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小平教育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教育事业在现代化建设历史时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科学论述,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一理论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立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面向人类未来发展的要求,反映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正是这一理论的科学价值所在.学习、研究邓小平教育理论就是要牢牢把握这一理论的时代特征及其内涵.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无论还会到来什么样的"革命",没有合理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没有公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没有健康有序的文明传承,我们将会遭遇的是史无前例的压力与灾难.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布的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一观念的广泛酝酿和形成,堪称为人类现代发展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事件.经过短短十几年,已被世界各国认同,并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到发展的行动之中,成为指导国家发展的重大指导方针和基本战略.然而,社会和自然能否可持续发展,只抓环境科技及一些相关的社会经济措施是绝对不够的,理所当然,教育应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使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习惯,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才算真正扎根,从而使教育有力地促进社会、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迄今的人类历史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无一不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科学技术上的一项发明和创造,往往会带来划时代的意义。火的发明与使用,使人变生食为熟食,结束了那种“茹毛饮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完成了革命的变革,众所周知,这个变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唯物史观的发现。但是,唯物史观是怎样发现的,它跟过去的社会历史理论有什么联系?对此各家看法不一。以往的历史观,特别是黑格尔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这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它却包含着许多“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列宁语)。恩格斯说,黑格尔的社会历史观是划时代的,“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观是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直接的理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21页)。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马克思对自己的直接理论前提——黑格尔的社会历史观的批判继承和创造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拉开了跨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序幕,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程昭示着在进修院校的培训史上将发生一次史无前例的飞跃。   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思想在我国的一个非常突出的体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法国伦格兰德提出的终身教育理论,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急速更新,人类社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信息化和多元化。那种仅凭一次性的学校教育便可走南闯北的模式已成为历史,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新观念,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又正好兴起于实施素质教育的…  相似文献   

6.
社会发展规律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重要问题。马克思的伟大发现之一,就是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那样,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由于社会历史规律的发现,使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从记载社会现象进到科学地分析社会现象,使社会科学成为象自然科学那样精确的科学,从而实现了历史观的伟大革命变革。在纪念无产阶级伟大导师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之际,学习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类数万年的发展历史是发现艺术和创造艺术的历史,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艺术活动都已经成为人类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对于艺术的追求也从未停止过。随着历史的发展,许多艺术相关的专业研究和著作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新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接受、传播以及艺术理论的梳理,艺术创造的追求和探索从未停止过。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共同奋斗的目标。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 ,不仅要研究人类社会的过去 ,从历史中总结经验与教训 ,来为现实服务 ;而且要关心人类社会的未来 ,这也正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目的。所以 ,除了自己在生活中认真思考可持续发展问题之外 ,更要将它贯穿于历史教学之中。一方面 ,通过历史教学可使学生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另一方面 ,在深入全面了解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 ,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人地观、对历史的发展规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使其理论水平、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数字时代改变了传统的知识、文化传播模式,也为人类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及表达形式,人们对于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和综合化。以高效、即时反馈为代表的时代特征,促进社会诞生了庞大的学习型人群,同时提高了人类的学习效率,让新知识的生产进入一个更高、更快的时期。迅速成长、丰富的虚拟世界推动人类社会机制实现重大变革,教育文化组织正在这场变革中实现互动与转型,一个全新的社会学习环境以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正悄然形成。然而,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社会只有得到基本理论研究建设,大量的科研投入,对应的技术、服务支持,社会配套保障才能步入实质性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美国伟大的民族学家摩尔根,经过四十年的社会实践,于1877年出版了《古代社会》一书.这是一部在民族学研究上具有划时代的著作之一.他对于印第安人母系氏族的发现,给原始历史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时代.恩格斯曾经说过,“关于人类原始史,直到1877年.摩尔根才给我们提供了理解这一历史的关键.”因此.有的学者认为,这一年“始可作为真正民族学诞生的一年.”摩尔根在民族学的成就,一方面得到马克思恩格斯高度的赞扬.他们利用摩尔根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学说;另一方面也遭到反进化论学派和英国沙文主义原始历史学派的否定和抨击.对于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所反映的历史观,学术界也有不同评价.本文拟就摩尔根历史观的基本倾向,谈一点粗浅看法.如何评价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的历史观呢?中外学术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摩尔根的历史观是唯物主义的,“在这部巨著中以唯物史观阐述了他对人类原始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论断,在历史学和社会学领域中起了革命性的作用.”另一种意见认  相似文献   

11.
当人类刚刚叩开21世纪之门的时候,世界人口已膨胀到了60亿,面对地球上有限的生存与发展资源,面对吃饭、就业、环境、教育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人们强烈的危机意识油然而生.未来社会的竞争是科技和国力的竞争,而所有一切竞争都最终归结为人才的竞争,也就是教育的竞争,不管是穷国还是富国,人们都基于这一认识,把未来的世纪锁定为教育的世纪.  相似文献   

12.
人类进入了人工智能的时代。有不少人相信并担心,人类用智慧所创造的智能,已让人类自身逐步陷入机器的控制。大数据掌控了人类的行动轨迹,算法和程序成为人类的重要生存工具,人终将被智能机器裹挟着前行。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持人的独立性,如何摆正人与机器的关系,不使人被新工具所奴役,这是人类在这个时代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教育的重要命题。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类漫长的发展史揭示了人类进步的核心。人的适应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适应性的本质是协调与抗争,是一种置身于客体的主体创造。改变环境的过程,就是人的活动过程,并由此也改变了人自身。在这个过程中,人必定改变并重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工具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等。人类的适应性,外显为人类顽强的征服力和改造力,这种独特的能力帮助人类自身不断强大,但也由此导致了某种错觉,即人拥有作用于一切客体的征服性,人能改变或建设所有的关系——这种错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教育的理解,“为了未来而准备”让很多人期望通过教育获得这种能力。事实上,人类真正的适应性是一种作用于自我的征服和斗争,所有的创新和发展,都是人类认知与经验的自我突破。人的创造,以物质或非物质形态的成果,开启着自我保护和自我建设的机制,这种机制极大促进了人类的适应、发展、扩张,构成了人类的文明。对教育而言,不仅要传承和学习这些保护机制与文明成果,更多地还要让学习者反思人类在此过程中的代价和教训,尤其是作为社会人的责任。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既然是环境造就人,那就必须以合乎人性的方式去造就环境。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那他就只能在社会中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教育是人类社会可以创设模拟环境的实践活动。因此,教育的使命并不在于教给人们掌握应对的技能与方法,更不是教给人们记住某种知识体系的概念,人工智能终究会打破人类的局限,重新设置人类知识的储存、接受方式。当人类摆脱了传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时,教育应表现出怎样的存在意义?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地要把关注的重点从个体的能力转向整体的价值,凸显人类的独立性与价值性。 人工智能是人类进步的产物,将深刻改变未来社会的生产力要素。但作为一种人类的延伸功能,人工智能将导致个体人的极大分化。个体人的适应性不同,差异会逐步加大,如果人工智能使个体人的能力逐步弱化,这将是人类社会的退步。教育应该激发个体人的不同潜力,让人而不是智能机器成为支持社会多样性的基础。教育要实现人的个体关怀,让人成为社会的主人。约瑟夫·奥恩提出“防范机器人(robot-proof)”教育,就是指培养我们人类的独特性。 这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必定支持多样性的存在,但人类终究是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的社会,教育要引导人们构建一致性的共同价值。当前人类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建立仁爱、友善、公正、互助等价值观。这不仅是主体间的要求,也是主客体间的要求。随着人类创设的环境发生变化,人类面临的考验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峻。对人类而言,很多问题没有地域与种族的界限,是人类的共同问题。技术可以多种,制度可以多样,文化可以多元,但人性立场应该一致。在由人类和技术引发的高风险社会,教育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需要关注对人的研究,让每一个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都能秉持健全的立场、科学的精神与独立的人格,成为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13.
<正>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人类思想史上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它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以科学的历史观解释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阐明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它的政治经济学,重点解剖了资本主义社会,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阐述了无产阶级肩负解放全人类伟大历史使命的著名理论,即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这些理论,就构成了我们通常称作“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只是在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以后,人类对社会历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当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往往把人们理论思维的视野引向历史的纵深层面。在这一背景下,人"]普遍感到,有必要对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活动的选择性的关系进行认真、系统的研究。 一、科学的历史决定论与教育的价值定位 就社会历史领域而言,科学的历史决定论这一范畴,是用来指称社会的各种客观的因果性、规律性和必然性联系的总和的。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无例外地是在这些社会联系或关系的范围内实现的。它以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为依据,因而使人们能够在社会生活的错综复杂的、多层面的关系体系中探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精神文明却呈现着令人担忧的局面:战争、恐怖、暴力、犯罪、腐败、色情,以及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等等.我们在人文社会领域,很少得到像信息技术、基因工程、空间科学等方面那样令人振奋的成就.相反,克隆技术、网络犯罪、臭氧空洞等等,却面临着科技伦理道德的种种新问题.这必然引发人们的深层次思考:人类社会究竟怎样才能可持续发展,怎样使明天的世界更美好?当人们把解决问题的希望集中到教育这一面向未来的事业时,自然要进一步思考: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怎样的教育才能使未来世界充满希望?  相似文献   

16.
教学中课程是基础,在当今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关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配置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从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角度结合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中曾出现的问题和经验来分析如何才能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达到最优的配置,使高等教育真正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7.
主席先生,各位同事,各位代表:在这个庄严而重要的时刻,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和代表集聚一堂,共同纪念联合国成立60周年。60年的实践表明,联合国的成立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60年来,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就。新的世纪为人类社会发展展现了光明前景。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刻,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我愿就此发表以下几点意见:第一,我们要…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改革的全面深化,互联网经济开始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力量.中国电子商务事业的蓬勃发展将带来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它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此同时,消费异化问题也愈加突出,它给人类自身、社会和自然的科学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挑战.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待和反思电商时代的消费异化问题,不断探索新路径,走出消费异化的窘境.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早期著述中曾明确批判过哲学的异化现象.这种现象指的是传统哲学尤其是近代哲学在偏离人类的实践生活方面越走越远,最终形成一种临驾于现实社会之上的异化力量,这种异化力量使人们纠缠于形形色色的哲学体系的幻想和虚妄之中,无视人们的现实生存际遇.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哲学的立足点重新回复到人类的现实生活当中,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看作理解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和精神文化现象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也深刻的揭露了异化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私有制社会分工的发展使精神生产从统一的实践总体的分离,并且指出只有通过革命手段消除这种片面的分工才能达到对哲学领域异化现象的真正消除.  相似文献   

20.
约珥·克沃尔认为"第一时代"社会主义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主要在于民主丧失、缺乏生态关爱、实施经济优先发展战略和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度,并认为"第一时代"社会主义并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只有真正体现劳动者的自由联合的生态社会主义才是人类社会未来的出路。由于阶级立场、出发点、理论视域等方面原因,克沃尔对"第一时代"社会主义生态问题的成因分析存在一定理论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