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创办香港《立报》中国共产党支持我创办香港《立报》 1938年圣诞节前夜,我乘意大利邮船康特凡蒂号只身离开上海。那时,到底去什么地方,哪里将是落脚之地,我心中也无数。总之,上海沦陷了,呆不下去了。当时从上海去内地有一条路线要经香港,于是我旅行的第一站便是香港。在船上不期而遇到了茅盾、谢六逸、严谔声,旅途颇不寂寞。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支持我创办香港《立报》1938年圣诞节前夜,我乘意大利邮船康特凡蒂号只身离开上海。那时,到底去什么地方,哪里将是落脚之地,我心中也无数。总之,上海沦陷了,呆不下去了。当时从上海去内地有一条路线要经香港,于是我旅行的第一站便是香港。在船上不期而遇到了茅盾、谢六逸、严谔声,旅途颇不寂寞。  相似文献   

3.
三、关于“七君子案”的报道1.新闻工作者的历史抉择对三十年代中外瞩目的“七君子案”,《立报》曾利用报刊能使用的各种手段,做了突出而持久的报道,起到了一个报纸在历史上应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季鸾,名炽章,以字行,陕西省榆林县人,生于1888年3月20日,是著名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报刊政论家和中国新闻界新闻自由的倡导者。他与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水利科学家李仪祉被誉称为“陕西三杰”。1902年秋,张季鸾前往关学大师刘光(?)在礼泉县九嵕山下主持的“烟霞草堂”就学诹豕??)的亲自指点下,张季鸾博览群书,学业大有长进.刘光(?)教学注重史地,使张季鸾打下了中国史地知识的根基,并使他在国学方面朗然得条理,为文章亦如良史之绵密警策,为他后来从事新闻报刊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05年秋,张季鸾由陕西高等学堂派遣赴日本官费留学.由于同盟会革命党人的影响,他开始注重社会政治活动,思想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同盟会陕西分会部分留日学生为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特创办反  相似文献   

5.
吴超 《军事记者》2007,(4):40-41
信息技术与现代媒体的“联姻”,托举出一个媒体大发展的时代。作为信息时代的特征之一,以走进千家万户的互联网为依托的新闻传播,给纸质媒体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  相似文献   

6.
1935年在上海创办的《立报》是民国时期一份有影响的小型报纸。该报在办报宗旨、编辑出版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体现了大众化报业理念和精编主义办报精神。小报不小,《立报》短暂的绽放为新闻界留下了许多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1983年起,为了帮助父亲写关于《立报》的回忆文章,我翻阅了能找到的全部《立报》。没想到那散发着霉味的、发黄易碎、残缺不全的旧报,竞那样地吸引了我,使我感受到三十年代前辈们为了抗日救国而奔走呼号的高昂激情,为向民众传播科学知识、宣传团结抗日道理所做的努力,以及为群众服务的极大热忱。难怪当年许多读者把它当成亲密的朋友和导师,对它倾注了那么真挚的感情。  相似文献   

8.
我的第一篇新闻作品是发表在《杭钢报》上的。记得那时还是“文革”前,写一位我们班组里老工人的先进事迹,编辑部帮我改了又改,润色又润色,发表后在职工中反响很大。“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能上报纸,真不简单。”1981年《杭钢报》复刊后,又使我们工作在基层的通讯员有了用武之处,我们的各类新闻作品有了发表的阵地,我们写稿水平有了提高。编辑部的同志,对我的每篇来稿都认真阅读,精心修改,悉心辅导,记得复刊的第一篇通讯,请老报人精心来厂辅导我们,认为题材是好的,但写得还有不足之处,要我再度采访重新修改,  相似文献   

9.
著名报人成舍我办《立报》时,曾经培养和重用了蒙古族报人萨空了,这是他对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立报》1935年9月20日创办于上海,是抗日救亡运动中发行量最多的一张小型报纸。萨空了和张友渔先后担任过总编辑。  相似文献   

10.
上海《立报》于1935年9月20日创刊,1937年11月24日停刊。该报是四开小型报。它根据不同特点、风格和要求分别办了三个副刊。其中有一个副刊《言林》,与《立报》同日创刊和终刊,由谢六逸主编。谢六逸是个副刊编辑名手。1981年《新文学史料》第三期上,登载曹聚仁的遗著《我与我的世界》中提及:“五四运动以后,副刊编辑名手,邵力子、孙伏园二先生而外,黎烈文、谢六逸二兄也为世人所推重,他们都是善于做拼盘的好厨子,富有战斗性,”在他的悉心努力下,《言林》在社会上享有卓著盛誉,颇为社会人士所赏识,所载文  相似文献   

11.
施欣 《兰台世界》2016,(7):84-87
成舍我办报(特别是小型报)经验丰富,被誉为"成氏体系"、"成氏经验"。他所主持的《立报》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探索其成功之处、回顾其办报经历、体察其办报心路历程、探求其办报经验教训,对于现在的报业发展有着极大的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12.
《立报》是抗日战争之前在上海风行一时的一张小型报纸,从1935年9月20日创刊,到1937年11月25日因上海沦为“孤岛”而被迫停刊,前后只发行两年零两个多月的时间。历史虽不长,但它的声誉却盛极一时。直到今天,新闻界中从当时过来的人,谈起《立报》来,觉得它确实办得不错,在办报的方针、报业管理、编辑采访、推销发行等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由于《立报》积极鼓吹抗日救国,要求民主、进步,使得这张“小报中的大报”能够盛行一时。它的销数在“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曾高达20万份,超过了当时的《申报》和《新闻报》。  相似文献   

13.
为《立报》立功的“顾竹轩案” 1935年在上海创刊的《立报》,是个影响很大的小型报。虽然只办了两年多即迫于战火,于1937年12月停刊,但销数竟达14万份,开当时报界的最高记录。《立报》拥有如此多的读者,是由于它的政治态度比较好、内容丰富、编排新颖等多种原因,但《立报》开始受到读者欢迎,却不可不为一件社会新闻记上一功。  相似文献   

14.
刘斌 《兰台世界》2013,(4):111-112
<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办报刊的国家之一,明清政府都曾发行"官报",主要是刊载政府文件。18世纪以来,西方自由主义新闻出版思想不断引起近代中国先进分子的注意,于是创办报刊成为民族、民主主义者的重要选择,他们希望通过报纸刊发救国言论,发表民主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分子掀起一股兴办报刊的热潮,而且更加注意唤醒下层民众,于是《民立报》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5.
1945年10月1日《立报》复刊后,由于印刷设备、报业竞争、通货膨胀和劳资纠纷的影响又于1946年3月7日停刊。同年4月25日再次复刊后,《立报》仍然收不抵支,不得不于8月16日转让给国民党政府官员陆京士。自此,《立报》由一张民营综合性报纸被改组为一张办报方针迥异的官方工人报纸。  相似文献   

16.
甘艺娜 《新闻窗》2008,(2):105-106
中西小型报溯源 1.《立报》——中国小型报溯源中国近代报业是由外国人开篇的。封建时代日渐没落,西学东渐蔚然成风。20世纪初,小报在上海得以迅速发展,其数量不仅雄据全国之冠,且种类纷繁多变。  相似文献   

17.
王冰 《新闻传播》2007,(10):14-17
在8月28日揭晓的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中,消息《舍弃5000万元年收益留下惠及子孙好家园(肩题)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主题)》获一等奖,这是《大众日报》继上届中国新闻奖获两个等奖、一个二等奖之后取得的又一佳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宁波是我国有着七千年古老文明的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鸦片战争后成为最早通商口岸之一。1854年,出版了由外籍传教士创办的宁波近代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中外新报》,它比上海创办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六合丛谈》(1857年)早了整整三年。此后在宁波又创办了《甬报》、《德商甬报》等外籍报刊,均各有特色。虽然宁波近代外籍报刊在规模与影响上不能与上海、香港、广州相比,但也有值得研究与借鉴的地方,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1936年7月15日《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一文发表,并且得到了中国共产党及广大爱国人士的支持以后,《立报》对于自己报道的方针也更明确了:团结、动员各阶层爱国人士共同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应该是我们报道的中心。这既是爱国的中国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我们深信,在国难深重,民不聊生的年代里,重视加强这方面的报道是会得到读者欢迎的。因此,后来《立报》的许多报道,都贯穿着这个基本精神,其中值得提及的是关于西安事变的报道。  相似文献   

20.
木仝 《传媒》2004,(12):16-19
经过半年多准备,从2004年3月16日开始,<大众日报>瞄准"引领经济、政治、文化走向,影响最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群,办成山东第一权威、主流、高端、强势大报"的预期目标,围绕"新闻强报、特色立报",实施了新一轮改扩版.改扩版不到一周,山东省委副书记王修智等领导同志就祝贺该报初战告捷:省委书记张高丽在先后于7月上旬、11月中上旬召开的全省领导干部座谈会、全省科学发展情况交流现场会期间,多次对<大众日报>的宣传报道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