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晏妮 《当代教育论坛》2008,(11):113-115
本文梳理了美国品格教育发展的两条脉络:历史沿革脉络——从古典品格阶段到相对主义和过程主义阶段,再到现在复兴的品格教育阶段;思想沿革脉络——对价值澄清理论、道德认知理论、关怀理论以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辩证的批判与突破性的创造。  相似文献   

2.
刘冬梅 《教育探索》2011,(8):153-155
当今,“新品格教育”运动已经成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主流形式.托马斯·里可纳教授品格教育的主要思想包括品格教育的内涵、主要内容、主要原则及实践指导策略等方面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美国青少年品格教育具有目标明确、内容凸现核心道德价值、实施途径灵活多样等特色,对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品格教育是当今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取向。本文从分析儿童品格形成和发展的成分入手,阐述了在品格研究视野下儿童的道德教育策略和方法。儿童的品格存在四个基本成分和四个道德成分,道德成分被限定为道德内在的各个方面,而基本成分被认为是支持道德并帮助实施道德的方面,其本身不存在道德与非道德的问题。儿童品格教育可以从心理学和教育学两种研究途径入手,形成较为全面的品格教育策略,包括:引导、尊重、提出要求、民主教育等多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吴俊升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19世纪30年代.根据在北京大学讲授“德育原理”的讲义,他修订《德育原理》一书。该书以“德育目的”“德育实施依据”“德育方法”为主线.从“品格论”“道德论”“道德实施论”三个维度系统地阐述其德育思想.其德育思想体系完整。逻辑严谨,理论性强。虽然离现在半个多世纪了.仍不乏“真知灼见”。尤其他的“品格论”对学校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湘楚文化精神与道德人格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楚文化曾深刻地影响湖湘大地的意识形态和20世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湘楚文化所蕴舍的道德人格理想境界,既包含了儒学的以“善”为本的“内圣”人格目标,也包括了道家以“真”为标识的“真人”个体品格。在优秀道德人格的培养中,湖南的书院教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人生目标的品格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开宏 《中国德育》2006,1(2):72-73
“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这是马丁·布伯(Martin Buber)于1939年发表的一篇演讲辞的开首之句。但是,现代教育的发展并没有沿着品格教育的路线前进,相反,随着知识教育和教育技术化的日渐泛滥、道德相对论和价值中立主义思潮的流行,品格教育被边缘化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回应青少年道德滑坡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品格教育是品格教育的典型。哈佛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引领着世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全面分析哈佛大学品格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在德育目标的设置方面提出了加强德育发展理论研究、重视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吸收美国品格教育的合理成分等建议;在德育目标的实施方面提出了改变外显性的德育路径、优化德育环境、加强德育实践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道德共识的追寻——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内容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格教育是20世纪末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道德教育现象。新品格教育的目的在于“社会的道德整合”。达到这一目的要求具有一套普遍有效的道德内容,这是实施品格教育关键的一步。这种内容的确定及其方式反映了一种对道德共识的追寻。  相似文献   

9.
一、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大有作为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学科,在素质教育全局中无疑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方面,起着其他学科、其他渠道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人的品格起决定作用的乃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处世立身的道德准则,而这些恰恰正是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优势所在,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起着“奠基”和“导向”作用。二、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政治课的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品质四个方面,四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素质…  相似文献   

10.
如何提高学校品格教育的有效性可以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中的一个永恒性的问题。迄今为止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积极倡导的各种品格教育策略,都可以看成人们在这一方向上所做的努力。但目前品格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仍然是一个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广为关心又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方案,并在不同范围和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但要从整体上解决品格教育的实效性问题,还有赖于对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全面把握。在这方面,美国“品格教育伙伴”(CharacterEducationPartner-ship,简称CEP)在新世纪提出的…  相似文献   

11.
王小宁 《文教资料》2009,(23):191-192
大学生品格教育是高校道德教育的有益尝试,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彰显大学的德性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提出,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品格教育的紧迫性,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品格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2.
何谓有效的品格教育?——美国CEP及其教育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近20年美国道德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品格教育运动”的兴起以主与此相关的理论学说、研究机构的纷呈迭现。在这场教育改革运动中,“品格教育伙伴”(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简称CEP)因提出有效品格教育的11条原则而独树一帜。本文旨在对这一研究机构及其教育原则作一简要介绍,以期对我国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美国社会道德的危机与学校道德教育的乏力,理论界尝试提出不同的解释系统。针对柯尔伯格理论的批判与超越,已形成了三个比较有特色的理论流派:超越公正视野的关怀理论、超越道德认知领域的道德领域理论和超越道德推理能力培养的品格教育理论。它们不仅反映了美国道德教育理论变革的时代特征,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美国道德教育实践的走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梳理了美国品格教育发展的两条脉络:历史沿革脉络--从古典品格阶段到相对主义和过程主义阶段,再到现在复兴的品格教育阶段;思想沿革脉络--对价值澄清理论、道德认知理论、关怀理论以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辩证的批判与突破性的创造.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具有三个逻辑层面:本体论、方法论和目的论.其方法论层面同时蕴含着价值意识形成和转变:从真经验的积累到真知识真观念的养成,到觉解的主体的诞生.陶行知在改造杜威的科学方法论与融合儒家实践品格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道德阶梯论,其前提乃是坚定的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16.
管理作为一门“道德技术”在学校教育的领域中应该发挥育人的教育功能。教师的个性、品格、行为、态度在对学生“涵濡性情、成就德行”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都应通过教育的中介影响着学生。  相似文献   

17.
美国道德教育模式经历了从传统品格教育模式到理论基础构建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价值分析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社会行动模式、关怀模式等道德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发展,再到新品格教育模式的演进历程。正当性问题、本体性问题、实践性问题以及价值性问题等几个基本问题,构成了美国道德教育模式演进的中心主题。美国道德教育模式的演进,在价值取向、理论基础以及实践策略等多个维度上,呈现出清晰的“整合趋向”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8.
教师要将品格道德的培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换言之,教师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具有品格道德的人。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待,向来以高道德标准加以严格检视,教师除了要有相当的道德标准与敬业精神外,必须能够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个人品质。科学教育学奠基人赫尔巴特德育理论尤为强调教师自我修养,“师德”承担着教师的个人修养以及应有的行...  相似文献   

19.
师德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品格教育,其模式的要旨在于使教育对象形成某种价值诉求的共识,进而转化为普遍性的道德行动。本文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公众最大公约数的价值诉求表达,与师德教育模式之间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应然成为师德教育模式的“一般性价值共识”。而这种价值共识在师德教育模式层面生成的基本逻辑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思想为理论原点,积极借鉴西方品格教育的有益成果形成“合正当性”的品格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0.
“品格教育”的复兴,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品格教育的最显著的特点。美国的品格教育研究者不仅注重品格教育理论建设,而且重视解决学校和家庭中品格教育的实际问题。并以关注品格教育实际问题、提出可操作性建议作为己任。一时间,有关品格教育的方法和教育策略层出不穷,令人目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