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秦、汉农业移民的进入使内蒙古草原的人口形势开始发生变化,而从清末和民国时期起内蒙古人口数量才有了较大幅度的持续增长。建国后内蒙古牧区人口变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47年到1957年,人口增长主要以人口的自然增长为主;1958年到1986年主要以特殊历史时期、特殊原因导致的人口的机械变动为主;1987年至今,根据为数不多的统计数据得出结论,牧区人口增长以人口的自然变动为主。以各种名目进入牧区的大量流动人口,由于其较长时期的居住及不同于牧区的文化、思维方式、生活、生产方式,给牧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人口因素是牧区发展的新支撑要素,牧区有可以开发利用的丰富的人力资源,新牧区建设应该重视解决人口发展问题。内蒙古牧区人口问题是多元、复杂的,牧区人口质量较低,其消极影响日益显著,牧民家庭致贫过程复杂化,人口结构不合理阻碍牧区人地关系协调,牧区人口流动缺乏积极的、多样化的政策支持。牧区人口发展应实施以提高人口素质为主、控制人口增长为辅的质、量兼顾发展战略,以促进人口非农化为主、人口适度迁移为辅的人地关系调整战略,人口脱困与生态可持续发展并重兼顾、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牧区雪灾具有灾情重、救济难度大的特点,致灾直接原因是“冻”与“饿”。根据内蒙古雪灾的特点和致灾的原因。内蒙古抗御牧区雪灾的思路应该是以防灾为主,以救灾为辅,建立雪灾抗御系统。沿着这个思路。内蒙古抗御牧区雪灾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减少牧业人口、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完善的保障体制、加大传媒的宣传力度、转变牧业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解放后,中共在牧区的基层政权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区村体制到苏木—巴格建制的转变。为适应牧区的生产特点,纯游牧区基层政府实行以按片负责为主的工作原则,半游牧区则以按部门分工为主,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本文从组织形式和职能发挥两方面入手,剖析作为上层建筑的牧区基层政权是如何逐步完善并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牧区经济发展和牧民生活现状的阐述,分析了制约牧区经济发展和牧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快牧区经济发展和牧民增收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7.
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村牧区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是提高农牧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小康水平的重要措施。但从目前我区的现状来看,存在着诸多问题: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空间狭窄;转移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缺乏一技之长;劳动力转移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政府的组织和引导;农牧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普遍低,且不能按时领取。针对此,应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提高劳动力素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牧区第三产业,扩大对外劳务输出。  相似文献   

8.
“敬爱的温总理,您好!我们在祖国遥远的北疆——内蒙古东部的贫困山区给您写信,我代表这里的广大教师和孩子们,向您及党中央、国务院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和最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力资本存在着受教育程度低、医疗保健水平低、农业技术水平低、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等问题。这是由教育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户籍管理制度的制约性和政府监管制度的缺失等制度因素导致的。对此,笔者提出了调整教育体制、加强职业教育、提高政府对农村牧区医疗保健的投资、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加强政府监管力度等方面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处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近些年来,从人均GDP水平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来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将会影响到我区整体的经济运行和小康目标的实现。笔者从我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入手,提出了加快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应对策:加大退耕的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减轻土地压力。  相似文献   

11.
关于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经济的反思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经济在自治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然而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日益恶化的草原生态环境和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制约着它的发展。振兴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经济要遵循“三牧平衡”的规律,要采取深化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前,内蒙古牧区处于人畜两不旺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出了“人畜两旺”的方针,通过采取卫生保健、消灭传染病、增加牧区人口、发展畜牧业生产等举措,使得内蒙古牧区人口和畜牧业,乃至政治、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赢得了蒙古族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奠定了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的基础,为实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县域经济基数大,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内蒙古经济的整体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内蒙古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明显增强,发展速度居西部地区之首,县域经济对自治区经济的贡献率较大,特别是自治区百强县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是由于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导致内蒙古县域工业经济规模小、产业层次较低。因此,内蒙古的县域经济应把特色经济作为发展的基本方略,倡导特色经济、差异经济、多样化经济,突出区域特色,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畜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蒙古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着草畜矛盾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生产结构不合理等结构问题,对畜牧业结构进行调整是畜牧业经济自身发展、满足人民消费需要等方面的要求。对此,应从调整外部结构、调整内部结构、调整和转变饲养和繁育方式、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快实施牲畜保护工程几方面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5.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的资源现状,我们分析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中的四个基本矛盾以及解决这些矛盾的四个关键问题,进而提出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四个基本途径。我们认为:内蒙古资源开发中最根本的问题是选择资源配置优势的问题,并要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资源转化中的科技含量,建立合理的资源——产业体系,走“选择性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针对内蒙古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规划二作相对滞后、规划布局缺乏弹性、规划设计缺乏特色、规划成果与实际脱节及规划实施缺乏反馈机制等问题,在剖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规划调控、加强基础研究、改革投融资体制与规划编制方法、完善规划法规等解决内蒙古小城镇规划问题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关于内蒙古旅游发展研究的初步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内蒙古是我国旅游资源较丰富的省份 ,然而旅游事业与全国的发展水平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制约旅游发展的因素很多 ,对旅游发展的研究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 ,须基于资源状况准确把握市场定位 ,把握产品形象 ,策划旅游项目 ,通过加强对旅游发展的研究 ,推动内蒙古旅游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内蒙古牧区政策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牧区政策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两个路径:一是牧区产业政策的演变,二是牧区产权制度的演变。这一演变过程包含着一定的规律性,即由重视家畜第二性生产向重视草第一性生产转变,由注重经济目标向保护生态目标转变。在未来牧区政策的实施中,应进一步增加政策的稳定性、牧区群众对政策的参与性、牧区政策的民族文化个性及牧区政策与农村政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