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报副刊的转型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华 《传媒观察》2004,(4):48-50
晚报的各类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内容。随着各地晚报的厚度在不断增加,各类新闻的内容和份量也大大增加。业内人士有言:报纸要用新闻“招客”,用副刊“留客”,可谓一语中的。新形势下,怎样“转轨变型”办好地市晚报副刊,是一个新的课题。笔者认为,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兴起,报纸副刊特别是城市党报副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不少地方,副刊被逼上边缘化的尴尬境地,版面被一再压缩,有的甚至被取消。党报究竟该不该“减副”?副刊的文化品位如何坚守?如何实现创新与发展?都是值得认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党报新闻版是官场里的正职,副刊版只不过是副职,副职只为正职“配像”而已,并无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不然,把一个副刊版办好了,办活了,不仅可以增加信息量,扩大读者群,同时还对提升党报品位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办好、办活?笔者以为,关键是要端正办刊意识,姓“副”而不“糊”,把副刊“正”着办。  相似文献   

4.
赵旭雯 《传媒》2002,(12):28-28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市党报的副刊较之过去传统的党报副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我们应不断分析现状,引导其  相似文献   

5.
周湛军 《青年记者》2016,(29):34-35
多年来,盐阜大众报一直强调副刊的新闻性,特别是在舆论引导、典型塑造上主动担当主角,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地市党报,盐阜大众报两次夺得中国新闻奖,获奖的不是普通的新闻稿件,而是新闻性强的副刊稿件,出乎一般人的意料.打造新闻性的拳头产品,特别是副刊典型人物的传播,提升了党报副刊影响力,在融合传播的今天,产生了巨大作用.下面,笔者结合多年典型人物采写的实践经验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我们各级党报在增强可读性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质的突破。综观被读者普遍看好的党报,其中有个重要特点是副刊真正“富”了起来。党报副刊要“富”,是党报求得发展的需要,也是读者对报纸认可的需要。 第一,从非党报性质报纸的繁荣,看读者的阅读取向,证明副刊越“富”越好。  相似文献   

7.
陈朝晖 《新闻窗》2006,(3):73-73
2005年5月,贵州日报时事新闻部推出时事副刊《世界隙望》。如何使该刊服务于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于我国的外交宣传方针,同时体现“三贴近”的精神,是值得探讨的。笔者认为,时事副刊虽然刊登的多是一些“软新闻”,但在担负党报宣传任务中绝对不是“配角”和“附属品”,而是报纸宣传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时事报道新闻性的重要体现。时事副刊要更好地配合新闻版共同担负起党报在各个时期的宣传任务。  相似文献   

8.
在新形势下,党报要充分履行它的职能,要巩固和发展它的权威性和龙头地位,改革势在必行。党报的改革主要涉及两个方面:正刊与副刊。报纸是新闻纸,所谓“正刊”一般是指新闻版。党报的新闻以其权威性和真实可靠性见长,但往往比较严肃,且信息量不足、时效性较差。这就需要改革,增强新闻性,加大信息量,提高时效性。这无疑是对的。但在对报纸“正刊”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偏向:过分膨胀新闻版,过分弱化副刊。一张省报8个版,新闻版占6个至7个,一张报纸12个或16个版,新闻版占10个或12个以上,副刊的比例只占10…  相似文献   

9.
郭皓 《新闻实践》2005,(7):48-48
副刊是报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办好地方党报副刊,同样需要在增强“三贴近”上下功夫。一、增强服务性,使地方党报副刊贴近实际地方党报副刊要办得吸引人,应在增强服务性上下工夫,把视角停留在百姓关注的问题上,帮助百姓释疑解惑、提供服务。台州日报的《社会家庭》副刊之所以深受读者欢迎,就是因为该版的服务功能强,开设的如“家教一得”、“走近时尚”、“健身养生”、“家居天地”等都是服务读者的栏目。这些栏目中,既有作者教育子女的方法体会,对时尚流行走势的提示,又有保健养  相似文献   

10.
报纸副刊,尤其是党报副刊,它同正刊一样,都承担着传播新闻、传递信息、服务读者、影响生活的基本功能。因此,副刊作为新闻纸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就必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服从大局,突出新闻性。但副刊毕竟姓“副”,它既有与其他新闻版面的同一属性,又有其相对独立的一面,它所体现的“传播新闻”的功能,是通过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来实现的,即人们通常称之为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1.
中央提出宣传思想工作要“三贴近”,给报纸副刊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原则和精神动力。地方特色是地方党报副刊发展的生命之源。让广大群众成为副刊版面的主角,让老百姓走上副刊片面的舞台,就会使读者觉得副刊里所叙述的故事好像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所阐明的哲理就是自己的亲身体验,从而在报纸和读者之间营造一个共鸣区。地方党报副刊走“平民化”道路是一种趋势,但是,“平民化”绝不是“庸俗化”,盲目趋俗,大量刊登一些花哨引人、庸俗无聊甚至有悖于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文章。这是与报纸副刊的本质要求背道而驰的,是曲解报纸副刊“平民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世易时移,党报副刊目前所处的传播语境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固守过去的传统做法,还是做出改变和创新,这关系到党报副刊的发展前景。与许多党报副刊相比,《厦门日报·城市副刊》的运作手法有诸多不同之处,在“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方面做了成功尝试,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许多报纸副刊,尤其是地方党报的副刊编辑们感叹,副刊越来越难办了,空间小、题材窄,竞争日益激烈,早几年办副刊(专刊)的黄金时代已风光不再…… 从宏观上来看,我国主流报纸副刊大致都有过从“勃兴”到“繁荣”到“成熟”的轨迹,除了其自身的规律支配外,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其它媒体的兴盛介入和竞争,社会舆论环境的影响,也是副刊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地方区域性的报纸副刊,目前的生存空间到底有多大?在众多实力雄厚的大报、专业报的夹缝中,地方党报副刊还有没有发展的余地,能不能继续繁荣下去?笔者以为,竞争…  相似文献   

14.
抓住四个方面 副刊作为报纸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党报的副刊,如何把它办成报纸的亮点,则是改进宣传艺术,提高宣传水平的重要途径。我认为,市、州党报围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抓好副刊出版,重点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反映社会生活,镜头对准百姓 党报副刊,无论是综合性副刊或专题性专业性副刊,还是临时性专页、专辑、特刊,都应该是紧扣时代脉搏,昂扬向上,催人奋进,不做无  相似文献   

15.
在各行各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今天,一些地方党报副刊也不幸滑入利益的深潭,于是“休闲”掩护下的文化轻浮、“大众”口号下的文化轻薄、“娱乐”旗帜下的文化轻佻纷至沓来,向以权威性著称的地方党报副刊正面临着虚幻的繁荣。笔者以为,重视党报副刊不能承受之轻这一严峻问题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在中央、省和地市的“三级党报”体系中,地市级党委的机关报虽处于最末位,但作为独立的平面媒体的新闻机构,她又是三级党报中数量最大、从业人员最多、读者面最广的主流媒体之一。地方党报在努力走向市场、走进报亭和走进家庭的今天,在进一步增强指导性、服务性和可读性的同时,如何提高文学副刊的文化品位,是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7.
张玲 《青年记者》2007,(10):63-63
版面,是一张报纸的“脸面”,是吸引读阅读的第一个“信号”。那么,党报副刊以怎样的装扮呈现在读面前,党报副刊的理性原则和艺术实践如何相辅相成,是决定报纸社会魅力大小的重要前提条件。笔认为,版面设计作为报纸各种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表现形式,应遵循四个方面的原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现在已进入了传媒时代,非主流媒体被纷纷投入到经济高速发展和信息膨胀的潮流中,竞相追逐“时尚化”和“娱乐化”。在这股潮流之中首当其冲的是文学副刊版面,众多的报刊为了纯粹的阅读效益和经济利益,取消了纯正的文学副刊,代之而来的,要么是谈笑风月的小散文,要么是可看可不看的八卦新闻和商业广告,彻底地将副刊与文学的关系割裂开来。在这股潮流的影响下,作为主流媒体的大部分地市党报也纷纷效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对报纸副刊,尤其是党报副刊均定位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运作理念。有些人主张报纸副刊就是文学副刊,必须刊登“纯文学”的东西,甚至大声疾呼副刊不能离文学越来越远,报纸要为文学留下“一方净土”。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当今时代文学“式微”态势明显,报纸副刊应该逐步走上专刊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从广义上说,新闻采访是一项调查研究性质的活动,从狭义上讲,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搜集素材而进行的带有特殊性质的调查研究活动。报纸副刊新闻与正版新闻在报道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别,目前,报纸副刊新闻的采访活动正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克服“社会刻板印象”,把副刊新闻做“活” 副刊是党报适应形势要求,顺应受者呼声和面向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与正版有机的统一,是正版的必要补充和自然延伸。随着副刊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受众对副刊新闻报道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期望值越来越高。我们所说的副刊新闻与历史上的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