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涪陵作家以乌江文学相号召,已是文学相对走向沉寂、也走向深思熟虑的九十年代初。沉寂中可能会出现新的机遇,可能会给文学大挤压中的这一方地域创造崛起的条件。这个有几分执拗的想法确为后来的实践所证明。乌江文学的渐次生成,则可以追溯到八十年代中期。这是文学的“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诸侯割据,群雄争霸,其中,植根于“文化热”大文化背景的“寻根派文学”影响尤为深重。涪陵作家于这场文化和文学的大潮涌中受益不少。旗帜和口号于任何时代都必不可少。涪陵作家以这时已然具备的素养,来探究脚下这方水土与自己以及文学的…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凉山彝族诗人、作家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核、文化符号、生存哲思等等方面,开创着新的文学创作高潮.众多的作者凭借着自己的感悟和审美情趣,已经在文学构思、叙事技巧、语言风格等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很多特色:既保存着本民族的生存记忆,体现出向传统的回归,又具有时代的风貌,彰显着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作家协会和泉州市政府主办、华侨大学协办的“北美华文作家作品研讨会”,于1998年9月28日至10月5日在华侨大学举行。出席研讨会的有:於梨华、萧逸、张天心、裴在美、黄河浪等北美华文作家,王蒙、叶辛、铁凝、陈忠实等国内著名作家,刘登翰、赵遗秋、曾庆瑞、顾圣皓等学者共47人。与会代表主要就北美华文文学的现状、未来走向及其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行了研讨O北美华文文学是此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与会代表对此议题进行了多方而的探讨。刘登翰教授的论文《北美华文文学的文化主题及与ZO世纪中国文学的关系》对北美华文文学创作的文…  相似文献   

4.
李劼人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量级作家,也是一个极富特色的现代作家。文章从巴蜀文化的视野下来考察李劫人的创作心理,把握李劼人的文学创作与巴蜀文化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求从一个新的角度观照李劼人及其文学活动。  相似文献   

5.
阐释学、接受美学的创立,驱逐了作者、作品的文学主体地位,建构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理论体系,读者理论的开拓昭示了传统创作理论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契机。读者是文学的归宿和最终决定因素,文学创作与接受即为作者与读者的视野融合。现实读者的审美要求通过隐含读者诱导作家创作,规范作家写什么和怎么写并转化为内在构成,潜化为艺术思维和艺术传达,因此,读者的期待视野就制约了一定的创作水平;而读者又必须在与作品的同化与顺应过程中获具一定审美视野,读者期待视野的提升必然受制于作家一定的创作水准,因此导致创作与接受的二律背反。明确创作的这种二难处境对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推动文艺创作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侯景之乱前的梁代文学主要是宫体文学。侯景之乱和江陵之变前后的十年间,梁代作家的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其文学创作也一扫乱前宫体之习,作家视野从宫廷、台阁转向江山社稷和军国时事,作品风格从香艳绮靡转向苍凉沉郁和雄健悲壮。这一转变,与宫体文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成为讨论宫体文学的可贵素材。梁末文学的反思特征,可看成是梁末文化转型的表征,而梁末文化的转型则可看作是唐代文化到来前的曙光。  相似文献   

7.
2008年4月19日,由海南省作家协会、海南9币范大学、海南大学联合主办的“海南文学二十年(1988-2008)学术研讨会”在海南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山东、广西、海南等地的文学评论家、学者、作家四十余人参加会议。与会者就“海南文学二十年进程回顾及现状评价”、“代表性作家和代表性作品分析”、“关于海南文学批评的批评”、“海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状况”、“移民文化与海南文学”、“本土经验记忆与作家创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而富有建设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0新千年的阳光朗朗地照耀在我们头顶上时 ,我们不能不对二十世纪的文学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山西文学进行审视和检讨 ,不能不对新世纪文学创作的现实处境进行冷静地思考 ,不能不对山西作家尤其是山西青年作家创作的自身缺失进行深刻反省。倘若没有这一切 ,我们便无法寻求山西文学创作新的突破。 5月 16日至 19日 ,山西省作家协会组织全省各地市三十余名作家、批评家聚会孝义 ,举行的“山西省青年作家创作研讨会”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严肃的思考 ,坦诚的态度 ,活跃的气氛 ,广泛的话题 ,显示出了会议的蓬勃生机。它的影响力必将…  相似文献   

9.
长江师范学院位于长江与乌江交汇处的历史文化名城——涪陵,涪陵素有“千里乌江第一城”之称。曾是巴国国都,文化积淀深厚。多元而独特的巴枳文化、易理文化、水文文化,孕育出长江师范学院“诚意正心、钩深致远”的治学旨趣。确立了“育人为本、质量为先、重学崇术、尚知笃行”的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中国文学,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无论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诸门类,都有作家文化意识的自觉参与,乃至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导向。与别一历史时代的作品比较起来,这个时代的文学往往呈现出独特、鲜明的文化风貌。文化意识对文学创作的重大影响,早已成为理论界、创作界探讨和实践的“热点”之一。新时期文学在其发展的初、中期,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令人欢欣鼓舞的巨大成就,从一个角度上说来,正是作家文化意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6月26日下午,由昭通市文联、云南昭通文学创作研究院、昭通文学艺术家创作中心及昭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昭通少数民族作家吕翼(彝族)、杨昭(彝族)、杨莉(白族)、阮殿文(回族)小说研讨会在昭通文学艺术家创作中心举行。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学者分别对昭通少数民族作家及作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学的生命,语言运用反映出作家的艺术功力,体现出作家的独特风格和鲜明个性。《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经典,其作者叙述语言、小说人物语言以及作者对民间语言的提炼与运用,都达到了很高水平。《红楼梦》的语言艺术,为汉语叙事文学创作提供了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既要关注文学演进的纵向考察,又要重视文学发展的横向审视。传统文化与中国当代作家的关系获得了新的辨认与评价,区域文化视阈下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研究也具备了充分的学理依据。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对于中国现当代作家研究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理论视野:传统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研究不可能脱离共时性参照,区域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研究也不能排除历时性比较,两者结合起来,方可在时间与空间、历时与共时相互交叉的视野网络中,立体化、多维度地展现中国现当代作家研究的文化汇通意义。传统文化视野和区域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研究已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依然存在一些误区和不足,有待进一步拓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14.
知青作家是寻根文学的主力,寻根文学改变了新时期文学的叙事方向。寻根文学创作要比其理论高明得多,其作品所导致的实际文化价值判断大多与其理论旨趣相悖。“寻根”过后,知青作家作出了新的选择,调整了自己的叙事策略,知青写作很快由分化而汇入多元化文学发展潮流之中。  相似文献   

15.
乌江文人文学,尤其是中上游的乌江文人文学,是伴随着乌江盐油古道的兴起而产生的,它是乌江航运兴旺与外来文化进入融合成的产物,也是灿烂的乌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其进行认真研究,将对乌江文人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河西学院学报》2017,(3):40-42
2017年1月7日,"作为文学空间的河西走廊暨裕固族文学创作研讨会"在西北民族大学召开。与会者围绕河西走廊文化,裕固族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现状、民族情结与历史书写,建议与展望等议题进行了作家与学者之间的对话。此次会议对以后裕固族乃至整个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及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开滦作家将"特别能战斗"精神、崇高的使命意识和强烈的人文精神融入文学创作中,使得开滦文学形成了刚健豪放、昂扬向上、沉实厚重的独特风格。这种文学风格的形成一方面来自开滦大工业生活客观环境的影响,即开放创新、积极进取的现代化大企业环境的熏陶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开滦作家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所凝聚成的一种写作行为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灵魂的依托与文学的启悟--贾平凹的佛道思想与文学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平凹将佛道文化融入作品,用一种科学的历史眼光,从积极的意义上深入挖掘、运用、发展,充分表现了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他不仅是将佛文化重新拉入正统文学的领头纤夫,而且为现实主义文学添注了新的内容,使其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辉。  相似文献   

19.
竹林七贤的文化意义,在于他们创造了独特的时代文化符合,形成了自由化的文化之美。在文学上,他们创造了诗学新的辉煌。在思想上,玄学理论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文学思潮的影响带动了诗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心灵的完美融合,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学史方面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本文分析了竹林七贤在文学创作中体现的人生态度,并对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时代影响进行了探索,对其具体的诗文内容进行了简单的评析,从文学创作中寻找竹林七贤所引发的文学思潮。  相似文献   

20.
在<海上花列传>一笠园叙事建构中,由于作者传统与现代双重视野的交织互动,使得这一形象本身蕴含了深刻的历史内涵.具有多重认知的意义:一方面.它是作者对于当下现实拒斥与逃离的形象隐喻.与此同时,也包含了作者尝试着以更为个人、理性的方式去理解和应对现实世界的意图.对其意义的深入探究,不仅有助于更为深入、透彻地了解处于历史文化转型期的作家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也为我们考察文学自身衍进的历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