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写一处秋景"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4的作文练习.我在一所村小听了一节习作指导课,产生了深切的体会:我们不要只盯着少数名家课、精品课陶醉其中,而要向下看,看普通人的课,看农村教师的课,看随堂课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是课中的片断和听课随想,叙述在此,以期引起大家的注意,思考疗救的办法,促进农村习作教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导入:厘清“课余生活”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相似文献   

3.
一、读懂要求,明确“写什么” 师:同学们,学完第一组描写自然景观的四篇文章,相信那一幅幅奇特的画面依然浮现在大家的脑海里。今天.我们也来选择一处自然景观写一写。请看习作要求:  相似文献   

4.
由于特殊原因,笔者上个学年教三年级两个班的语文课。备课是一样的,但是真正上起来还是有所差别的。而在比较中,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和收获。下面就两节情境教学法习作指导课谈谈感想。  相似文献   

5.
一创设情境,激发"需要"师:同学们,今天一踏进渔沟镇,我的眼睛就应接不暇,我的心陶醉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生:您是为我们渔沟大大小小、姿态各异的奇石陶醉了。  相似文献   

6.
趣说游戏,明确规则(欣赏齐白石的画作导入)师:你们喜欢画画吗?生:喜欢。(少数学生回答“不喜欢”)师:不管喜不喜欢,上完今天的课.相信你对画画会有一种全新的体验。现在,如果请你画一幅画,你最想画什么呢?生:我最想画猪八戒。生:我最想画竹子。  相似文献   

7.
学习目标1.仔细观察一处秋天的景物,抓住特点写下来。2.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景物特点写得生动、形象。3.激发学生关注周围景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课前准备1.学生:有意识地到野外走走,看看,听听,闻闻,观察有特点的秋景,感受秋天的气息,或者回忆秋游活动中感受到的秋天景象。2.教师:有关秋天景色的电脑课件。  相似文献   

8.
马莉 《教育文汇》2010,(9):33-33
这几年,我听了不少好课,其中对县青年骨干教师张素芹老师执教的一节习作课《爱的故事》印象特深。  相似文献   

9.
学习目标 1.仔细观察一处秋天的景物,抓住特点写下来。 2.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景物特点写得生动、形象。 3.激发学生关注周围景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吴友智 《教书育人》2000,(15):47-47
双休日在家读书看报,邻居5岁的圆圆和3岁的晶晶在门前玩。两个小朋友玩了一阵以后,开始玩上课的游戏。圆圆在黑板(墙壁)上写了一些东西后,就拿起一根小木尺,对着黑板指指点点,口里叽叽喳喳,不停地对晶晶说着。晶晶由于不能理解,没有作出什么反应,也不能回答圆圆提出的问题。圆圆便有一点火了。问话的声音就大了些,木尺也比原来敲得响多了。晶晶呢?像是做错了什么事一样,脸上早已收敛起了那可爱的笑颜。也许是害怕圆圆打吧,晶晶吓得气都不敢大声地出,刚才还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突然间变得有点傻里傻气了。 我看着她们这…  相似文献   

14.
把习作教学狭隘地理解为教孩子如何写有成人规格的作文.是无趣和无意义的。习作更重要的是让儿童从小就能关注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思想、情感、内心需求和公开表白。这关乎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的养成,是儿童成长、  相似文献   

15.
一、启动(上课铃响,师生问好后,教师没有开始讲课,却在讲桌前寻找什么。又问学生:你们看到老师的笔了吗?)师:谁注意到刚才老师怎么了?生:你是在找笔。师:你怎么知道的?生:你问我们了。生:你还在讲桌上找来找去的。(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的笔借给老师。)师:注意到老师怎么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学生习作要真实。但综观小学生的习作,“作”味还是太浓.多是牵强附会、言不由衷的语言堆积.少有鲜活生动的真情表达、独到深刻的个性展示。面对学生的“造作”,我们该如何反思,怎样引导?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习作指导课——《考试》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我们都爱自己的校园:它也许像一座美丽的花园,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它也许仅有几座平房,几颗老树,一个小操场。不管怎样,在可爱的校园里,我们都度过了许许多多欢乐的日子。让我们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选一处景物,仔细观察一下,再把观察到的按一定顺序写下来。注意把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  相似文献   

18.
日前,拜读了于永正老师撰写的《语文老师要有素材意识》一文(《小学教学》2008年第1期),我受益颇丰。“我从未感到作文无事可记,无人可写。原因简单得很,就是因为我有素材意识。我留心周围的一切,能随时随地为自己、为学生捕捉到可写的东西。”“素材意识来自责任感”,“来自对生活的热爱”,“来自学习”,“来自我的动笔习惯”。这些观点的陈述看似浅易,却给了从事语文教学的我太多触动。  相似文献   

19.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就叫“比比谁的眼力好”。现在,老师请一名同学到前边来,请同学们睁大眼睛仔细看一看,看好了吗?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我应邀为一场作文教学研讨会担任互动评课嘉宾,现场采集到一些听课教师发给组织者的手机短信,撷取几条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