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声乐艺术中,对歌唱语言高度艺术化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歌唱语言的完美表现上.我国现代声乐艺术在继承传统民族声乐中对吐字行腔要求的基础上,汲取美声唱法科学的发声训练方法而形成的具有中国鲜明特点、民族特色的歌唱语言的完美表现形式和歌唱技巧,正是对这一要求的实现. 而"以字行腔、字正腔圆"就是这一要求的核心,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特点和艺术观念,具有丰厚的内涵,在声乐技能训练中,也早已成为我国声乐艺术的重要审美指导原则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郭蓓 《华章》2010,(25)
中国民族声乐是以中国各民族文化为背景,以中国汉语以及各民族语言为基础,以行腔韵味为特点,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为准则的声、情、字、表、形相映生辉的歌唱艺术.因此学习和演唱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不但要有一个科学的发声方法和一个好的声音,更重要的是熟知和掌握中国语言文化.语言艺术在歌唱中十分重要.日常语言表达与歌唱有着密切联系,本文从语言表达如何对歌唱技巧的提高,如何对歌唱表现力的提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民族声乐作品,梳理传统戏曲演唱方法,总结演唱新方法咬字行腔规律、风格韵味和民族特点,力图探索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演唱方法及艺术表现,旨在对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声乐艺术通过旋律和语言来表达歌曲的内涵,民族声乐演唱讲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本文分析和了解了歌唱中咬字、吐字的重要性,阐述了如何做到字正,和咬字吐字不清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字"与"声"的关系问题是声乐歌唱中的一对矛盾,也是声乐教学与演唱中所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对于这矛盾的解决,西方美声学派与中国传统歌唱理念不同,解决的方法各异。民族声乐是中西声乐艺术结合的产物。在与外来文化融合的过程中立足于本土。民族声乐教学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民族声乐人才之双重责任,故在教学中更应体现出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6.
"以字带声"和"以字行腔"都是中国传统声乐美学中关于字正腔圆的技法要求,同时,现代声乐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炼出了更多关于演唱字腔关系的全新的激发,并且,在现代实践中探究"以字带声"对增强声乐训练效果和演唱能力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以字带声、以字行腔的角度出发,探究其对于声乐训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集宁师专学报》2017,(2):30-33
在民族声乐作品的具体演唱当中,无论是"依字行腔"还是"以腔行字",都是基于实践基础之上的。笔者将以两首蒙古族声乐作品为例,基于作品语言、风格与韵味,在腔与词的互动中,剖析演唱者对于具体作品应如何能动地把握旋律与唱腔,彰显技术张力,最终为察哈尔民族音乐的唱法融入新的唱腔元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对象为民族语言对声乐歌唱的作用,通过对民族语言在创作美化、情感表达、唱腔修复三方面作用的阐述,论述了其在塑造艺术影象方面的重要作用。 语言是声乐歌唱的灵魂,我国民旅声乐具有“重字”的传统。本文通过指明语言的语音语调是音乐音调创作的基础,概括方言唱词叠加的方法,强调演唱者通过对语言词义的挖掘,对音乐进行的二度创作,从而加深准确感知和把握作品的情感、意境,使唱腔更为生动。打动听众心扉,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对于学生而言,"读"和"唱"似乎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但是在歌唱教学中,"读"和"唱"是形影不离的,歌曲中有语言,语言离不开"读",只有先"读"好了才能"唱"好,因此在歌唱教学中一般都贯穿着朗诵教学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历来十分强调语言的清晰动听,讲究"字正腔圆"、"以字行腔"。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借鉴一些朗诵的训练方法,可以增加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声乐表演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润腔"是民族声乐演唱的独特手法,在营造音乐表情、传达人物情感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润腔"背后所蕴含的学理则较少被研究者提及。故而本文将借鉴沈洽先生的《音腔论》的观点,在阐明"腔"、"音腔"、"字腔"等概念,解析汉语演唱"依字行腔"规律的基础上,来具体分析民族声乐的"润腔"手法及其表情效果。  相似文献   

11.
《音腔论》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及其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从《音腔论》的解读入手,依托"对比统一"的规律来探析民族声乐表演学科理论,从理论层面解释了汉语声乐演唱过程中"依字行腔"的原理,将"依字行腔"、"声情并茂"、"乐感"、"音乐修养"等因素有机融合,同时指出根本性的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2.
原生态声乐作品是产生和流传于一定地域内的民间音乐形式,具有音乐元素的独特性、歌唱语言的唯一性、演唱方法的多样性等基本特征,表现出了极强的地域性风格特色。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原生态声乐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民族声乐艺术资源,造就了各地区、各民族优秀的民间声乐艺术人才,为地域性音乐文化研究、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推广,繁荣民族声乐艺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学习民族声乐演唱艺术要以中国传统民歌为基础,即在语言上要达到"字正腔圆"符合人民大众的听觉和审美习惯,又要在演唱时融汇中西的科学发声方法美化音色同时在作品风格上要体现演唱个性的多样化。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各种形式的民间音乐中吸取养分和精华,对各民族各类型类民间音乐的表演进行研究,将其表演艺术和歌唱方法上升为理论并应用于民族声乐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传统戏曲作品中,表演者十分重视每一次的咬字和吐字,是否能通过表演清楚地演唱出每一个字音对演员来说非常重要,这在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理论当中也有着明确要求。翻阅古典声乐典籍可以发现,只要是关于歌唱技艺的内容,都会着重突出"字"的重要意义。唱腔特色表现的是通过"字正腔圆"的唱法展现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思想特质。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歌唱的基础,语言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有着非常重要地位和表现作用。我国当代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对地方民歌声乐作品坚持方言演唱,方言土语在民族声乐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这样既能保持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民族性与地方色彩,也有利于我国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更使得地方方言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在高校声乐教学工作中,我们应充分认识"方言"在声乐中的地位,正确了解方言对民歌色彩的影响和作用,并把其纳入民族声乐教学与训练中,以使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声乐文化得以传承,并向多样化的艺术道路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豫剧以唱功见长,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深受广大观众欢迎。民族声乐对其板式、行腔、创作等方面有很多的借鉴与融合,因此有些民族声乐作品带有浓郁的"河南味儿"。本文着重于表述豫剧和民族声乐之间的关系,民族声乐对豫剧的咬字吐字艺术、演唱方法以及作品创作方面的借鉴和运用。  相似文献   

17.
文琪 《今日教育》2004,(7):58-59
从歌唱的角度看,语言是声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造艺术形象的核心。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历来十分强调语言的清晰动听,讲究“字正腔圆”、“以字行腔”。从唐代律诗的吟唱开始,朗诵就赋予了一定的音乐性。因此,在声乐训练中借鉴朗诵的一些训练方法,可以增加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声乐表演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声乐艺术是具有强烈音乐性的歌唱艺术,又是具有时间性的听觉艺术。这是因为声乐只能在时间中显现、展示、发展和完成它的形象塑造,通过冼炼的语言,动听的歌喉以及优美起伏的旋律音调,直接抒发曲中特定的情感。为此,“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就成了传统声乐艺术的重要创造原则。本文拟从歌唱的表情,歌唱的技巧、手法,语言的抑扬顿挫的合理运用来分别阐述。歌唱者以无声的书面声乐作品作为创造依据,把它变成有声的语言与音乐结合的美妙动人的歌声,要求演唱者须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丰富的想象力,了解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分析词曲作…  相似文献   

19.
语言在声乐演唱中具有着重大意义,它是构成声乐艺术的一大基础.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了语言,歌唱也就失去了灵魂,所以语言既是声乐作品创作的基础,也是声乐演唱的基础.歌唱艺术最大的特点是语言与音乐高度结合,歌唱只有通过纯正的咬宇与发音,才能创造出内容深刻、丰富而又动人的音乐形象,从而在歌曲的思想内容、音乐主体的理解与表现上体现出了鲜明的艺术性,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任何一个有成就的歌唱家,要想发挥本民族的声乐艺术,无不对自己本民族的语言进行认真的研究.本文着重探讨我国的语言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依字行腔"是我国传统声乐的重要创腔原则,意指声乐旋律的创作需注重与唱词字调的吻合,以便使听众听懂词义。迄今学界仅认为此创腔方式影响了旋律的流畅性,而并未注意到,"依字行腔"对词义的表现功能不仅十分微弱,且难免有扭曲词义的弊病;而唱词声韵的特征才是词义表现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