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治区新课程改革开展以来,本人作为实践者,一轮课改下来感受良多,现就个人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谈一些体会。一、加强学习,吃透理念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改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先进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来自不断的学习。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2.
一、校长要担起课改引领者的责任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在课程改革中,校长要引领全体师生走进新课程,实现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能力,在课改中承担引领者责任。为达成这一目标,校长要率先学习新课改的理念,帮助全体教师深刻领会新课改“人本”思想的实质和精髓。  相似文献   

3.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何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以教学方式的转变带动学习方式的转变,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将是实验区里每一位校长面临的重大课题。对此,我作为实验区里一名普通的初中校长,现根据自己一年来的实践体会,就“校长如何领导好课改”这一问题谈一些看法。一、校长要有全新的课程理念校长对课改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校长只有首先认识课改,理解课改,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才能使自己站在一定的高度号召教师们参与课改,并能有效地指导教师实施课改。为此,校长首先要积极参加通识培训,通过亲耳聆听课改指导专家的专题讲座,…  相似文献   

4.
论课改理论可靠性的认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动的。新课程改革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自然需要课改理论的指导。因此,课改理论的可靠性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而可靠的课改理论既需要有经验事实的支撑,也需要有先验理念的辅佐,还需要有论证逻辑的保证。也就是说,课改理论的可靠性是建立在经验基础、理念基础与逻辑基础之上的。因此,批驳或完善课改理论,就需要从经验、理念与逻辑这三重基础着手,而那种仅仅从某一基础出发批驳或完善课改理论的做法,往往难以达成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一、定制度推行校本教研,必须要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一是建立理论学习制度。学校要经常开展集中式校本培训,组织学习有关课改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文章,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学会运用课改理论解决课改实验中出现的新问题。二是建立领导听课和深入教研活动制度。领导听课要  相似文献   

6.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新课程的推行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的课程内容要靠教师去实施,新的课程标准要靠教师去实现,新的教学方法和规律要靠教师去探索。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教师应该是学习的合作者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程的,或者说是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不仅是身体走下来,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共…  相似文献   

7.
本着“问题共同研究 ,经验共同分享”的理念 ,现谨将我校参与课改实验一年的工作情况作纪实性介绍。  一、参与新课改 ,我们做了些什么   1 学习促转变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搞好实验 ,关键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为了确保实验教师能尽快在观念上走近新课程 ,我们南宁市课改领导小组特别为实验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举办了近 2 0场次观念领先、内容丰富的专家报告 ,主讲者大多是直接参与制定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专家。所以这一年理论学习 ,主要是教育观念转变及教育理念提升 ,作为学校 ,我们主要是抓实验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全市培…  相似文献   

8.
1.校长要成为新课程改革学习的先行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领导首先要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我们校长要引领全体师生走进新课程,实现新课程目标,其自身就必须具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新的教育管理思想。这就要求校长首先应成为新课程改革理念学习的先进者,要通过多种学习途径,积极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新理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和新课程实验范围的不断扩大,教学研究的地位和功能明显增强。课改的实施赋予了教学研究新的内涵。因为教师对课改理念的认识、对新课程的体验不仅依赖于各级培训、课堂体验,更多的是依赖于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可以说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将成为教师走进新课程、感受新理念、实现角色和行为转变的阶梯。一、理论学习是课改实施的基石理论学习是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教育理论、教育信息日新月异。课改实施需要理论学习。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理论是实践的指针。理论学习要有层次性,如:全校性的…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实验启动以来,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给孩子们送来了快乐的学习方式。“课改”理念最终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而课堂教学又是“课改”中的难点、重点问题。怎样在教学中体现“课改”理念呢?不少教师存有困惑与质疑、矛盾与冲突。当前农村学校课堂教学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应反思些什么?为此,我们就这一话题在网络上进行了讨论并采访了一线教师,希望能引起更多的人来讨论和反思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已在许多地区全面推开,而台上搞课改,台下搞应试的局面并没有多大改变,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师没有内化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去着力提高教育水平,而仅仅停留于对新课程理念的表象理解,犯了机械照搬的错误,结果导致背离新课程的基本精神。笔者就曾见到过几位这样的教师,现就一位数学老师的具体做法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教案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案设计决定着课堂教学行为,高质量的教案设计是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是新课程大背景下进行教案设计的必然要求。要使教案设计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师必须从深刻领会课改理念、切实更新备课观念、努力找准(学生)学习起点、深入挖掘学习资源、科学设计(学生)学习方式、注重体现教学个性六个方面着力,坚守“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做好教案设计这一常规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新教材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一位教育者都要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而在教学中.教师是关键。因此.语文教师能否顺利走进新课程.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否适应课改的要求.每位语文教师都应在新课程实施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当前课改的要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背景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当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由于没有深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经验的指导,为课改而课改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本文就新课改下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位教师都要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都要经受新课程的洗礼,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教师素质是否适应课改的要求。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形象更具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广大教师加强学习,提高专业化水平,因为新课程的实施是前所未有的教育革命,是对旧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传统教育的改革与反思,这是当代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要求与体现,是改革的背景下教育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但是,课改能否成功,其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必须和新课程改革同步发展。那么,为了走进新课程,教师们应有哪些转变呢?一、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学生素养的提出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例如,重视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延伸;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注重生命意识、环境意识、诚信意识、职业意识的养成。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意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  相似文献   

17.
胡银英  胡燕 《山东教育》2005,(10):42-43
实施新课程,追求新课堂,实现新目标,要求教师应具有与课改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只有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才能朝着课改要求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习、掌握课标中的理念,做到既娴熟于心,又运用自如,从而创设出新理念指导下的“活”课堂。  相似文献   

18.
一、中学数学新课改存在的主要问题1.基本理念方面许多教师在赞同课改的先进理念的同时,也认为数学课程标准需要调整;所提出的基本理念太理想,太空泛;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重视不足;过分依赖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过程性目标要求太笼统;过程性评价的具体操作指导不明确等。  相似文献   

19.
一、英语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一)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指导尽管新课程改革在全国一些省市早已实施,但有些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很好地遵循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依然按照自己多年所形成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系统的进修和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从而导致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缺乏教育理念的指导,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继续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课改是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所以,利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当务之急。作为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时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性是针对学生这个中心而言的,这就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