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昔日,林县红旗渠被周总理称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如今,林县又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原第一富县”。为什么林县人能再创辉煌?因为——  相似文献   

2.
原绿色 《河南教育》2004,(11):15-15
20世纪60年代,为了彻底改变林县(现在的林州市)“水缺贵如油”的干旱面貌,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建成了“人造天河”——红旗渠,并在“改造自然,重新安排林县山河”的过程中,凝结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相似文献   

3.
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孕育产生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之后考察红旗渠,并给予红旗渠以及红旗渠精神高度评价。新时代,我们要大力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就是纪念碑,修渠历史需要铭记;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红色基因需要传承;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勇担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太行山的陡峭绝壁上修建了“人工天河”红旗渠,结束了林州祖祖辈辈缺水的历史,彻底改善了干旱缺水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有效的政策执行是红旗渠修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红旗渠决策的科学有效执行,在于提高政策质量,完善政策执行机制,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主体作用,形成了共建共享的政策执行合力。  相似文献   

5.
林州市(原林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是安阳所辖的一个山区县级市,也是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故乡。全市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人口98万,辖17个乡镇, 537个行政村,其中农业人口占94.6%。60年代,林县人民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80年代,林县十万大军出太行,大搞建筑业;90年代,全市大力发展农业和乡镇企业,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辉煌三部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林州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农业…  相似文献   

6.
<正>许多人都知道太行山,却不一定知道位于太行东麓的河南林县(今林州市);许多人都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却不一定知道成千上万当代愚公劈开太行山建成红旗渠的壮举。红旗渠是在上世纪60年代经济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林县人民苦干十个春秋,用血肉之躯筑成的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从此,雄浑的太行绝壁上有了一道温柔的水脉,与坚硬的岩石契合共存,演奏着刚柔相济的和谐乐章;从此,苦难深重的林县摆脱了千年旱魃,在红旗渠水的浇灌下,走向滋润,走向富裕。从此,  相似文献   

7.
郭子楠 《作文》2023,(13):5-6
<正>我的家在河南省林州市,是扎根在太行山脚下的一座小城。有一个红色的图案,在这里处处可见,上面画的是一条“河”蜿蜒曲折地穿梭在山间。妈妈告诉我,它不是河,而是渠,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趁着假期,我来到了红旗渠纪念馆。还没有进到馆内,我便听到里面传来的歌声——“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  相似文献   

8.
红旗渠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地处太行山东麓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内在价值和开发价值。本文从红旗渠精神、红旗渠文化资源的开发、红旗渠与地方文化、红旗渠资料的充实完善等方面对红旗渠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正>(接上期)三"中国自古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每当想起为修建红旗渠流血、流汗和牺牲的英雄们,鲁迅先生的这几句话便浮现在脑海。林县人是埋头苦干的人,更是敢想敢干的人。他们的血性,他们的勇敢,他们的不屈不挠,滔滔漳水作证,巍巍太行铭记!修建红旗渠的过程,是林县人改变命运的过程,也是锻造英雄的过程。共有189名英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56人重伤致残,他们用血肉之躯乃  相似文献   

10.
红旗渠精神是在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修筑红旗渠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勤劳勇敢的林县人民的实践成果和智慧结晶。现如今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一种伟大精神,凝结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坚毅品格,也被赋予了更加深重的精神使命、文化使命。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解读、研究红旗渠精神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其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挖掘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更有利于弘扬传承红旗渠精神。  相似文献   

11.
红旗渠精神是在严峻复杂的现实基础、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理论渊源背景下综合形成的,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更具有强烈的当代价值。林县(今林州市)千百年的缺水难题和1959年大旱是红旗渠动工的现实契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革命老区传统造就了当地人鲜明的性格秉性,是红旗渠能够建成的文化基础;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是红旗渠能够成功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付小方 《作文》2023,(38):46-48
<正>红旗渠,世称“人工天河”,是一项穿太行、引漳河的水利工程,彻底结束了河南林县(今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红旗渠全长约1500公里,参与修建人数近10万,耗时近10年。在修建这项工程时,林县人民充分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其中,有一位被人们称颂为“飞虎神鹰”,他就是任羊成。  相似文献   

13.
虞倡 《作文》2023,(11):4-5
<正>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红旗渠精神,争做有志好少年》。“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每当听到这首激昂豪迈的《定叫山河换新装》,我总是心潮澎湃。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为了有水喝,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苦战了10个春秋,靠着一锤一铲和一双手,在悬崖峭壁上修建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  相似文献   

14.
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永不过时,永远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核心内涵的红旗渠精神,发端于林县人民战天斗地、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凸显于林县党员干部使命在心、责任在肩的担当本色,传承于新时代林州人民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创新创造。红旗渠精神是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奋斗奋进力量的生动引领,是诠释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鲜活教材,更是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5.
红旗渠修建于20世纪60年代.地处太行山东麓的林县人民为改变恶劣生存环境,在太行山上辟出了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唱响新中国水利史上一曲经典战歌.红旗渠及红旗渠精神研究主要是依赖于文献资料,从红旗渠建设者那里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未受到足够重视.随着修渠人年龄的增长,历史记忆的抢救工作迫在眉睫,口述史在红旗渠及红旗渠精神研究中的价值愈加珍贵.  相似文献   

16.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林县人民在艰苦环境下不断奋斗创造出的伟大精神,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以梳理红旗渠精神的文化赓续、探究红旗渠精神的现实意蕴、发掘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为基点,拓展新时代弘扬红旗渠精神的实践路径,以期在新时代赋予红旗渠精神新的时代意蕴与价值实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7.
论党的先进性与红旗渠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党的领导下林县人民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以坚强的革命意志,苦战十年,在太行山岩上开凿出数千里长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在兴建这个工程中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一奇迹集中体现了党的先进性的丰富内涵,展示了革命的民族的精神的时代价值,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红旗渠精神,讴歌英雄事迹,倡导奋发向上。  相似文献   

18.
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追逐梦想、实事求是、人民至上的基本价值取向。修建红旗渠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的伟大实践,集中体现了林县人民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林县县委在红旗渠建设的每一个重要节点,都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赢得了上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小学语文《红旗渠》一课,介绍了林州市红旗渠的情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作为一名林州人,我非常高兴,也非常自豪。确实,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作者用简洁、凝练、优美的笔触,介绍了修建红旗渠的前前后后,以及红旗渠的主要特点,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概括能力和驾驭文字的  相似文献   

20.
诞生于林县人民修筑红旗渠伟大工程的红旗渠精神,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得益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引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保障,既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集中凝结,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其孕育、弘扬和传承过程深刻体现着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