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历史人物评价有助于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总结前人成败的经验教训,帮助人们提高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因此成为历史科学中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历史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并且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阶段评论、方面评论和综合评论,是评论历史人物活动的几种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因为这是培养初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呢?课标要求通过教学让学生积累基本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感知从初识而逐步过渡到较为准确的了解和把握,进而能对其作出较为正确的评价。遵循历史课标的原则,我在教学《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一课中,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了解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并初步掌握评价人物的方法。教学片断一:学生的认识:“秦始皇是暴君。”师:(展示秦始皇画像)图画上的人物是谁?他是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3.
李晓亮 《文教资料》2006,21(7):103-104
对哥伦布的评价一直困扰着历史学家,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这一历史功绩大大地影响了历史的发展进程。怎样看待他与殖民主义罪恶的问题,以及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应该遵循一个什么样的标准,这些都值得我们探讨和深思。  相似文献   

4.
曹操传     
鲁迅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见《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的话,对我们今天研究儒法斗争的历史,重新评价曹操是深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5.
历史评价问题是历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地认识历史、吸取经验教训、发扬民族精神都离不开对历史问题的客观评价。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学术界探讨评价历史问题时往往各抒己见,加之近年来大量出现的历史文学及影视作品,也对青年学生认识历史产生极大影响,愈加凸显历史评价问题的重要。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历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标准,以历史主义原则为指导,以历史人物、事件或事物对历史进程起推动或阻碍作用为标准,客观地认识历史人物、农民战争以及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等问题,正确评价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革命与改良等问题,以培养学生探讨理论问题的能力,真正担负起历史教育工作的重任。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由党史人物的活动创造的,因此,对党史人物评价的公正与否关系着我们对人物活动的那段党的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的认识的正误,对我们研究党史有着重要的意义。本以陈独秀为个案,阐述了党史人物评价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实事求是原则、历史主义原则和动态原则。  相似文献   

7.
历史的内容从本质上讲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从古到今,每个历史人物,有不同的出身,代表着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进行了不同的社会活动,产生不同的作用和影响;他们的活动有时候很复杂,很矛盾,也就是说每个历史人物都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征,例如时代特征、阶级性质、地方特征、行为特征等。本文以对拿破仑的评价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个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8.
周琛 《文教资料》2010,(2):143-145
本文通过分析几种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在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上经常出现的误区.提出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遵循四个方面的原则.即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社会背景。应将其放到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来判断;要考虑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任何阶级只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要辩证、全面地分析历史人物.要看其一生的主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英雄人物只能影响历史.不能创造历史。  相似文献   

9.
罗尔纲先生评价历史人物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总体评价,即针对历史人物一生的表现给出一个基本的定性;二是严格事实评判,即尊重史实,忠于史实,一切以事实为基础;三是善待历史人物,即正确看待历史人物的问题与错误。这些特点体现了罗先生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运用,也体现了他对我国古代史学优良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10.
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了,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的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曹操在史上的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相似文献   

11.
李敬 《考试周刊》2012,(15):125-125
如何让初中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作者借鉴语文教学中写议论文的方法,总结出“总一分一总”和“分一总”两种模式,教会学生使用这两种模式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2.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全集》第三卷,第379-380页)文化革命先驱鲁迅,早在四十多年前说的这些话,至今,对于我们正确地评论曹操仍有指导意义。曹操在《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笔下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罗贯中从儒家“正统”思想出发,把曹操刻画成为“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败坏朝纲”、“欺君罔上”的典型奸臣。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并不是象罗贯中所描绘的那个样子。曹操是东汉末年继秦皇、汉武之后,执行法家路线的一位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是三国时代一大批法家人物中的一个重要代表。  相似文献   

13.
一、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原则 要建立科学的历史教育评价体系,就需要我们认识到全息评价的基本出发点是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我们应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将主体视为教育评价模式的中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科学的教育评价模式应遵循如下原则:  相似文献   

14.
批林批孔运动开展以来,各报刊、杂志陆续发表了有关东汉末推行法家路线的著名政治家曹操的研究文章。曹操,是我们研究儒法斗争和整个阶级斗争历史中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关于如何评价曹操,它涉及到法家与农民战争的关系,法家路线的阶级实质和法家的进步作用等问题。展开对这些问题的争鸣,对如何用马克思主义评价法家,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总结儒法斗争和整个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将是有益的。现将前一段评曹中提出的若干问题和看法,简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自从郭沬若、翦伯赞两位同志提出替曹操翻案问题后,各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学术研究和讨论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最近郭沫若同志在"关于目前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接着又提出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问题的讨论,将因此而再深入一层,是令人欣喜的事.郭沫若同志说:"评定一个历史人物,应该以他所处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学成就方面有重大的突破,首先是塑造了一个个形象生动的历史人物,像孙权、周瑜、诸葛亮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众多人物中,曹操这一人物饱受争议,各类人士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乱世英雄",也有人说是"奸雄"等等,这也充分证明了罗贯中在塑造曹操这一人物上的成功,笔者认为曹操这一人物形象不能简单地对他进行好坏的评断,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由于他不同的身份和多样化的性格,其亦奸亦雄、智慧卓越却又阴险奸诈,是封建社会中许多人物的代表与结晶。  相似文献   

17.
普列汉诺夫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有影响的人物。如何评价他的历史作用,重温一下列宁对他的评价,对我们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来评价历史人物是有教益的。  相似文献   

18.
正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台上那一位白脸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历史上的曹操与戏曲小说里的曹操是不相同的。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他。《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也不是纯粹的奸臣,也有他雄才伟略的一面。全书第一回,许劭对曹操的评价:"子治世之能匠,乱世之奸雄也。"我认为是比较客观的。奸雄必然是既奸又雄两个方面,舍去哪一方面都是不正确的。一、曹操奸的一面曹操的奸主要表现为:凶狠、狡诈、诡谲。  相似文献   

19.
历史人物评价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坚持严格的历史性、科学的阶级性和客观的全面性,要处理好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学术争鸣与课堂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具体教学方法上,可采取专题讲座式、参与互动式、比较研究式等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的确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形象。曹操人物形象的历史流变,不仅涵盖了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的所有艺术形象特征,也云集着众多封建统治者的复杂品性,仔细品评这一形象将具有永恒的文化意义、历史感悟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