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于国情所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我国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小康的关键,是困难所在,也是希望所在。在新世纪既定的战略目标下,一定要把农业建成名符其实的基础产业,安天下产业;把农民当作市场主体来规范和引导;把农村当作战略基地来进行建设。  相似文献   

2.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周恩来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对"三农"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他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农业问题上,周恩来坚持根据我国的实际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主张培养农业科技人才,重视科技兴农和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科技成果.在农村问题上,周恩来坚持各行各业都应该面向农村,为农业服务;统筹兼顾全国人民生活,适当安排城乡建设关系;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农村各方面的建设,实现农村全面发展.在农民问题上,周恩来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关心农民生活,心系农民困苦.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工作者亦如农民,表面是从事"耕种"和"收获"的简单作业,事实上,在"耕种"到"收获"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关注和期待生命的平和,是尊重和赏识生命的博爱.教师不管在教育的哪个岗位上,只有保持这种心态,才能够将工作当作事业来做、把学校当作家庭来建、把学生当作子女来教,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的农业思想是邓小平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的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思想.邓小平始终把“三农“问题放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加以认识,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前提,农民生活的改善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并强调发展农业必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遵循农业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体制和制度创新,才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进一步发展农业,稳定农村,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郁辉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1):129-13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历来是我们党高度重视的问题.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对"三农"问题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思想和主张,为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本文从农业的基础地位及根本出路、农村的稳定及发展和农民的积极性等三方面,探析了邓小平"三农"思想.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本文分别从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民、农村、农业三个方面问题解决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入手,进而阐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解决农民问题的实质是提高农民收入,通过发展非农产业,以减少农民数量来增加农民收入是最有效的途径.解决农业问题的实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条件.解决农村问题的实质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农村经济全面繁荣,以城带乡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现实选择.加快城镇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新思路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对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论述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毛泽东同志依据国情,实事求是地提出了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著名论断,并指出发展国民经济必须重视农业;邓小平同志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认为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还是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三农"思想;江泽民同志针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承前启后,与时俱进,提出了有关"三农"一系列思想,他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全面振兴农村经济;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这些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  相似文献   

9.
高红 《文教资料》2008,(35):68-69
陈云在长期的经济建设实践过程中非常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他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要实现辩证的统一.促进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转变,提高其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我国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江苏要实现"两个率先",难点在宿迁.宿迁是个农业大市,74.5%的人口在农村,经济欠发达,从经济指标来看,现在全市人均GDP,特别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 255元),远远低于全省"九五"末的平均水平.如果就农业搞农业,就农村发展农村,就农民致富农民,跳不出"三农"原有的圈子,农民的收入就难以提高.宿迁要全面建设小康,不拖全省的后腿,关键是把农村过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焦点是每年又有相当数量的初高中落榜生回乡,加入到富余劳动力的队伍中.2003年,我们认真贯彻省委领导关于转变教育观念,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致富服务的指示精神,按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在有关部门配合下,充分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实施"两后双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实践证明,这是培训转移农村新生劳动力,扶持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宿迁市是个农业大市,74.5%的人口在农村,经济欠发达,全市人均GDP,特别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255元)远远低于江苏全省"九五"末的平均水平.如果就农业搞农业,就农村发展农村,就农民致富农民,跳不出"三农"的圈子,农民的收入就难以提高.因此宿迁要全面建设小康,关键是把农村过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而每年相当数量的初、高中落榜生回乡,加入到富余劳动力的队伍中,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实施"两后双百"工程(对初、高中落榜生实行100%职业技术培训和适龄人员100%转移输出)是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改革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全方位为"三农"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问题。2003年1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全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年1月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再一次把全党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放在了“三农”问题上,并对促进农民增收制定了具体的政策措施。作为与农业、农村、农民联系最紧密的农村职业教育,就必须坚持全方位为“三农”服务的指导思想,站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把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幅员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在加速,农业城镇化的进程在加快,农业专业户的比重在加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加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革命与建设道路的艰辛历程中,立足中国国情,把解决农民问题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突破口;把解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在历史的曲折演进中,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产生的躁进和失误,使"三农"问题成为制约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与农村职业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广大农村全面建设小康会,关键就是要解决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问题.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在"三农"问题背景下审视自身新的内涵,从而在建设现代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及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们注意到,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组成不久,就召开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三农"问题,强调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制约农业农村发展、农民富裕的因素较多,其中科学技术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矛盾颇为突出,农业、农村、农民的科学技术化程度较低,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社会的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着力加强对"三农"科学技术进步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才能有效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实现农业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又处在一个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9.
农民的教育和农村人才的培养问题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三农"中的核心和关键问题.辽宁省、河北省保定市及山东省微山县等地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逐步解决农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科技人才的选拔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培养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像花巨资兴建高速公路那样来实施农村高等人才工程战略,这将打造农业现代化的一条"高速公路".  相似文献   

20.
加速发展农民教育,动员和吸纳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为目的的各项学习活动,是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基本途径.这就对农民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农民教育应在"学习型社会"的总体目标下,重新审视自身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学习型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用新的经济规则与教育理念来加速自身的发展,把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作为当务之急,落脚点和出发点都放在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和文化素质,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