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会     
牟丕志 《新闻天地》2011,(11):79-79
我是机关里的一个小头目。大家都说我是官。其实我也算不上什么官,不就是管着几十个人嘛,仅此而已。自从当上了这个小头目之后,我就越来越爱开会了,以至于对开会如痴如醉,难以割舍。一天不开会,我的心里就感到很难受。好像缺了点什么。有人说我是“会虫”,我认为这种说法并无不妥。  相似文献   

2.
今年春节过后,我打电话给温济泽同志:“前几天全国记协的老新闻工作者团聚,你为什么不去呢?我四处找不到你。”他说:“不是我不去,是不让我去,不邀请我,我怎么去呢?”我以为他开玩笑:“谁不让你去开会,你真是。”他在电话上简单说了几句经过,原来不久前他参加了一次周扬纪念会,他在会上指名道姓地批评了胡乔木,还点了什么人的名,他说他对乔木同志从来尊重,“但是人总有缺点,就批评不得,这个风气怎么得了。所以记协的会就不通知我了。既然不请我,我也不好去了。”我放下电话,沉默很久。像温济泽这样一个素以“温、良、恭、俭、让”著称的老同志,居然因说了几句真话就被另眼相看,这是何苦!每年春节全国记协的老新闻工作者联欢会,温济泽每次必到,有时候他还讲几句话,今年却是少见的一次缺席。  相似文献   

3.
不能因开会而失去风格 2002年3月29日星期一 昨天,政协长治市十届一次会议开幕,编辑部依照惯例,在一版安排了两条会议消息、两个讲话和一篇社论,引起吕日周同志的恼火,愤然批示:“开会的报怎么办?要动脑,今天的报没创新,总结教训,向我报告。”  相似文献   

4.
国家出版局于一月二十七日上午在北京新侨饭店礼堂举行迎春茶话会,周扬同志在会上谈了对出版工作的意见,他希望认真总结过去出版工作的经验,在新长征中做好出版工作。周扬同志说,出版工作要总结经验。“四人帮”把“阎王殿”砸烂,什么也没有了,都成了黑线。我们这些同志是要把工作搞好的,过去有些偏差,但也有做对的,例如我们反对林彪的“活学活用”等,这些需要总结,对过去要一分为二。群众最恨的是  相似文献   

5.
《开会就是开会》(载湖北日报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三日)入选为全国好新闻受奖作品之后,很多朋友总爱跟我开玩笑:“伙计,吃饭就是吃饭”,“看戏就是看戏”……挪揄中不乏友善,调侃中寓含热望。有些年轻同志,则再三敦促我谈谈“经验”。“经验”实不敢妄谈,想法倒是有一些。从一九七九年起,我们孝感报恢复了“百字文”评论专栏,我每月都要撰写几篇至十几篇小评论。为了防止过于滥竽充数,我给自己“上了几道箍”:一是内容的“箍”,不许空洞无物,无病呻吟;二是字数的“箍”,不许  相似文献   

6.
1998年,在周扬同志逝世八年之后,王蒙、袁鹰主编出版了《忆周扬》一书。编者分别送了我一本。我断断续续读完了五六十篇关于周扬这位党的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诸多方面的回忆,增加了我对周扬的敬重与了解,同时,也引起了我与周扬有限接触中的一些回忆。  相似文献   

7.
一次,著名编辑赵家璧得知朋友老舍来上海开会,便打电话邀请他到家里做客。两人一见面,老舍便兴奋地向迎在门口赵家璧喊道:“恩人,我来了!”这一句“恩人”忽然让赵家璧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当时只顾与对方寒暄了,也没来得及多问。席间,两人小酌,赵家璧借着酒力,道出了之前的疑惑:“先生德高望重,与我也未曾有亏,为何刚才见面时称我为‘恩人’呢?”只见老舍放下手中的酒杯,爽朗地笑道:“还记得有一年,您曾给我寄过稿费吗?  相似文献   

8.
一次,著名编辑赵家璧得知朋友老舍来上海开会,便打电话邀请他到家里做客。两人一见面,老舍便兴奋地向迎在门口赵家璧喊道:“恩人,我来了!”这一句“恩人”忽然让赵家璧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当时只顾与对方寒暄了,也没来得及多问。席间,两人小酌,赵家璧借着酒力,道出了之前的疑惑:“先生德高望重,与我也未曾有亏,为何刚才见面时称我为‘恩人’呢?”只见老舍放下手中的酒杯,爽朗地笑道:“还记得有一年,您曾给我寄过稿费吗?  相似文献   

9.
1、我为什么首肯据说中央电视台杨伟光台长在一次会上说:“《爱你没商量》得到陈志昂同志的基本肯定,我心里就踏实了。”我听到这番话以后感到有点惶恐。我没有想到,也不相信自己有这样“一言九鼎”的份量。我想,杨台长这样说,大约是由于我看片一向很挑剔的缘故吧。何况我对“玩文学”的人们历来敬而远之,对于王朔“码”出来的“字儿”一行也没有拜读过,而现在竟然对《爱你没商量》“基本肯定”,这至少使中央电视台推出《爱》剧减少了一份阻力,所以杨台长要感到“踏实”了。那么,我是从哪些方面肯定《爱你没商量》  相似文献   

10.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经常到总公司交报表,没几个月,就和总公司的人混熟了,见面经常打个招呼问声好。 业务处的孙哥对我特热情,每次来都寒喧两句、开开玩笑:“瘦了瘦了!”“路上没遇到台风吧?”他还请我去他家喝茶,他家就住总公司旁边。当然,我时间紧,再说也不好意思,所以都婉拒了。  相似文献   

11.
某单位召开年终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与会人员已经到齐,但主持会议的同志却迟迟不宣布开会。这时,人们议论纷纷。于是,会议主持人说:“请大家再等一会,我们请的记者还未到,记者来了再开会!”这是日前听一位同行说的。说者虽然无意,但我却由此引起了一些感慨。“记者来了再开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有  相似文献   

12.
谢顾问:我参军后写了不少报道,络果都石沉大海,不见刊用。后来,我便在写报道的同时,也悄悄为地方报刊寄点文艺作品。没想到,我的作品除被几家文学杂志刊登外,有的还被出书选用。可我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听人议论我是“歪才”,甚至还受到领导的批评。于是我迷惆了:究竟应当怎么办才好呢?54682部队冯梦君冯梦君同志:世界上的事就这么奇怪,有时你“有。:栽花”,可就是“花不发”,而有时你“无心插柳“,反倒“柳成荫”。不过,也许正是在这个时候,你才会真正认识自己:是适合“栽花”,还是适合“插柳”。“栽花”是才,“插柳…  相似文献   

13.
我原在银行当信贷员,1984年担任副行长后,主抓业务工作,发现在宣传报道方面我行处于薄弱环节,决定下功夫抓一下,自己带头多写多练,从此便和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近几年,我每年都要在报刊及电台上发表七、八十篇文章,被多家新闻单位聘请为通讯员或特约记者。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爱这项工作,只有爱得深,才能干得好。我工作繁忙,还要挤时间写稿,对此很多同志不理解,一些人还“吹冷风”。这些都没动摇我搞通讯报  相似文献   

14.
正1978年8月28日,时任《红旗》杂志文艺部副主任的柯蓝通知我:本社秘书长林肖硖同志要去看望周扬同志,借此机会,我们约请周扬同志为《红旗》杂志写篇稿子,谈谈党和文艺的关系问题。我当时在《红旗》杂志文艺部当编辑,柯蓝让我和他一起,陪同林肖硖前往,先只作礼节性的访问。周扬同志被"解放"之后,一直住在中央组织部招待所。当天晚上七点,我和柯蓝陪同林肖硖,驱车前往万寿路中央组织部招待所,周扬同志和他  相似文献   

15.
谢顾问:我是军报函授学员,搞报道是初学乍练。学习期间,我试着写了一些稿子,老通讯员看了我的稿子,都说没“军味”,不适合在军队报刊上发表。请问:什么是“军味”?怎样才能写出军味?51240部队杨速胜杨速胜同志:你当兵时间不长,学写稿子也刚刚开始,一下子写不出“军味”并不奇怪,这主要与你对部队还知之不多有关。其实,说白了,“军味”就是军队特点。军队既然有别于地方,那么,为军队报刊投稿就应区别于为地方报刊投稿,就是要有军队特点,有“军味”。我虽不能为“军味”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我想,“军味”应包含有以下的…  相似文献   

16.
意外收获     
拿到邹士方先生的文集《春天的问候》(香港新闻出版社出版),我一口气读完了其中的一篇:《春天的问候》。我读《春天的问候》,倒不是因为它被用作书名,也不仅因为文章逐一出现了巴金、叶圣陶、周扬三位文坛宿将的名字,更在于这篇采访记,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意外的收获。那是在1985年3月政协会议期间,巴金一行人到北京医院去看望叶圣陶老人,邹(当时为人民政协报记者)前去采访,行前谁也不知巴金还要去看望也在医院住院的周扬。当巴金看过叶圣老后决定去看周扬时,邹士方决定同去,却被“挡驾”;本来到此,邹士方的采访任务已经完成。但是当时很久一段时间社会上没听到周扬的消息了,许多人都在多方打听周扬的  相似文献   

17.
生活中市民之间因琐事引发矛盾时,我们时常听到被惹怒的一方大呼大叫:“我要杀死你!”“把我惹急了,我就杀人!”不少人听后,都认为是一时气急失态而语,一笑了之,根本没放在心上。然而江苏省江宁区一位男子因与妻子产生矛盾,写下遗书,声称要杀人,结果还没杀人就被警方抓获。  相似文献   

18.
青道 《兰台内外》2009,(4):47-47
毛泽东:我就怕听穷苦老百姓的哭声 故事一: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会,正值我国困难时期。各省省委书记在毛主席家里轮流向他汇报情况,会议开得很晚,管家吴连登问主席要不要给大家做饭。主席说:“一人一碗面条。”吴说:“您怎么这么抠门?人家来开会,您都不让他们吃饱饭?”  相似文献   

19.
老天爷安排     
不少人问过我:怎么会干起漫画这种工作来?知道我原是化工科研工作人员的,更加好奇地问我:为什么改行?我一向回答:“这是老天爷安排的。”我从七八岁起就爱画。我从来没听说过,我家长辈、老祖宗以至亲戚里面有什么人会画。那时我生活在广东农村,没见过什么画册,只...  相似文献   

20.
2000年国庆节以后,我就被抽到高等学校搞“三讲”教育巡视工作。那天,巡视组一位同志告诉我:“听说你们报社一位老副总编去世了,姓陈。”退下来的老总只有一位姓陈,就是陈锐同志。前不久我还在院里见过他,又没听说他犯病,不可能吧 ?立即给办公室主任王继德打电话,天哪,竟然是真的 !  陈锐同志一辈子从事新闻工作,对河南日报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有威望、有影响的老报人。我和他早就认识,但是,真正相知相熟、过从密切,是我到河南日报工作以后。  1990年 9月,在住院治病期间,得到要我去河南日报工作的信息。它犹如一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