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古诗的英译事业自1871年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的《诗经》之后日渐繁荣。随着译诗实践的增加,古诗词英译的困难使人们觉得有必要进行专门研究。最初的古诗词英译研究者主要是翻译实践者,他们将自己的译诗经验和感悟加以阐释,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了独特的译诗观。  相似文献   

2.
《治国理政》中的古诗词是中国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积淀,外宣文本的非文学特性与古诗词的文学特性在其中得到充分体现,对于传播中国文化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该文从生态翻译学适应选择论的"三维转换"视角,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结合外宣翻译的策略方法对《治国理政》中的古诗词英译文本进行分析,探讨生态翻译学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文化竞争力是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华文化的对外推介是提高中国文化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的精准英译意义重大。本文以几首古诗词的英译为例,探析在古诗词的英译中不可或缺的翻译的五大特性——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历史性,从而使中国古诗词在对外推介达到精准的英译。  相似文献   

4.
从模糊语言的角度,浅析《静夜思》的三种英译,旨在文学的模糊性方面解读中国古诗词并探讨古诗词翻译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模糊语言的角度,浅析《静夜思》的三种英译,旨在文学的模糊性方面解读中国古诗词并探讨古诗词翻译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刘铁铠 《台州学院学报》2005,27(4):70-72,90
古诗词中诗人通过他们的诗句或抒发亲友间的离愁别绪、或感叹人生的飘忽无常,千百年来感动着亿万读者。古诗词“愁思”英译策略探索有助于英译深化意境,有助于读者更加透彻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体会古诗词英译“神似”的可贵和再创造的艰辛。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诗词深刻的内涵、特殊的形式、丰富的意境,使得中诗英译成为文学翻译中的难点。本文以许渊冲和杜争鸣的作品为例,探讨增译法对实现诗歌翻译的"三美"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赵微  贾岩 《海外英语》2022,(15):8-10
认知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新范式,侧重研究译者主观活动及其翻译过程。从认知翻译学视角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词汇英译,进而探索古诗词英译过程中译者对意象词汇的识解与重构,对认知翻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比分析《乌夜啼》两英译本,将译者的识解过程分为辖域/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四个维度,分析总结不同译者的翻译重构策略,以此反映译者的认知机制,丰富认知翻译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许渊冲先生在中国古诗词英译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有颇高成就.在他提出的系统翻译理论中"意美"、"音美"、"形美"三美理论在译界影响深远,得到很多学者和译者的推崇,成为译文评判的重要标准.本文举例论证了许渊冲在中诗英译的过程中传达了原作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10.
中华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单历代人留下的不朽诗篇足够让人们赞叹不己。然怎样将其译成英语,让西人也能领略中国古诗词之美,这一直是译界争论之焦点,迄今尚无定论。中西语言不同,化迥异,因而中国古诗词英译难度颇大。尽管如此,我们首先应坚信其可译性,“原汁原味”,以促进中国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诗词英译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单历代文人留下的不朽诗篇足够让人们赞叹不已。然怎样将其译成英语,让西人也能领略中国古诗词之美,这一直是译界争论之焦点,迄今尚无定论。中西语言不同,文化迥异,因而中国古诗词英译难度颇大。尽管如此,我们首先应坚信其可译性,并创造性地运用相应的翻译技巧,尽可能向西人传达其“原汁原味”,以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单历代文人留下的不朽诗篇足够让人们赞叹不已.然怎样将其译成英语,让西人也能领略中国古诗词之美,这一直是译界争论之焦点,迄今尚无定论.中西语言不同,文化迥异,因而中国古诗词英译难度颇大.尽管如此,我们首先应坚信其可译性,并创造性地运用相应的翻译技巧,尽可能向西人传达其"原汁原味",以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3.
文本的空白机制是由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代表人物,接受美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在其1969年出版的作品《本文的召唤结构》中总结提出的,由于空白契合了中国古诗词艺术的特点,接受美学理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渐渐被中国古诗词翻译领域所引用,中国学界也形成了研究古诗词英译的空白研究的潮流。而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翻译实践则在这一方面给后来的翻译者以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诗词中数词应用广泛,用法各异、文化内涵丰富、情感意义复杂,因此增加了汉诗英译的难度。该文总结中国诗词中数词应用的特点,做以简单分类,并逐一探讨与各种用法相适应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学宝库中最为宝贵的珍藏,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对于古诗词的英译,已是自古有之。由于译者主体的不同,译文和方法也千差万别。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借鉴其他一些跨学科的知识提出了“语义翻译”(semantic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translation)理论。用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来指导古诗英译,不但可以使译品更富有诗意,而且也会丰富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6.
古诗词中的地名不仅是一种地理符号,更是一种表达历史文化内涵,反映诗人情感和抒情言志的手段。三峡地名因其地理和历史背景的特殊性,在英译过程中传达的历史文化和意象略异于其它古诗中的地名,但更多的是反映古诗地名英译的共性,从中可窥见英译古诗中地名处理的一斑。  相似文献   

17.
在漫长的古诗词曲英译的实践中,诗歌可译与不可译、如何译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一代代为古诗英译迎难而上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浓缩度最高的一种文学式样,其意境深远,蕴涵着许多美学元素。本文探讨了古诗英译实践中各种美学特质是可以传译的,并结合顾正阳教授新著具体分析了如何传译这些美学元素,最后指出了翻译美学(古诗词曲英译美学)对于我国译学构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艺术魅力,为世人所叹许。为了将这些诗作呈现给读者,许多翻译工作者孜孜不倦的投入到中国古诗的翻译中。但要想将语言与文化、形式与内容在译诗中统一,甚至达到译诗更比原诗美的境界,绝非易事。本文通过比较唐诗《江雪》的不同译文突出了许渊冲作品的精彩之处,总结了古诗英译之艺术。  相似文献   

19.
庞亚飞 《文教资料》2007,(3):194-195
本文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它从衔接、逻辑语义关系和主位结构三个方面对李之仪的《卜算子》以及其英译文进行了尝试性的比较。希望此比较能给汉古诗词英译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经验功能的角度,分析王维《相思》一诗的三种英译文,借以验证功能语言学理论对分析英译作品的可行性和对翻译古诗词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