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是一篇理趣盎然的游记散文,集体备课时,大家对其内容和写法见解一致,但对文中“华”的读音却莫衷一是。文中出现“华”字的句子集中在第一段,共有三处: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殷周铭语文里的“ ”字。过去释为“ ”或“ ”,没有定论。本文从字形分析切入,通过该字所在语境的探讨,结合相关字词的考释,在否定旧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该字就是后来的“ ”字,在铭文里主要有三种用法:第一,用作人名;第二,用作动词“行往”“前去”;第三,借为“ ”,表“辅佐”“辅助”。  相似文献   

3.
旺峡》(人教版初语第三册)有这样一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句中的“以”字课本无注,从一般的古汉语字典中也查不到相应的义项,故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避而不讲。那么,这个“以”字究竟作何解呢?  相似文献   

4.
“■”、“皙”、“■”形体近似,在文献使用上有混淆现象。从训诂角度来讲,“■”与“哲”是同源字,“皙”与“■”是异体字中的广义分形字;从汉字构形的角度来分析,这三个字有一个相同的构件“斤”,有相同的构件数目、结构方式、层级数目等,结构上确实极为近似。但是它们各自的不同构件决定这三个字具有不同的造字意图,所以,它们只可能是三个不同的字,而不可能互相合并。  相似文献   

5.
在教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的过程中,我在范读第一段时,有意识地将“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中的“华”读作“huà,然后向同学们提出疑问:“在这一段中,我有没有明确读错的字音?”很快,就有两个同学提出了反对意见:甲:“我认为这里的‘华’应读‘huá’。”乙:“我认为在这句里应读‘huā,”于是,我要求他们陈述自己的理由。乙:“这个字读‘huà’的时候,只有两种情况:一是指五岳中的山名‘华山’。五岳中的‘华山’在今陕西省境内,课文中的‘华山’在今安微省境内。像五岳中的‘华山’这样重要的地理概念怎么会出现字形与读音都完全相同的…  相似文献   

6.
对《过秦论》中“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这一句话中的“践”字,课文是这样注释的:“践,踏。”教师用书则把这句话翻译为:“踏上华山修城墙,借用黄河做护城河。”课本和教师教学用书的这一解释和翻译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7.
《马氏文通》中提出的“自”为“重指代字”、“‘自’字可主可宾,而其居宾次者,必先乎宾之者”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根据古汉语的语言事实,着重讨论了三方面的问题:一、动词前的“自”不是主语,而是状语;二、动词前的“自”不是代词,而是副词:三、动词前的“自”不是代词做宾语前置。总之从分析古汉语材料入手,归纳动词前“自”的用法为:副词,做状语,修饰限制动词谓语。  相似文献   

8.
为逝者撰写碑文、墓志之类文章,是文士常需面临的日常工作。这类工作背后的社会人情压力,要求文章撰写时要以褒赞为主。萧统编纂《文选》,常根据其皇家立场与便利文士仿习的角度灵活选取佳作,但在“碑文”一类中,所录王俭《褚渊碑文》实属异类,因为该文称颂的对象是背叛故主的政治投机者。透过这一看似吊诡的现象,正可窥知《文选》对文章之“美”的看重:王俭在撰写碑文时,已经使用高明的策略为褚渊洗刷罪名;萧统对此文特加青睐,则意在突显文章之“美”具有超越事实之“真”的独特魅力,也为文士的碑文撰写提供了切实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收录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课本对“月色入户”一句的注释为“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显然,这里是把“户”训释为“窗户”。笔者翻阅了手边的几种选本,发现“户”字注释各本不一,时下也多有讨论。周裕锴等人编著的《三苏》对“月色人户”之“户”解释为“门户”;(中华书局,2010)任中敏选编的《宋词三百首》解释为:月光低低地照进华美的门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可见,“户”字有“窗户”、“门窗”、“门户”等多种注解。到底哪一种注释更为合理?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户”字及其相关词语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月色人户”中的“户”的意思应为“门窗”。  相似文献   

10.
“吾腰千钱” 的“腰” 字,试卷的标准答案是:“腰:腰中围着。”很显然,标准答案是把“腰” 字一词作为动词谓语来理解的。对此,我认为有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汉语的“用”字是一个常见的“中介”动词(Vm),也是个有灵动词。但是并非凡是“用字句”都出现“用”字,因为“用”字在汉语句子中是时隐时现的。文章首先对“用”字在句中的隐现问题作了详细的讨论。然后又指出,由于汉语“用”字有复杂的语义内涵,所以不同句中“用”字的翻译方法也不同。  相似文献   

12.
王宝琪 《小学生》2006,(11):I0003-I0003
兴与心,音相似,写法意思没关系。兴字五点上下分,心字三点全溅起。有时人们快乐时,两字组词才近意。要问这是哪两字?“高兴”“开心”不稀奇。“兴”与“心”@王宝琪~~  相似文献   

13.
“者”“所”“之”三字的功能性质和用法特点,在语法界一直是倍受关注而颇多歧见的问题。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曾详细讨论到这几个虚词在句法转换中的作用。作者从句法转换的特殊视角来观察这几个虚词,见解颇为深刻,对我们深入认识、准确把握三字的特点极富启发性。本文拟就《要略》所论及三字的作用进行归类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对它们的特点作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去过西岳华山的人都惊叹华山之险,上华山必途经险段千尺幢、百尺峡,一面是绝壁,一面是深渊,其中仅有一条小路直通山顶。  相似文献   

15.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岳阳留下了赞颂洞庭君山美景的千古绝唱《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由于此诗影响巨大,千百年来,古今诗集多所辑录。全诗28字,唯一字有异,即第三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的“色”字,在诸多版本中作“翠”字。此诗在古本《全唐诗》和今刊《唐诗鉴赏辞典》等典籍中,皆作“色”字,在《岳阳楼诗词选》、《岳阳楼历代名家诗词注评》等书中,则多作“翠”。笔者认同“色”字,其珲由如下:  相似文献   

16.
“其在万乘”条,标点值得一议;“逮尼父之卒”条,有两处可作校字之议。“至柳妻之诔惠子”句的译文问题;辨证歌文王、颂后稷的篇名,刘勰并未将《诗经》中述祖的颂诗列作诔文;指出“淮雨”的校改问题;“庸器”的训释;论蔡邕碑文的四句之解释;郗、郄二姓,自不应互混,“”应校改为“郗”;碑文的出现晚于诔文,“事先于诔”自应指最早立碑之举;碑文的写法可以接近于铭,可以类似于诔,但铭文、诔文都不能取代碑文,它是独立的文体  相似文献   

17.
“藉”字使用的不规范,这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作为“借口”、“凭借”等用语中“借”字的繁体字,“藉”字还仍然大量出现在各种出版物上。本文重点对“藉”字使用不规范的原因加以讨论,并对“藉”和“借”的用法和表义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8.
对于《孔雀东南飞》诗末焦仲卿、刘兰芝“合葬华山傍”的“华山”一词,大多文本注为:安徽省庐江县境内的一座小山。近代学者刘大白疑其即天柱山,又名霍山,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西部,因其主峰如“擎天一柱”故而得名。这个结论与诗中所言故事发生在“庐江”是吻合的,从地理上指出了“华山”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1、从切分“NA的N”结构入手,得到其内部直接成分“A的N”、“NA的”、“A的”三种结构。2、分析“NA的N”及各直接成分的结构,得到如下结论:“NA的N”有双层限定和单层限定两种结构,单层限定的“NA的N”和“A的N”结构有同位性的、离散性的、特称性的三种语义类型;“NA的”有“的”字短语和主调短语两种结构;“A的”是“的”字短语。3、讨论了内部三种直接成分结构与整体结构“NA的N”之间的替换关系,得到了一系列替换规则。4、归纳了各结构间替换关系的决定因素,并指出了制约各种结构之间的关系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1、从切分“NA的N”结构入手,得到其内部直接成分“A的N”、“NA的”、“A的”三种结构。2、分析“NA的N”及各直接成分的结构,得到如下结论:“NA的N”有双层限定和单层限定两种结构,单层限定的“NA的N”和“A的N”结构有同位性的、离散性的、特称性的三种语义类型;“NA的”有“的”字短语和主谓短语两种结构;“A的”是“的”字短语。3、讨论了内部三种直接成分结构与整体结构“NA的N”之间的替换关系,得到了一系列替换规则。4、归纳了各结构间替换关系的决定因素,并指出了制约各种结构之间的关系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