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在他笔下,从文言小说《怀旧》到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十三篇作品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形式。作家突破了传统小说重情节、注重人物言行描写的表现方式,选取了心灵表现的新视角,对人物塑造由外宇宙向内宇宙转化,展示了人的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勾勒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各具风貌的“国民的灵魂”。同时,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创作常常是他心灵活动的直接投影,“精诚由中”,更具勾魂摄魂的艺术魅力。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为中国新文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文学形式,在新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入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作品中有“我”这个人物。小说创作是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本来是作家创作时自由选择来完成作品的一种手段。但是,有人却认定鲁迅作品中的“我”是作者的化身,或者干脆说“我”就是鲁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提出管见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进行的是一项能动自主的创造性活动。他们首先要沉浸到外在和内在世界里进行深入的探索、思考,然后把从中获取的感受、思想融入到文学形象中,用感性的形式显现社会历史的真实,传递出一代人的认识、情感和思想蜕变的历程。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黑格尔《美学》卷一)因此,作家是现实生活和作品之间的桥梁,作家的感情思想在特定的历史生活中孕育成长,又在艺术作品中得到显现。如果我们把作家当做聚焦点,对作家的精神世界做全面的考察,不仅可以达到对作家复杂的精神世界的规律性认识,还能够由此反观现实生活和艺术作品,从他们身上折射出时代的光彩,触及到作品的基本风貌和格调。  相似文献   

4.
“我”在鲁迅小说中反复出现达十一篇之多,这是作家创作时采用第一人称写法的标志。他和作家本人既有血肉联系,又有严格区别。二者不能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在中国大陆“三毛热”迅速席卷开来,笔者也被“卷”了进去。前边虽已写过《真情应在淡泊中》,对三毛及其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评介,但总感到意犹未尽,想再写点什么与广大读者共勉。著名作家郁达夫说得好:“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三毛的作品,是她自己货真价实的“白叙传”。这种“自叙传”,一方面在作品里保持住三毛的鲜明个性,另一方面是作品里所描写的内容都经过了三毛自己的内心体验,是她自己的内心里折射出来的光芒。正如美学大师黑格尔所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6.
《竹林中》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糅合了古典遗风与现代风格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这篇小说的独特叙事方式自问世以来就深受人们推崇,而它的推理小说的痕迹尤为人津津乐道。笔者从女性主义的视角介入,结合日本原初创世造人神话,分析了该篇小说在“多重叙事”写作“陷阱”中深藏的作家女性观源自传统而又趋向复杂的特殊性,使得这篇作品有了全新的解读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外文学创作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告诉我们,尽管文学艺术有侧重于再现的,也有侧重于表现的,却都应该是主观和客观、表现和再现、情感和理智的矛盾统一。文学艺术贵在独创,贵在反映作家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认识,贵在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形象或意境,所以在表现和再现这对矛盾中,表现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正如老黑格尔所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因此,只有通过心灵而且由心灵的创造活动产生出来,艺术作品才成其为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8.
一鲁迅的不少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所以谈到鲁迅在自己小说中的影子,人们往往首先想到这些小说中“我”的形象。《呐喊》中有七篇小说有“我”的形象,除《孔乙己》中的“我”是个酒店小伙计,《头发的故事》中的“我”是个阅历还浅的青年以外,其他五篇小说中的“我”,显然都有  相似文献   

9.
鲁迅写小说常常用第一人称“我”叙事抒情。就拿《呐喊》来看。在十四篇中,用第一人称写的就有八篇之多。在《彷徨》的十一篇中,也有四篇用第一人称。这些小说中的“我”.或作为主角出现.或为衬托主人公而设,或串连故事,或直接抒情议论.从不同角度起到深化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孔乙己》中的“我”的身份是酒店小伙计。在旧社会,等级森严,伙计是专门侍候人的下等人,地位已经很低了,而小伙计则连伙计都不如,社会地位更低。但就是这个连侍候人的资格也没有的、最被人瞧不起的小伙计,也用势利的眼光来看孔乙己,用讥笑的口气来叙述孔乙己的经历。使人确确实实地感受到孔乙己社会地位的低下,他已沦落到连小伙计也不如的地位了。此外,运用了第一人称的方法来写,虽然叙述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小说有的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呐喊》、《彷徨》中共二十五篇小说,其中就有十一篇采用第一人称。在中学语文课鲁迅小说教学中,关于“‘我’这个人物是不是作者自己”这个问题,存在着分歧意见。有的同志认为,“我”是作者塑造的文学形象,不是鲁迅自己;有的认为,“我”就是鲁迅;还有的认为,在一部分小说中,“我”就是作者,在另一部分小说中,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经常使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抒情。在《呐喊》、《彷徨》的25篇小说中,有12篇用的是第一人称。这些小说中的“我”或为衬托主人公而设,或为便于直接抒情议论而设,或充当串连故事的中介见证人,也可作为文章中的主角出现。他们从不同角度起到了深化主题思想,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这种写法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行文自然、亲切。下面我们就鲁迅先生的几篇文章作为实例,来具体分析一下它们各自的艺术特色。(一件小事)中的“我”,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小说采用自叙形式,把一件小事的经过和“我…  相似文献   

12.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代表作。在歌颂军民鱼水情的大量文艺作品中,这篇小说以它特有的色泽和芳香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充分体现了作家清新、俊逸的艺术特色。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塑造了两个可敬可亲的人物形象:十九岁的团部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小说不仅以“表现的深切”,而且以“格式的特别”开创了小说创作的现代化。他的不少小说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形式,采用了全新的叙述方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结构,《祝福》便是其中出色的一篇。《祝福》是鲁迅先生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不少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不重视以第一人称叙述的部分。将《祝福》视为“祥林嫂的故事”,重点讲解中间部分,将开头部分简单处理为倒叙手法的运用,肢解了作品的结构,割裂了  相似文献   

14.
在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 ,“我”的大量出现是其形式的重要表征 ,换句话说 ,“我”作为叙述者成为鲁迅小说中一种非常重要而常见的叙事视角。“我”不仅具有形式的功能 ,即往往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叙述故事 ;而且“我”把小说作者鲁迅的价值观念、情感世界以读者更能够接受的形式带到小说的叙述中去。因此叙述者“我”的创造性的运用 ,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带有鲁迅鲜明的主体特征的高度理性化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5.
“五四”前后一批外国小说涌人中国,他们不但从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开拓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领域,推动中国小说由近代化向现代化过渡,如风行一时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以第一人称自叙主人公的感情生活和信仰追求,在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震动国人灵魂的同时,  相似文献   

16.
罗龙炎 《九江师专学报》2004,23(2):41-44,80
台湾老作家墨人大长篇《红尘》,在揭示中国近现代百年苦难根源的刻画中,用形象的描写,“以文学的形式反思文化”,一方面,通过各种不同“文化寄植者”形象的塑造,另一方面借用小说人物之口的直接表述,对其观照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观点,作出了形象鲜明的感性显现,鲜明地呈现出其文化观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在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我”的大量出现是其形式的重要表征,换句话说,“我”作为叙述者成为鲁迅小说中一种非常重要而常见的叙事视角。“我”不仅具有形式的功能,即往往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叙述故事;而且“我”把小说作者鲁迅的价值观念、情感世界以读者更能够接受的形式带到小说的叙述中去。因此叙述者“我”的创造性的运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带有鲁迅鲜明的主体特征的高度理性化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8.
一、《一件小事》 (一)本文的写作时间和发表的刊物以哪种说法为是? 本文的写作时间,作者在篇末写的是1920年7月。很多人就认为这是本文的写作日期。关于发表的刊物,有的说是发表在《晨报副刊》上,有的说是发表在《<晨报>创刊纪念增刊》上。 经查阅“五四”时期主要报刊的目录,本文是发表在1919年12月1日的《<晨报>周年纪念增刊》(劳动专号)上。因而本文的写作时间最晚也在1919年12月以前。从《鲁迅日记》的有关记载来看,1919年11月中,下旬,他和《晨报》都有函件来往,可能是有关本文的。文末写的日期,当是在编入《呐喊》小说集时,作者补记时错记了。 (二)为什么不宜把作品中的“我”与鲁迅完全等同起来? 在小说创作中,用第一人称“我”作为主人公或作为展开情节的线索,是常见的方法。用第一人称或用第三人称主要根据主题和题材的需要,如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因为写的是历史题材,没有一篇用第一人称。如《呐喊》、《傍徨》两部小说集中,25篇作品中用第一人称写的就有11篇。 用第一人称写的小说不能完全当真人真事看待。分析《一件小事》这篇作品时,不能把“我”和鲁迅等同起来。一是鲁迅当时的思想境界大大超过了  相似文献   

19.
白先勇是位杰出的作家,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广受赞誉。《花桥荣记》是《台北人》中最具有写实特点的一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白先勇一改惯用的全知叙述策略而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在这一视角的"见证"下,写出由大陆撤退到台北的那批人的悲剧故事,表达对往昔故乡的追念和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  相似文献   

20.
刘勰《情采》篇论述“情”与“采”的关系,它们属于今人所说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这一范畴。《情采》篇中的“情”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感性层面的情感因素,一是理性层面的思想因素,这两层含义彼此之间并不排斥,而是相互融合成一个整体。《情采》篇中的“采”指“文采”,其具体内涵有三点:有韵之文的对偶、声律、辞藻;经书等散行文的文采;作品中作家思想感情的色彩。《体性》篇提出“因内而符外”的观点,《情采》篇又提出“言与志反”的看法,这里看似相互抵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刘勰又认为由文辞窥测作者的性情,只能得其大端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