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一课文《老哥哥》是一篇佳作。文章通过对老哥哥深情的回忆,融入同情、怀念的思想感情,对旧中国地主阶级无情盘剥雇工进行了有力控诉。老哥哥在地主家里做了五十几年活,到七十多岁“没用了”,“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一步一步地、艰难地移动着老迈的双腿,走上往焦家庄子去的小土径……”读到这里,不禁使我潸然泪下。遗憾的是,当我读到“从来没听说老哥哥有家”一句  相似文献   

2.
时下,一些文章作者爱用“不忍卒读”,然而又大都用得不够贴切。笔者手头不乏其例,为避繁冗,仅从较近的高品位的《新华文摘》上摘取两例(着重号为笔者所加):①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斯坦贝克,写出来的作品,竟到了不忍卒读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贵刊今年第一期发表的《从山西洪洞明应王殿壁画浅析元杂剧的演出形式》一文(作者李歆),在谈到著名的明应王殿壁画时说:“画的上方横额书有‘尧都见爱’,太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文中着重号为笔者所加)按:太行散乐,误。作者引文转引自《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主编),查此书插图说明作“大行散乐”。笔者始以为这是作者一时笔误或排印之误,后阅全文,复知文中另三处均作“太行散乐”。  相似文献   

4.
以写“家”的意向为特色的巴金老先生,在其作品中呈现了如《红楼梦》般的家庭意向,他的家庭小说与《红楼梦》有着明显的文化传承关系。无论是《激流三部曲》中的高公馆,还是《憩园》中的杨公馆,抑或是《寒夜》中的汪文宣的寒舍,都与贾府一样超越了自身的具体规定性,而演变为封建文化衰落的象征,一种没落的社会存在的象征。或曾经显赫,由于父辈的沉沦腐败,子辈的压抑反抗而走向衰败和崩溃;或风雨飘摇,爱的根基已腐朽而各自天涯。作者还以巨大的热情关注“家”中女性的生活和命运,透视女性的生存价值和心态,他用“家”来象征囚禁女性的金丝笼,消蚀了女性在天空中飞翔的能力。但随着作者思想的成熟和创作风格的变化,“家”在作者笔下已改变了它原有的意向。  相似文献   

5.
高五册(必修)《促织》中“掩口胡卢而笑”一句,课文对“胡卢”一词的注释是“笑的样子”(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笔者认为这一解释是不正确的,正确的解释应是拟声词,“笑的声音”。《辞海》  相似文献   

6.
《核舟记》中有“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着重号系笔者所加。)课本对“有奇”二字的解释是:“还有零”。笔者认为欠妥。在这里,“奇”乃“奇零”、“零数”之意,即是“不成整数的数”或“除整数以外的尾数”,而不是整数“零”。如果把“奇”解释为“零”,则容易产生歧义,不知是表示整数“零”还是整数以外的“零数”。如是后者,则显见其解释得不完整;如是前者,则属画蛇添足了。古汉语中常有“二十有  相似文献   

7.
《小读者》2010,(2):4-4
听说过“两点一线”(常指学生们奔波于学校和家两个地方之间)的生活,怎么又冒出个“三点一线”?不要急,请听老编慢慢道来。话还得从《小读者》的“爱心善心手拉手”活动说起——  相似文献   

8.
历代的李白研究者都十分相信李白开元年间寓家东鲁的说法。王琦《李白年谱》开元二十三年条下云:“已而去之齐鲁,寓家任城”。詹锳先生《李白诗文系年》云:开元二十四年,夏,“白遂去之东鲁,寓家任城。”郭沫若《李白杜甫年表》:“开元二十四年,移家东鲁,寓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会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对此,笔者窃有所疑。  相似文献   

9.
释“家”     
一、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汉字“家”的形义来源,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说文解字·宀部》:“居也。从宀,豭省声。”《说文》“省声”之字,多可疑音,故对许慎此条说解,元代周伯琦在《六书正讹》中早就表示了异议:“家与牢同意。豕居,故从宀豕,后人借用为室家之家。”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踵其志并张大其说:“此字为一大疑案。豭省声读家,学者但见从豕而已;从豕之字多矣,安见其为豭省耶?何以不云叚声而纡回至此耶?”(《段注》七篇下)段氏并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窃谓此篆本义乃豕之居也,引申假  相似文献   

10.
<正> 我国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中明确指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指导。”(“·”号为作者所加)语文课外活动,包括课外阅读、课外写作、课外听说  相似文献   

11.
《楚辞·九歌·国殇》“凌余阵兮躐余行,主骖殪兮右刃伤”二句,今《楚辞章句》、《楚辞补注》各本王逸注云:“言敌家来,侵凌我屯阵,践躐我行伍也。”此注“敌家”一词,钱钟书先生《管锥编》第2册谓乃汉、唐古语,今语则分言“敌方”、“冤家”,并引《三国志·蜀书·法正传》“敌家则数道并进”(‘则’字各本无,钱先生误衍)一语为证。今案:《楚辞》王注“敌家”本作“敌众”。《国殇》前云  相似文献   

12.
贵刊2006年第1期刊登了刘孟斌老师的《“少一人”少的是谁》一文,文中认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最后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中“少一人”少的是“山东兄弟”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少一人”少的是“作者自己”首先,“兄弟”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哥哥和弟弟”别无他义。这与现代汉语中的“兄弟”的意思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现代汉语词典》对“兄弟”的解释是:①弟弟。②称呼年纪比自己小的男子(亲切口气)。③男子跟辈分相同的人或对众人说话时的谦称。而刘老师把古诗中的“兄弟”与现代汉语中的“兄弟”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13.
历代文论家对“文”“论”做了论述。孟子“养气说”的“浩然之气”是从伦理、道德等精神方面而言的。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是把“气”区分为“清”“浊”二体。刘勰从他的《文心雕龙》中的《养气》、《风骨》、《神思》、《体性》、《明诗》、《隐秀》等篇里“气”的基本含义中,引伸出“养气”、“志气”、“齐气”、“逸气”、“异气”、“清气”、“秀气”等词义。苏辙认为文章的气势在于作者后天的修养等等。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有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文章第一部分有“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着重号系笔者所加,下同)一语。对加着重号部分的理解,目前我见到的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人教社《教学参考书》上的观点,上面说“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订了《莽原》全年”,言下之意,这“生活艰难”指的是刘和珍的经济生活困难。第二种说法是北京市立新学校特级教师连树声的观点,他认为,“生活”,指当时的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毅然”,突出了刘和珍追求真理的坚强意志。(见吉林人民出版社《全国中学特级教师语文教案选》)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一册课本有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文章第一部分有“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着重号系笔者所加)一语。对加着重号部分的理解,目前我见到的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人教社《教学参考书》上的观点,上面说“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订了《莽原》全年”,言下之意,这“生活艰难”指的是刘和珍的经济生活困难。第二种说法是北京市立新学校特级教师连树声的观点。他认为,“生  相似文献   

16.
唐代传奇小说《东城老父传》的作者向有陈鸿和陈鸿祖二说。究系何人所著,笔者不敢枉断,这需要考据家们作进一步的历史钩沉。好在评估一篇作品的思想价值,应以作品本身为依据。一贾昌是一位已98岁高龄的老人,因他居于“长安东门外镇国寺东偏”,故作者称之为“东城老父”。老父者,老年男子也。《东城老父传》就是以这位老人传奇式的人生  相似文献   

17.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最后一段,为了补说“逸事”的由来,以明其确凿可信时说:“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这段话可译为:我的同族老长辈号涂山的,是左公的女婿,与我去世的父亲友好,他说监狱中的话是亲自听史可法说的。应当看到,许多注本将“甥”释为“外甥”,显然是不对的;而旧版的人教版课本,则没有作注,也易于让人  相似文献   

18.
我的哥哥叫王辰飞。星期六,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东兴买衣服,买了一件哥哥穿的衣服回到了家。回到家,妈妈问哥哥:“你觉得衣服好看吗?”哥哥说:“还好。”星期天晚上,我们在吃饭,爸爸问他:“菜好吃吗?”他说:“还好。”忽然,哥哥说,“对  相似文献   

19.
回“家”     
大自然中生活着许多快乐的小动物。它们有的在陆地上,有的在水里,还有的在天空翱翔……本期《启蒙》杂志赠送的小粘贴上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现在它们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请你帮助它们回到“家”里吧。贴心提示:请家长根据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引导宝宝把它们贴到各自的“家”中。回“家”@周庆玲 @张蕾  相似文献   

20.
张抗抗的散文《有家真好》,不但结构美、语言美,更具有哲理美,读后令人深思,发人深省。一、段落匀称结构美本文共四段,可以大致看作四个排比段,每段开头都用“家,是……”的格式,把“家”说成是“房子”、“汽车”、“大树”、“音乐”,赋予“家”以特定的含义,然后再作形象的阐释。这些优美的语句,就是“家”中四个亮丽的“房间”,让人进入每个“房间”都有明亮舒坦之感。二、如话家常语言美本文从各个方面向人们阐述了人生哲理,丰富了“家”的内涵。如此深奥的道理,作者是用如话家常般的语句表达出来的。如文中用的“父母”、“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