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滑过现象的解释德波洛的"注意滑过"认为:从A处到B处,驾车者常常因为车速过快而忽视了路旁还有一个C点(尽管C点有一条更好的路通向B),从A到B的路越顺畅,C点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是注意的滑过现象。事实上教学工作也是如此,如果将教学过  相似文献   

2.
德波洛的“注意滑过”说认为:从A处到B处,驾车者常常因为车速过快而忽视了路旁还有一个C点(尽管C点有一条更好的路通向B),从A到B的路越顺畅,C点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是注意的滑过现象。实验教学也是如此,如将实验过程设置得面面俱到,自然顺畅,学生无需多加思索,即可一蹴而就,或即便设置了“障碍”,但由于过程太快,没有留下跨越“障碍”的余地,致使许多具有探索价值的实验无意间“滑过”,使实验教学不能收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3.
陆佩红 《生物学教学》2005,30(11):47-49
德波洛的“注意滑过”说认为:从A处到B处,驾车者常常因为车速过快而忽视了路旁还有一个C点(尽管C点有一条更好的路通向B),从A到B的路越顺畅,C点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是注意的滑过现象。事实上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往往将实验过程、步骤、方法设置得面面俱到,自然顺畅,实验的原料、器材一应俱全,学生无需多加思索,按照预设的过程即可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4.
<正> 德波洛的“注意滑过”说认为:从A处到B处,驾车者常常因为车速过快而忽视了路旁还有一个C点(尽管C点有一条更好的路通向B),从A到B的路越顺畅,C点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是注意的滑过现象。实验教学也是如此,如将实验过程设置得面面俱到,自然顺畅,学生无需多加思索,即可一  相似文献   

5.
“滑过现象”源自英国学者爱德华·德波诺(Edard.De.Bono)关于思维训练中“注意滑过”的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当我们驱车从A地到B地欣赏美景时,往往会因为车速太快,忽略了途中更美丽的C地;由A到B的路越顺畅,C地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  相似文献   

6.
“滑过现象”源于英国学者爱德华·德·波诺关于思维训练中“注意滑过”的一个形象比喻,他说“当我们驱车从A地到B地欣赏美景时,往往会因为车速太快,忽略了途中更美的C地;由A地到B地的路越顺畅,C地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一滑而过”的现象不仅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将教学任务设置得面面俱到、自然顺畅,学生勿需费多少心力就可一蹴而就,使许多精彩的内容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就稍纵即逝;或教师设置了"障碍",然而学生无法领会,有时教学进程过快,没有给学生留下跨越"障碍"的空间,致使许多具有探索价值的内容在不经意间滑过,致使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的机会在无形中"流失",我们不妨称之为教学上的"滑过现象"。本文就此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8.
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滑过"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化学课堂教学中如果将教学过程设置自然顺畅,或者即便设置了“障碍”,但由于教学进度太快,没有留下跨越“障碍”的余地,就容易使许多具有探索价值的内容无意间“滑过”,致使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的机会无形中“流失”,此现象称之为教学过程中的“滑过”现象。  相似文献   

9.
化学课堂教学中如果将教学过程设置自然顺畅 ,或者即便设置了“障碍” ,但由于教学进度太快 ,没有留下跨越“障碍”的余地 ,就容易使许多具有探索价值的内容无意间“滑过” ,致使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的机会无形中“流失” ,此现象称之为教学过程中的“滑过”现象  相似文献   

10.
化学课堂教学中如果将教学过程设置自然顺畅,或者即便设置了“障碍“,但由于教学进度太快,没有留下跨越“障碍“的余地,就容易使许多具有探索价值的内容无意间“滑过“,致使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的机会无形中“流失“,此现象称之为教学过程中的“滑过“现象.  相似文献   

11.
路政建设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道路并非越直越好,适当增加转弯是一种科学的做法,原因在于笔直的道路往往促成车速太快,"一滑而过"的效应不仅造成路边"景点"的流失,而且削弱司机的注意力和操作能力,并滋生其惰性心理.教学工作也是如此,如果将教学过程设置得面面俱到、自然顺畅,学生无需多加思索,即可一蹴而就;或者即便设置了"障碍",但由于教学进度太快,没有留下跨越"障碍"的余地,也就容易使许多具有探索价值的内容无意间"滑过",致使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的机会无形中"流失",此现象称为教学过程中的"滑过"现象.  相似文献   

12.
数学探究性教学中即使设计了问题,设置了"障碍",但由于教学进度快,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而对"意外问题"、"错误现象"视而不见,或者探究中缺少必要的引导,就容易使许多具有探索性价值的资源无意间"滑过".  相似文献   

13.
《小学自然教学》2014,(4):87-89
以“教学过程及学生课堂表现”评价教师 (话题:教师进言课标修订) 王秀侠 有什么样的评价方式就必然出现相应的结果,课程标准中恰好缺少对教师的评价。犹如从A地到B地有两条路,一条路平坦顺畅,很快能到达,另一条路曲径通幽虽难走但环境优美。从A地出发,如以谁先谁后到达B地来论,自然人们都会选择近且平坦之路。这就像科学教学中。如果只是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评价教师的教学,那么针对同一个知识点,教师或是按课标要求引导学生探究,或是直奔主题灌输知识。  相似文献   

14.
纵观现在的英语作业批语,一般是对错(√,×)、等级(A,B,C,)加上批改日期。如此"千篇一律"、"毫无生趣"的泛泛批改,既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又没有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因此,如何让批语有效评价英语作业,切实关注学生发展,增加人文关怀,促进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有待我们用心去思考和实践。笔者结合  相似文献   

15.
<正>学习是永恒的主题,在比较中学习,使认知更加灵动、富有创新,就能使数学课堂更加真实地减负增效.一、比较中借鉴七年级《数学》中有一个基本情境:画一个△ABC,从A点到B点可以直接走;再一种从A点绕到C点,再从C点到达B点.两种走法,哪种路程最短?再画出从A点到B点的曲线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测量得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某教师在教学中,成功地借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学生在写作时不能自然顺畅地进行书面表达。究其根源,是因为在语文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忽视了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深层品味、多维理解、反复鉴赏、深度感悟,缺乏开展随堂写作训练等,由此导致学生将从课文阅读到书面语言表达的过程蜕变成一次次信息递减的过程,继之导致学生课文阅读低效率、语言表达低效率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已经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也有了课前不仅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的意识,实践着既重视知识的逻辑起点,也寻找学生的现实起点.但在探索宴践中,却还是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往往会忽视学生真正的学习起点,而只是盲目地想当然,凭臆想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结果学生学习无兴趣,教师教得不顺畅,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只有找准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寻找到教学的起点,从而预设出有效的教学.学习起点,是数学教学的起跳板、找得越准,踩得越响,跳得就越高.  相似文献   

18.
高水平数学认知任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数学思维和推理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有意无意地“一滑而过”。造成这种教学滑过现象的主要原因体现在:高水平认知参与的问题被简单化和常规化;教师忽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教师设置了不适当的认知任务;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充分且持续地思考。因此,高水平数学认知任务的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需要学生的认知努力和认知焦虑,同时,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并适时提供教学“脚手架”。  相似文献   

19.
科学教学中的“滑过”现象是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使许多具备探索价值的内容不经意间“滑过”,致使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的机会无形中“流失”。滑过现象的发生不都是偶然现象,是教学观念与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的必然反映。为此.关注并反思这一现象的成因,对科学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朱谦友 《考试周刊》2014,(95):49-50
<正>新课程理念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数学学科教学的角度,笔者认为"学生的发展"就体现在发展学生的认知力。如果说我们不能以更高的观点认识教学内容,不能从发展认知力的高度设计教学,不能把学生放在教学过程首位的话,探究教学就会产生很多"滑过现象"[1],错过宝贵的育人契机。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融入自己的元素,适当增加探究性的案例,通过学生的自我实验、自我探究,真正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笔者以解析几何教学为例作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