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先秦道家老庄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道家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庄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道家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复归于补”的自然人性境界和谐之关、“万物齐一”的平等共生和谐之美。和谐是道家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李贽虽非道家人士,却深受道家思想影响。李贽思想的道家内藏主要见于:李贽“童心说”内藏道家蕴涵,“童心说”直接受到老庄思想影响;李贽行为任性自然,传承于老庄悠然率性之本色,有道家风格;李贽思想的平等观,与道家学说如出一辙;李贽对传统封建统治思想的强烈批判,直接发扬了老庄的批判之风,他是道家批判精神的实际践履者;李贽大无畏的生死观不仅受到佛禅思想的影响,也受到过庄子“过隙人生”、“悬解”等理论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陈白沙与陶渊明以及道家思想的联系,体现于安贫乐道的节操与“自然”之旨的追求。白沙在坚守安贫乐道儒家传统的同时,表现出个性、超脱的姿态,体现了道家影响;白沙追求“自然”之旨的精神与道家的联系显而易见,但他又以“自得’’为“自然”的思想核心,并以实现圣贤境界、追求仁政为目的。  相似文献   

4.
“自然”之道和虚静观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重要文艺观点,将它们与老庄的道家“自然无为”思想和虚静观相比对探究,可以看出道家对刘勰创作《文心雕龙》的影响十分巨大,可以鲜明的感受到其中的道家存在。  相似文献   

5.
中国面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过我国古代各种思想化的影响,尤其是道家朴素自然等思想对其影响深远。本主要从作画贵在“图真”,运色力主“玄化”,创作重拟“虚静”,品画崇尚“自然”这四个方面阐述了道家朴素、自然这一思想主张对中国画的审美追求与价值取向的影响,旨在说明道家朴素、自然思想观与国画审美之“亲情”关系。  相似文献   

6.
“无为”是道家的基本观念。在道家思想体系中,“无为”是与“道”以及“自然”紧密联系的。“道”是道家思想的基础和核心。道是万物之本原(道原),是先天地而在的存在,也是事物之本体(道体),是某一物之所以成为某一物的根据。而“道”化生万物、成就万物,并非为了什么目的,完全是自然而然的,道之本性即是“自然”。“自然”的本义是“自其然而然而不强迫”。就自其然而不强迫而言,“自然”也就是“无为”。自然无为既可以合而言之,亦可以分而言之。合而言之:自然即无为,无为即自然,故日自然无为。分而言之:自然是道之本性,亦可称为道体;无为是道之运作,是人所应效法者,亦可称为道用。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道教领袖兼文艺理论家、美学家,葛洪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富有意义的文艺美学观点。主要体现在:针对儒家“德本文末”的传统文艺观提出了“文非余事”的尚“文”美学观;在尊崇道家所追求的自然美之基础上,针对道家只重自然反对雕饰的美学思想提出了“匪染弗丽,匪和弗美”的美学观;在探讨艺术的鉴赏时,提出审美鉴赏具有差异性以及艺术的多样性等观点;同时还针对儒家的“崇古”思想提出了文章“今必胜古”的文艺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钟璞  刘美生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6):35-37,50
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是在“道法自然”的“无为”哲学中追求自由的,是一种非理性的无欲之精神自由;而西方自由主义是在与其生产关系适应过程中追求自由的,是一种理性的占有之物质(包括制度)自由。对道家文化之自由与西方自由主义之自由作一比较研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西文化差异,也可以更全面地批判和借鉴西方自由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9.
先秦道家提出的“道法自然”得到后世道教的继承和发挥。重要的是,“道法自然”所倡导的“自然无为”在运用于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自然原则、保护原则与和谐原则,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可以成为今天保护自然环境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0.
《刻意》对庄子的思想进行了别具一格的概括,比较集中地阐发了道家的“无”和“朴”的思想,并把它上升到道之本,人之本的地位,强调遵循自然之道,表现了庄子思想的根本追求,体现了道家独特而深刻的思想文化价值。文章提出的道家至德、至道、至治、至养、至美之理想境界,对提升当代人的人生境界有着深刻的思想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极为丰富.概括起来包括三大基本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学习探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克服当前“应试教育”弊端,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理论影响。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极其丰富。该文从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层面,谈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深刻涵义以及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形成深受王阳明、杜威思想的影响,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方面内容.生活教育理论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对于当代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入手,进一步挖掘其教育理论的现代价值,以期指导现实教育改革工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道德经》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提出了时代之问和终极追问两大问题,分析了道与德的关系,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内在逻辑。在"终极之问下的天之道"中,指出"有""无"的对立统一是天道生发的根源,是推动天道演变的动力和规律。在"终极之问下的天之道"中,指出人之道应合于天之道,抨击了种种违逆天之道的人世现实之道。最后指出《道德经》是一个博大精深、逻辑严密、唯物辩证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5.
论老子道本体论的实质和理论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作为世界的本原,它是客观世界的最普遍规律和最深刻本质的统一体。老子的道作为物质性的世界规律和本质的统一体,其基本性质是唯物主义的,但也包含着某些唯心主义的因素。老子的道的本体论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理论思维水平的最高境界,而且对当代人类认识宇宙的本质和规律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夏雯 《成才之路》2021,(13):98-99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现代幼儿教育要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融入其中,真正做到“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文章从幼儿日常教学入手,从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手段生活化、教学活动生活化等方面探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老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深刻而丰富,被视为道家经典的旷世巨作《道德经》,充分彰显了"道"的多元内涵;文中涉及到老子对德善思想、生态智慧、崇尚女性、人文理想等方面的思考,可谓与后现代主义思想殊途同归,二者共同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精神。  相似文献   

18.
“开民智”、“作新民”是我国近代发展社会教育的主题。自民国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以来,社会教育的理论与事业就受到教育家群体的关注,陶行知、俞庆棠、傅葆琛、雷沛鸿、陈礼江等对社会教育都有过深刻的论述,形成了创造的社会教育、扩大的社会教育、丰富的社会教育、制度化的社会教育、消极与积极的社会教育等各具特色的社会教育理论。这些社会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具有强烈的社会对策性和教育对策性,总结他们的社会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民智”的开启、“新民”的养成以及建设学习型社会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生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其教育思想价值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中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陶行知的考试观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痛斥舞弊的考试,反对杀人的会考,同时提倡创造的考成。研究其考试观,对于我们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鼻祖,杜威课程观本质上反映了实用主义思想。陶行知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这是中国教育家学者将外国教育理论进行创新研究和本土适应性改造的典范。陶行知课程观,根植于"生活教育"理论,又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陶行知课程观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观、课程内容观、课程实施观三个方面的内容。深入分析这些内容,对我国当今课改不乏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