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些天笔观摩了两节《愚公移山》的示范课,许多学生质疑愚公移山的必要性,追问愚公为何不以搬家来替换这种耗损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移山行动。两位老师均将答案归因于作利用神话寓言的虚构来突显愚公精神。这种讲法没错,但仅仅解释了章形式因的问题,而淡忘了愚公移山深层的社会原因。我倒认为愚公宁可选择移山也不搬家迁移这一行动是由我国农民固有的一种历史化心理——安土重迁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正>《愚公移山》是出自《列子·汤问》中的一个寓言故事,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毛泽东同志在40年代就曾提出我们要学习“愚公移山”这种精神.改革开放的今天,有一部分人把它说成是效率低、不合时宜了,并提出了“愚公应该搬家”的观点.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我认为愚公应该移山,而且愚公移山的精神也应该永远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愚公移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们往往从寓言故事对人生及生活的启示层面解读文本,这样的教法符合寓言故事教学的体裁要求,这固然没有错。却解决不了学生对于"愚公为什么大费周折地移山而不搬家"的疑问。其实,从经济基础、地理环境和宗法观念等文化分析角度来看,"愚公移山不搬家"存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李华同学问:“《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的壮举令人敬佩,可私下里有人说,愚公其实很愚,他干吗移山而不搬家?这不更省力吗?对此,老师您是怎样看的呢?”关于这一问题,即愚公不应移山而应搬家,看起来似乎是能根据实际情况而省时省力地解决问题,似乎是“实事求是”,其实不然!我们知道《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寓言往往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中来教育人们应该怎么做。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愚公形象的塑造和其移山壮举的成功,告诉人们这样的道理:人要有远大的抱负,面对困难,要有信心和坚强毅力,相信人能战胜一切困难。而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愚公精神”。愚公的远大抱负体现在“年且九十”却仍要去“叩石垦壤”以求“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美好未来,很显然移山不  相似文献   

5.
“愚公为什么不搬家?”这是教完《愚公移山》之后一位学生提出的,他说,既然愚公“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把家搬出去,不就万事大吉了吗?对于教师来说,回答这一类突发的问题应该说并无多大的困难。既可以简单地解释为:这是一篇古代神话故事,它是虚构的;也可以进一步说明:对于愚公“移山”这一具体事件,我们可以用“搬家”的办法来解决,但如果我们  相似文献   

6.
在学习《愚公移山》这篇古文时,有学生说:“愚公确实很愚蠢,不然的话,他为什么不搬家呢?搬家不是比移山容易得多吗?”学生能够不落俗套大胆创新,这种求异思维,似乎是应该鼓励的。可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这样一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不就成了愚公真愚,智叟实智了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任何困难,勇于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不也变成了愚昧固执,不知变通了吗?试问这还是一部鼓舞人心的伟大作品吗?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首先是学生没有认识到文学作品虚构和借题发挥的特点。《愚公移山》本是一个虚构出来的故事,作者借以来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任…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下,不少教师执教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愚公移山》时,都会遇到如下的尴尬:一方面学生表示认同愚公面对困难坚韧顽强的战斗精神,另一方面却认为愚公的思想不够开化,移山并不是生存的唯一选择,还可以选择搬家,为什么固执一念非得要移山?如果教师不能引导学生探究解决认识上的疑惑,这种疑惑又会反过来动摇学生对  相似文献   

8.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多年来,围绕智叟和愚公之妻对待愚公庞大移山计划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的质疑声,从来没有断过.近日,笔者听课,课堂上学生对此争论气氛活跃,谁也不服谁,最后以老师"愚公之妻不是反对者,而是支持者"盖棺定论.课后上百度搜索"愚公之妻不是移山计划的反对者"共有十多页,其中以湖南岳阳县三中方发贵老师发表在<语文教学之友>(2009年第11期)上的文章为代表,几乎全都一个调子--"愚公之妻是一位积极关心移山事业、行事谨慎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相似文献   

9.
《愚公移山》一直是初中语文的一篇重要课文,多年来,有部分老师在分析此文时,总是把文中的智叟和愚公之妻等同看待,认为他们两人都是移山计划的反对者。当然,智叟作为移山计划的反对者,是毫无疑问的;但愚公的妻子是不是移山计划的反对者,则大有探讨的必要,这也是本文教学中常会出现的而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现在是两位“智叟”意见相左:一个说愚公应该移山,一个说愚公应该搬家,都振振有词,滔滔不绝,可就是谁都不问问双方共同面对的这位愚公究竟是怎样的一位愚公:是北山愚公,还是南山愚公?是两千年前的老愚公,还是两千年后的新愚公?是单干的个体愚公,还是已经组织起来的集体愚公?换言之,也就是说这二位“智叟”又要做学问、研讨问题,又简直就是成心置时间、地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听《愚公移山》一文教学时,发现有的老师在教学接近尾声时,设计过这样的问题(也不排除在提倡“多元解读”文本的今天,有的是学生提出):愚公和他的子孙们是否应该“搬家”?学生多有选择搬家的,因为搬家比挖山更快、更经济。而且这样的观点居然还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相似文献   

12.
笔者执教将近二十年,《愚公移山》一文也教了十多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问题角度有了改变,特别是新课改的实行,教学方式的多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强调学生异向思维的培养,所以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时候有许多的问题在生成。如有人指出愚公应该搬家,搬家比移山更容易;有人说移山是破坏生态,有人说愚公挖隧道更捷径,等等问题在出现。笔者就本文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以探究归纳。  相似文献   

13.
笔者执教将近二十年,《愚公移山》一文也教了十多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问题角度有了改变,特别是新课改的实行,教学方式的多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强调学生异向思维的培养,所以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时候有许多的问题在生成.如有人指出愚公应该搬家,搬家比移山更容易;有人说移山是破坏生态,有人说愚公挖隧道更捷径,等等问题在出现.笔者就本文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以探究归纳.  相似文献   

14.
<正>在《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中,对于愚公是愚蠢还是有智慧的讨论是不可回避的话题。一次旁听一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思维活跃、思想新锐的学生虽知愚公精神值得学习,但还是几乎一致认为愚公的行为实在不可取。理由有三:1.困难太大,投入和收益不相称,不如搬家或修路;2.移山到别处,妨碍了别人的路;3.破坏环境和生态。对此,教师往往会参照这样几种意见来解读愚公:1.愚公既有雄心大志,又有实  相似文献   

15.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富有神话色彩的一篇寓言故事,其文本的思想光辉一直闪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里,久久不息。而愚公这一形象所承载的矢志不渝、迎难而上、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也已定格在中华民族精神的肌体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披荆斩棘,破浪扬帆,开启了成功之门。但是,也有人说愚公实愚,与其移山,不如搬家。由此对愚公形象大打折扣,认为他有勇无谋,不思变通,遇事缺乏灵活性,牺牲自己的残年余力不说,还让其子孙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值吗?鉴于此,笔者认为,对愚公形象应多角度解读,才能让《愚公移山》这一文本的思想光辉真正照亮我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6.
《愚公移山》最容易遭到学生的质疑:愚公为什么不选择搬家,为什么要连累子孙受这样的苦?老师常见的做法有两种。一是简单肯定学生勇于挑战权威的质疑精神,而不加引导,这样做是鼓励学生创新而自己却无所作为。最终使学生满足于浅层次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愚公为啥移山笨笨熊和聪明兔是同班同学,又是好朋友。一天,它们正在埋头写作业。笨笨熊突然问:"聪明兔,今天我们学了《愚公移山》,可我一直想不明白愚公干吗要移山,我觉着他太傻了!""你真笨,这个都不懂!愚公把山移走之后,手机信号就好了呗……"聪明兔得意洋洋地说。  相似文献   

18.
听课偶感     
去年一年,听过三位老师教言《愚公移山》,执教分属不同的县、市,其基本教法却几乎相同:先作些铺垫,接着花大量时间让学生辩论是搬家好还是移山好;在同学们辩论的基础上,然后由老师作一个“公允”“全面”的总结,最后布置一点写作任务,下课铃声便响了。听过三节这样的课以后,就有了下面的想法:  相似文献   

19.
“愚”与“智”的辩证──《愚公移山》教学片段深圳南油中学张少军完成字词句的教学任务后,师生开始转向课文篇章结构及思想内容的分析。师:故事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一个决心移山,一个反对移山。作者为什么把"移山派"叫作"愚公",把"反对派"叫作"智史"呢?生:...  相似文献   

20.
邻居家的小刚和儿子是同班同学,又是好朋友,所以经常来我家玩。周日下午,两个小家伙正在埋头写作业,我坐在一旁看书。小刚忽然问我:"叔叔,今天我们学了《愚公移山》,可我一直想不明白愚公干嘛要移山,我觉得他太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