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除了散文、小说以外,无论是“诗文学”(包括骚、铭、赋、民歌、古诗、绝句、律诗、词、散曲等等),还是“讲唱文学”(包括变文、诸宫调、鼓子词、弹词、宝卷、说书等等),以及“戏剧文学”(包括杂剧、昆腔和民间的各种地方戏等)皆无不具备音乐之美!在文学与音乐相互促进的历史上,尤以汉“乐府”更具有其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汉代“乐府”机关由于一方面广采民间诗歌,另一方面倡作朝廷专用的乐章,这就促使音乐与文学进一步密切地结合起来,并驾齐驱地兴旺发达起来。而魏晋以后,随着古代音乐的发展和印度梵音学的输入,致…  相似文献   

2.
<正>英语和汉语分属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s)和汉藏语系(Sino-Tibetan Languages),在词的构成、词形变化、句法结构和词序等方面差别甚著,然而,  相似文献   

3.
苏曼殊(1884—1918),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曼殊是他的法号),广东省香山人。这位辛亥革命前后活跃于文坛的爱国诗僧,虽然只活了三十五岁,却在小说、诗文、翻译,绘画方面展示出了惊人的才华。  相似文献   

4.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以"美在大自然"为主题,搜集相关资料,包括图片、诗歌、散文等。教师准备:(1)学习有关美学知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2)搜集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教学课件。【教学过程】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感受大自然之美"(多媒体展示课题,配茵茵绿草地),说到自然之美,你们  相似文献   

5.
劳力之美     
我读中学在上个世纪70年代。那时不怎么上课,主要是学工、学农、学军。生活是穷困的,但是却穷快活。其实那个年代并不美好,因为它太清贫、太轻贱知识和学习。但那个年代有一个特别的优点:以劳动为美,在田野与树林里,在春风与冬雪里,总之,“在广阔的天地里”。劳动有两种形式,一为劳力(体力),一为劳心(脑力)。只是我读中学的年代,却片面地强调劳力之美,把劳心则看成是剥削阶级的“腐朽堕落”。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城里的学生,实在是太辛苦、太劳心了!天未亮就起床,天黑了才回家,背上总是驮着沉重的书包,夜里总有写不完的作业。相反,在条件差的…  相似文献   

6.
一、两起两收的对称美纵览全篇,首先会感到行文布局谋篇的对称美。全文共计5个自然段,根据事件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1、2自然段为第一层(略写),第3自然段为第二层(详写),4、5自然段为第三层(略写),整体呈现“二一二”的结构布局。第1自然段写“攻”:秦晋联合,大军围郑,来势汹汹,锐不可挡;郑国岌岌可危,朝夕难保。第2自然段述“守”:国难当头,命悬一线,郑国君臣惊慌失措,一筹莫展,烛之武临危受命,勇赴国难。这两个自然段分别从矛盾冲突的双方入手,写“攻”述“守”,秦晋联合而郑国孤危。中间一段是全文主体部分,详叙烛之武游说秦伯,离间秦…  相似文献   

7.
近期外出听了几节市级、省级语公开课,又参与了区级优质课的评比,纵观这些课堂教学,都十分明显地体现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刻意设计一连串的问题或创设质问的情境,引发学生质疑,然后分组讨论,学生“跟着”老师的设计欢欢闹闹一堂课,问题提出的可谓精彩(这里包括教师的提问,以及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质问),共同探究的结果更是出乎意料,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和教育的主旋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根本上来看就是要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改变学生的心智模式(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相当重视知识的教学,忽略了思维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尽管知识蕴含思维,思维的结晶是知识,但知识并不等同于思维。因此,知识的教学不能与思维的教  相似文献   

9.
在本期杂志中,有一篇关于欧洲环保包装意识的文章(《看欧洲如何"绿色优先"》),文中作者对比欧洲的标准,忧虑的指出中国近年来的"包装污染"问题。其实包装在日本  相似文献   

10.
正如在西方美学中,美这一概念是基本的,但并非西方美学之特色,显出西方美学特色的是aesthetics(美感),一种与其他文化不同的对aesthetics(美感)的定义,形成了具有独特性的西方美学(aesthetics)。在中国美学中,美是基本的,而真正构成中国美学特色的是文和玉,只在把美、文、玉加在一起,中国美学的特色才能突显出来。在西方,真正在美学上成为美的对象的不是beautiful object(美的对象),而是aesthetic object(美感对象)。在中国,美是一般的美,文是比一般的美更雅致高贵的美,玉则是从外表形貌到灵魂气韵  相似文献   

11.
环境是指人们周围的世界,亦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环境创造了人,人又创造了环境。环境美便是天然生成与人工造化的合成体。一、设计意向与造型要素环境美造化得如何,首先取决于设计意向,即设计者的审美意识及其思考动向。一般来说,设计意向分为两种:一是根据眼前的事物(地貌、水系、山石等),展开一种基于现实  相似文献   

12.
别离之美     
来往天地间,人皆有离别。(唐·孟郊《古别曲》)人生自古伤离别。在我们大家都希望拥有,希望长相厮守,希望生生世世永不分离  相似文献   

13.
瑕疵之美     
尽管我们都认同人无完人这个说法,但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是个例外。我们总认为自己应该很完美(同样我们总认为自己应该富有和出名)。  相似文献   

14.
<正>回顾教育技术的历史不难发现,将技术引入教育的初衷就是为了优化课堂教学。从最早的幻灯投影教学,到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再到后来的WebQuest网络教学和如今的电子书包、慕课、翻转课堂等,应用在教学中的技术与理念在不断地更新演化,而教学作为其应用的核心却一直未变。同时也应看到,这么多年来,尽管教育系统持续不断地...  相似文献   

15.
朗读之美     
这是余映潮先生的一个精彩教例。这节《夏天也是好天气》的课曾让来自苏鲁豫皖四省的上千名中学语文老师如坐春风,叹为观止。整节课由四个教学板块组成:(一)朗读,说理解的话: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相似文献   

16.
太阳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知道,美的现象是非常具体的,我们在分析太阳的美时,一定要从太阳非常具体的形态出发。所谓具体,并不只是在分析中保留了对象的形体(如太阳是个发光发热的球体)就行了,而是要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在对太阳进行审美时,面对者的绝不是一个抽象的太阳,而是一个处在特定时刻、特定季节等具体条件下的太阳。例如,从时刻上看,我们可将太阳分为朝阳、夕阳和白日(白昼的太阳没有特定的称谓,我姑且这样称呼它)三种形态,这三种形态中,人们以审美眼光看待的是朝阳与夕阳,而白日,人们并不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它,所以没有它特定的名称。朝阳与夕阳由于所处的时刻不一样,给人的美也是不同的;即使同是朝阳,也会因为诸多方面的情况、条件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美。  相似文献   

17.
极光之美     
欧若拉(极光。拉丁语:Aurora)是古罗马神话里的"曙光女神",当她用五色光焰照亮天空时,这世间所有的光芒都会黯然失色。从古至今,这神圣的光焰不知吸引了多少人去追逐。在阿拉斯加静谧的荒原上,我见证了世界上最美的光芒,布满星星的夜空,流动着光影的波浪。有的横贯天幕,如万马奔腾;有的如精灵般在森林上空飞舞;有的如圣光降临人间,照耀大地。  相似文献   

18.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从游山览胜的角度来看,所记不过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一次“不得极夫乐”之游览。照理,这样的游览是并无多少价值可写的,但本文却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读来发人深省,回味隽永,为什么呢?恐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文章里蕴涵着一种深沉的思维之美,理趣之美。 美是艺术的闪光,是心灵的升华。牡丹也好,金孔雀也好,一切生物都把美表露在外观。唯有人类这万物的灵长,才把美渗透到心灵深处。恩格斯曾说过:“思维着的精神”乃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思维是人类特有的精神力量,也是  相似文献   

19.
极地之美     
正地球的南北两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器,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那里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北极地区丰富的资源早已为人们所开发利用。而南极蕴藏着较北极更为丰富的资源和能源,有世界上最大的铁山和煤田、丰富的海洋生物(特别是南极磷虾)和油气资源、地球上72%以上的天然淡水资源。目前南极是地球上唯一没有常住居民、没有国界、其巨大潜在资源未被开发利用的独特地区,她是全人类共同的瑰宝。  相似文献   

20.
人们认识自然已经达到很深的地步了,小到原子内部,大到宇宙如何形成,都有了统一的看法,但是对于我们这个世界中生物和生命的来源和演化及其本质仍认识不够。《植物之美》则是从一个很奇特的角度,即植物的出现和发展进化来叙述生命之起源,当然要涉及植物以外的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