经典表示出大胆怀疑,自立新说等见解。透视《非〈国语〉》,柳宗元的经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崇奉儒家经典尤宗六经,抨击章句师、倡导“经世”之学,求真尚“理”,创新释经方法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天命鬼神观思想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章主要从孔子对“天”、“命”、“天命”的理解和对“鬼神”的态度;“知命”、“顺命”、“乐天”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关系;天命鬼神观所体现出的注重人事和重视现实的精神;天命鬼神现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四个方面试图全面而又在最大程度上认清并分析孔子的天命鬼神观。  相似文献   

5.
在大自然面前,中国古人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大天命而颂之”,认为天命不可违,人类面对浩瀚的苍穹、巍峨的河山,只能唯唯诺诺、顶礼膜拜;另一种是“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世界是可以因人力而改变的。这两种态度体现的是两种世界观。在古代的中国,前者即“世界是不可改变的”,是占主导地位的思潮,而后者即“世界是可以改变的”,只是少数思想家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无定命”船山既然反对宿命之说∞而强调“性日成,命日降”,故还是强调人的德性努力,虽然人的努力不见得能扭转乾坤,不见得能回天,但总不会先相信有定命,总是先有不自暴自弃的精神,才能说尽人事,听天命。若未努力,以为命之成侧不可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司马迁在《史记》写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丰富、复杂的历史观这一现象出发,经过爬梳与分析,指出《史记》存在着既否定“天命”又颂扬“天命”既坚持神学又坚持人学的二律背反现象  相似文献   

8.
殷周天命观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密切关系。原始先民对至上神人格与意志的幻想产生了“天命”观念。这一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明显变化:殷商的“天命永恒”——西周的“天命可变”——周末——“天命可咒”。古文化由殷商“神本文化”向西周“人本文化”转移。而古文化的人文精神正肇端于此。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对后进生的教育都有很多研究,但叫法不一样,例如,在美国。通常有“特殊儿童”、“问题儿童”、“低成就者”、“慢生”等称渭。在我国,除了后进生之外,还有“差生”、“双差生”、“单差生”之说。各种称谓在含义方面也不尽相同。在诸多的称谓中,我们倾向于后进生之说。这是因为,对于正处于成长时期的儿童来说,每个人总是要有所进步的,只不过存在快慢之分而已。因而在严格意义上,所谓后进生指的是:“后来进步者”。使用后进生的概念,而不使用差生的概念,无疑有利于转变后进生的:亡作。  相似文献   

10.
论市场经济下学术期刊之“立言”叶赋桂张凤莲古人有三不朽之说,立德、立功、立言。办期刊即是一种立言,作者和编者为社会、科技和历史文化立言。但要言而不朽,这“言”须“立”得起来。如何“立”?各个时代、社会的标准不一,孔子有孔子的一贯之道,美国有美国的价...  相似文献   

11.
圣是倾听并诉说天命的人,但他又不是在天命的对立面上来进行倾听和诉说的,圣是观念史上“绝地天通”后产生的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是“圣”做为天命的诉说者的最好的注脚。  相似文献   

12.
邹新  赵建功 《大学时代》2006,(3):32-33,14
“天命”思想于中国哲学思想有始基性的意义,关系到对整个中国哲学的理解。周人对“天”进行的新的意义建构,赋予“天”以道德的内涵,成为儒家天命思想的源头,孔子顺应时代变化,对以往的“天命”思想作了新的阐释。把人们从那种鬼神弥漫的世界中解放出来,构建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世界。孔子对“天命”初步完成了由外向内的转化,从而表现了从春秋文化启蒙运动中滋生的一种原始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3.
《孔子诗论》展示了孔子诗学的基本观念和方法。“诗无隐志,乐无隐情,文无隐意”是孔子《诗经》解释学的基本观念,深化了《尚书》“诗言志”之说。孔子论《诗》的思想还包括:以“德”、以“天命”说《诗》;以“民性固然”说《诗》;以“情”说《诗》;注意《风》《小雅》《大雅》《颂》的风格差异及其所反映的情感、生活的多样性。此篇竹书的价值远超《诗序》,是今后论述孔子诗学的首要依据及说解《诗经》的重要参考文献。《参德》的思想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使用了“天神”“皇天”“上帝”“天命”等词汇,主张礼敬天地鬼神;强调“无思”之德,主张人主应当效法天地,敬顺天常、天时、天礼;主张“临民以仁”,民本思想浓厚;禁忌用语较多,训诫口吻强烈,宣扬了赏善罚暴的思想。此篇竹书的思想成分复杂,但从总体上看,应当判定为阴阳家著作。  相似文献   

14.
已过天命之年、长相平平、身材欠佳,笑起来则是大嘴一咧、有失优雅;来自美国南方的贫困地区,黑人、非婚生子女,这就是奥普拉·温弗瑞。也许很多人都想象不到,当年的一个密西西比州的“问题少女”如今竟是美国的“脱口秀女王”。仅仅是在美国,每周就有4900万观众收看奥普拉的脱口秀节目。  相似文献   

15.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领域中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斗争主要是围绕着“天道观”问题而展开的。法家在政治上坚持,“法治”,反对“礼治”,坚持革新,反对复古,坚持前进,反对倒退,在思想上相应地必然坚持“制天命”的唯物主义路线;儒家在政治上坚持“克己复礼”,要复古,要倒退,在思想上也必然宣扬唯心主义的天命论。法家代表荀况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尊天命与反天命的斗争经验,站在新兴地主阶级革新进步的立场上,有力地批判  相似文献   

16.
梧桐 《初中生学习》2010,(10):41-41
天命努尔哈赤是清王朝的开创者,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建元“天命”。古人以为君权神授,统治者自认受命于天,故谓之“天命”。也有考证认为,“天命”只是满洲大汗的尊号,而不是年号,直到努尔哈赤第八子尊号为“天聪”的皇太极决定取天下,才学中原的正统皇朝建国号“清”,并建年号“崇德”。如此一来,“崇德”建元应该是清朝第一个年号。  相似文献   

17.
孔子自称“五十而知天命”,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孔子五十岁时,对“天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或者说在某些层面上有所了解,但其未知者甚多,已知者亦非完全正确。首先要弄清楚“天命”的含义和孔子对“天命”的认知情况,可以从宗教、人事(政治)、自然、道德与文化、梦与天命的关系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孔子关于道德文化发展传承规律的认识,应深入研究,使其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以促进新时代文化的发展。其次,要分析孔子对“天命”的怀疑与未知情况,对“天命”未知是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包括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还有孔子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等等。因此,孔子要完全做到“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踰矩”是不可能的。最后,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与实际情况有较大距离,之所以如此,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认识论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天问》“授殷天下”节四句有多处误字,应予校正,此节闪烁着屈原反天命论的思想亮点,因而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屈原从怀疑天命论出发,对商纣王作了某种肯定,体现了诗人实事求是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处于“四海之内”、“风调雨顺”的环境里,加之以农耕为主的农业生产,这就促使他们在农事劳动中留心观察四时交替、风云变幻,逐渐形成了与宇宙自然生命相依存的一种文化心态,即“天人合一”观。但这一思想的形成却经历了“畏天命、敬天命、疑天命”的漫长准备过程。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敬畏思想集中体现在其“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君子三畏”思想之中。孔子在前人敬畏思想总结的前提下重构而成,深刻地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于“天命”神圣性的体悟,对于“诚”的理解和深化,以及对敬畏思想的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