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志英 《教育导刊》2004,(3):125-125
爱生为本,树高尚师表形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学校教育工作能否坚持以热爱学生为本,我们有一个逐步的认识过程。教师生活在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社会里,学校应重视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我们坚持教师的学习制度,坚持落实每月的政治学习和校务会议,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的政策法规,让教师了解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增强教师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3.
赵亚萍 《湖北教育》2007,(11):22-24
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正确认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自觉而真诚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它强调给学生提供自主感受的情境,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益智、自主育德、自主健体,增强学习的亲历性和体验性,让学生在真实体验的过程中,将感受化为对价值取向的判断。在学生不断进行道德参与、道德选择的同时,提高道德判断的能力,逐渐形成稳定的价值观,获得和谐而健康的发展。以生为本,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的根本利益。既关注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又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以生为本,注重启发和建构,强调师生的民主平等。师生面对同一道德情境,共同感受、  相似文献   

4.
任大新 《考试周刊》2011,(44):120-120
传统的英语教学,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主,缺乏对教育主体的认识,过分强调教师的讲,缺乏师生的互动交际。而现代英语教学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强调"以人为本"。因此,我们把启动人最本质的属性——主体作为我们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着力点,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有效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笔者感到“以生为本”是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金钥匙。“以生为本”有三层意思。一是重视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我校理科实验班的学生中,外地学生占了绝大部分,因思家之苦而特别渴望亲情和关爱。生病了,希望老师陪着看病;周日休假到了,希望老师一同去游玩;天冷了,洗不上热水澡,希望上老师家洗浴……对于学生的各种正常的需要,老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创造一切条件来满足。生活上的需求、学习上的需求、心理上的需求满足了,哪里还会问题不断,麻烦无穷呢?教育的问题,实质上就是满足学生各…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提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理念,故而现在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模式已由原来的传授式变为启发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由原来的接受式变为主动式。原来课堂上的思考方向立足于以教师为主体,相对单一,现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思考问题的方向分散了,  相似文献   

7.
作为当代教师,服务人民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那么,怎样以学生为本呢?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试着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的精神、合作的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课堂设计: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提高教学效率作为重要任务,把构建高效的课堂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和精神内涵,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11.
“生本课堂”的中心是以生为本。在英语课堂上,“以生为本“分别强调了在人本主义教育观指导下的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灌输式”教学,达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中心地位”还体现在教室话语权的下放以及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方式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过去只要能上大学人们就心满意足了,现在是要上好大学;过去只要有书读就行,现在是要读好书;这就需要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人民群众倾注了那么多感情、精力和财力,把子女送到大学,就是希望受到良好的教育。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活动,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成长、成熟、成才服务的。  相似文献   

13.
过去只要能上大学人们就心满意足了,现在是要上好大学;过去只要有书读就行,现在是要读好书;这就需要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人民群众倾注了那么多感情、精力和财力,把子女送到大学,就是希望受到良好的教育.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活动,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成长、成熟、成才服务的.  相似文献   

14.
陈敏婷 《中国教师》2010,(12):39-40
<正>在中小学教育中,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学生主动性发展的最高水平是能动、自觉地规划自身的发展,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教师应承认每一个学生都  相似文献   

15.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最基本的理念。然而,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现以生为本,确是一个令人费思的问题。前不久,本人有幸又当了一回“小学生”,参与了课堂学习。课毕,思绪难以平静,感想颇多。身临其境地再次作为学生,使我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数学课堂究竟怎样体现“以学生为本”?  相似文献   

16.
李公才 《文教资料》2010,(35):134-135
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及所闻所见的教育教学现象,列举了当前学校智育教育中存在的种种矛盾与问题,并就如何走出学校智育误区,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智育,从四个方面谈了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7.
黎灼辉 《广东教育》2007,(7):100-100
"重视每一个学生个体"是英国一项意义非凡的议题,纵观英国的教育,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8.
“以生为本”是新课程强调的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它蕴含两层含3Z:一是“以学生的学为本”;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教学设计所承担的功能应从为教师的“教”而设计,转向为学生的“学”而设计,要立足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经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以生为本”理念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上的落实,应将着力点放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位的价值意义,这已是不需论证的问题,重要的是在教育中实现以学生为根本。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角度,以学生为本位的主要领域是在教育全过程的接受过程,矛盾的主要方面关键在教师行为。以学生为本位的主题语句,是教育接受过程以生为本的教师角色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20.
以"生"为本,既是教育的原始初衷,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那么,如何做到以"生"为本呢?笔者认为,对待每一个孩子,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本着差异化的思维,尊重每一个孩子,尊重孩子的天性,同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进而为每一个孩子建立电子档案,不断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