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荔枝》案例:(大屏幕出示文中母亲吃荔枝时的片段,生找出母亲吃荔枝时的动作。)师:母亲吃荔枝和我们平时吃荔枝有什么不同?生1:母亲吃荔枝时是“不停地抚摸“”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可见荔枝被母亲托在手里端详了许久,像是在端详一件珍贵的工艺品。而我每次都是把荔枝剥开后,根本不去看,一口就吞了下去,像个馋猫。生2:我每次吃荔枝总是不经意地把皮撕破,而母亲是“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那样轻柔,好像怕把它弄疼了似的。看来,荔枝在母亲眼里显然是成了有生命的东西。生3:我吃荔枝时是剥开皮捏起来就吃了,而母亲…  相似文献   

2.
《荔枝》这篇课文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四件事 :一是“我”在母亲快70岁的时候 ,第一次给母亲买回了她从未尝过的荔枝 ,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二是母亲让客人吃荔枝 ,为“我”解围 ;三是母亲虽然喜欢吃荔枝 ,但是总把大个的留给“我”吃 ;四是母亲去世前把“我”给她买的新鲜上好的荔枝全让给她心爱的孙子吃了。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抓住重点来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母亲对儿女的爱 ;然后再读课文 ,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阅读反思 ,巧妙补白等来感受家庭亲情 ,唤起学生对自己父母的关心的人文精神。一、细读…  相似文献   

3.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荔枝》是一篇散文,课文的情节很简单,讲述了“我”在母亲快70岁的时候,第一次给母亲买回了她从未尝过的荔枝,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母亲喜欢吃荔枝,但她总是把大个的给“我”吃。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分析《荔枝》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的一篇新课文,作者肖复兴。乍看题目,文章似要介绍荔枝,细读会发现作者是通过对第一次买荔枝、与母亲吃荔枝以及为母亲临终前买荔枝等几个细节的回忆,反映了母亲与儿孙之间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在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之后,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达到:(一)理清文章线索,引导学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荔枝》是一篇真挚动人的美文。作者肖复兴以细腻朴实的语言叙述了“我”和母亲之间围绕荔枝发生的几件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孙厚重的爱,也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文章结尾写道“: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简洁而情意绵绵,可谓是文虽尽而意无穷的妙  相似文献   

6.
《荔枝》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的一篇新课文,作者肖复兴。乍看题目,文章似要介绍荔枝,细读会发现作者是通过对第一次买荔枝、与母亲吃荔枝以及为母亲临终前买荔枝等几个细节的回忆,反映了母亲与儿孙之间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在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之后,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达到:  相似文献   

7.
《荔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文章围绕“荔枝”写了“我”与母亲之间的几件小事,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文章语言优美,字里行间流淌着一股浓浓的母子之情。如何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达到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以理解这超乎寻常而又非常质朴的亲情呢?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8.
【重点点击】这篇课文以荔枝为题,是否主要是在写荔枝,如果不是,那它主要写什么?【解决方案】乍看题目,文章似要介绍荔枝,但细读过后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思人,托物寄情。通过第一次买荔枝、与母亲吃荔枝以及在母亲临终前为母亲买荔枝等几个细节的回忆,表达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难点提示】你能说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的话外之音吗?【解决方案】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而我那慈爱的母亲却再也看不见、尝不到她最喜欢吃的荔枝了。我多么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也有如此鲜灵的荔枝,能让母亲好好地享受一番啊!【素养提升】1.北大荒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9.
我读过肖复兴的一篇文章《荔枝》,是作者抒发对母亲那绵绵不 尽的思念和深情的。 文章中有许多令我感动的句子,使我感触最深的是这句:“母亲 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  相似文献   

10.
《荔枝》是一篇托物言情的散文,课文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几件小事,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浸润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教学时,应引领学生把心放进文章描述的情境之中,通过咀嚼那些看似浅易实则意丰的语句,去体悟母子间至真至纯的亲情,享受一次心灵的洗礼。一、初读课文,初步感受母子亲情课始,可以播放《妈妈的吻》或《常回家看看》等歌曲引领学生进入体味母子亲情的心境之中。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几件小事,通过这些小事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能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我”对母亲的孝心、思念,母亲对“我”…  相似文献   

11.
[案例]学习《荔枝》一文,教学临近尾声,学生还沉浸在母子浓浓的情意中。突然,一位学生举手道“:老师,我觉得‘荔枝依旧年年红’这个句子后面的句号用得不合适,用省略号好。”话音刚落,同学们议论纷纷,并迅速形成两派——“句号”派和“省略号”派。到底是句号好,还是省略号好?如何利用这一质疑点、争论点让对话触及心灵,引向文本更深处呢?[课堂回放]师(:赞赏地)说说你们的想法?(“问省略号”派)生1:我觉得用省略号显得意味深长,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有千言万语想对母亲倾诉。生2:荔枝依旧年年红,年年看见荔枝就想起母亲,思念永远不会停止。生3…  相似文献   

12.
《 荔枝》 一课教学片断 师:“而今,荔枝依旧年年 红。”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用心 去体会,你们能从这句话中感受 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 生小声地自由读课文 # 师:谁愿意谈谈自己的感受, 并与大家分享!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 作者对自己母亲的怀念。 师: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生:我是从“依旧”这个词语 中感受到的。每年荔枝成熟上市 时,看到荔枝,作者就会想起母 亲,这是一种怀念的情感。 师:抓住重点词来体会文章 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3.
《新作文》2007,(4)
已经教了六年小学毕业班了,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文,我几乎篇篇熟记于心,但每次读《荔枝》一文,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依旧每次都被感动得流下眼泪。《荔枝》一文的作者是肖复兴。在这篇文章里,他以荔枝为线索,用朴实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母爱!"母亲很喜欢吃荔枝,但她舍不得吃,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后来有了小孙子,"母亲便把原来给  相似文献   

14.
荔枝     
<正>我第一次吃荔枝,是28岁的时候。那是十几年前,北京很少见到这种南国水果,时令一过,不消几日,再想买就买不到了。想想活到28岁,居然没有尝过荔枝的滋味,再想想母亲快70岁的人了,也从来没有吃过荔枝呢!虽然一斤要好几元,挺贵的,咬咬牙,还是掏钱买了一斤。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回到家,还没容我从包里掏出荔枝,母亲先端出一盘沙果。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一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每个沙果都沾着晶  相似文献   

15.
王秀玲 《山东教育》2005,(34):34-34
《荔枝》一文里淳朴的母爱是逢学必悟的热点。我在教学时锁定对母爱的顿悟这一层面,以典型事例为深化点,引导学生披文入境,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我”,用“我”的身份接触眼前发生的事情,用“我”的目光审视母亲的举止言行,用“我”——一个儿子的心感悟母爱的熠熠光彩。  相似文献   

16.
水果奇缘     
荔枝被农夫从果园带到了市场,安排在水果摊上,骄傲自大的火龙果瞟了他一眼:“喂,丑八怪,你是谁?从哪里来的?”“我叫荔枝,是从果园来的,农夫将要把我推入市场!”“是吗?还推入市场呢,我看你呀,个头儿小,面容又丑,还那么粗糙!”说着火龙果摸了荔枝一下,“我劝你还是不要丢人现眼啦,回去吧。你再看看我,泛红的面色,表面又那么平滑,身材又好,市价比你贵,质量是一定比你好的。唉,世上怎么会有像你那么丑的东西?”荔枝无语。“老板,给我来一斤荔枝和一斤火龙果!”荔枝抬起头,一位漂亮年轻的妇女正在挑水果。就这样,荔枝和火龙果被装进了口袋,带进…  相似文献   

17.
荔枝红了     
炎热的夏天,是我最喜欢的季节。因为这时,我最爱吃的荔枝闪亮“登场”了。小夕也爱夏季,因为同样的理由,我们俩不愧为一对“狼狈为奸”的好搭档。星期天,我带了一大袋荔枝回到宿舍。小夕的狗鼻子一耸,扑将上来,抢走我的袋子:“真够朋友,带了这么多荔枝!还是妃子笑呢,是我最爱。”尝了一颗之后,小夕咂咂嘴,又从她的桶里拎出一袋子荔枝,神秘地笑着递给我。一看,真是好朋友,袋里全是糯米糍,我最喜欢的品种。我高兴地捶了她一拳:“好样的!真是有默契!”大家陆陆续续都到了,不约而同地,都带了一大袋荔枝,真是个知己知彼呀…  相似文献   

18.
劳动的滋味     
我的家乡在岭南,那里四季瓜果飘香,特别是岭南佳果,果中之王———荔枝更是人吃人赞,家乡家家户户都承包山头种上荔枝,当然我家也不例外。去年暑假,我回到了家乡,刚好赶上采摘荔枝的时候。我认为摘荔枝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那天,我和表哥一伙人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果园,表哥们提着篮子像孙悟空似的一下子就蹿到了树上,不一会儿就摘满了一篮子,串串都是又红又大。我也不甘落后笨手笨脚爬上树,东一个西一个地乱摘了起来。“不对!不对!你这样摘不对!”大表哥喊道:“不就是摘吗?怎么会不对呢?”我嘟囔着说。二表哥摆出“行家”的样子对我说:“摘荔枝…  相似文献   

19.
(一) 离上课还有五六分钟。 “咱们进行背古诗比赛吧。”我提议。 一听有比赛,孩子们一下子振奋了,精神了。 “怎么个比法呢?咱们分成两大组,来个古诗对抗赛。” 对抗赛把气氛弄得红红火火的。我说:“听你们背古诗,老师也痒痒的,让我也来露一手如何?” “行!” “《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抑扬顿挫的诵读,使得孩子们的掌声不断。 我投影出古诗,请孩子们朗读后猜猜这首诗中的“一绝”是哪样可吃的东西。聪明的孩子们一下就说:“荔枝,荔枝!” 我趁机板书了“荔枝”…  相似文献   

20.
蛐蛐趣事录     
四岁的女儿蛐蛐是个“早熟品种”,常常出语惊人。上个月我生病了,特别想吃荔枝,自己又不想下楼,老公就带着蛐蛐去买荔枝,回来的时候我看着荔枝就笑了,老公挺高兴的,谁知道女儿冷不丁冒出一句:“爸爸回来妈妈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嘿,这小家伙,才学了几首诗,就会掉书袋了!“谁教你改的?”爸爸问她,谁知她随口就说:“孺子可教也”,逗得我们笑出了眼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