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以坚船利炮为代表的西方工业文明战胜了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中国面临着现代化的严峻挑战。对这种挑战首先做出回应的是以奕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洋务派为挽救清王朝的统治,以“求强”“求富”为口号,开展了向西方学习...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中学”与“西学”的论争是贯穿始终的课题。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以后,维新派和洋务派根据各自的出发点,在“中学”与“西学”方面进行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思想论争。这场论争增强了人们向西方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加速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破产和崩溃,直接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专题纵览】中国近代前期的思想领域先后出现过许多社会进步思潮,有地主阶级的新思想、洋务思想,有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等,其产生和发展都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实现的。19世纪四五十年代至六七十年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方面,即所谓的“器物”层次。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人洪仁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方案;洋务派为解决内忧外患,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4.
18世纪末以来,清王朝的太平盛世已成为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处处显露出衰世景象,隐含着深刻的社会危机.此时,西方资本主义正进入崭新时代,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其飞速发展的生产力为基础,在全世界疯狂扩张,从18世纪下半期就开始向中国伸延,中国面临着亘古未有的挑战.当时中国社会的明智之士朦胧感到这种挑战的严峻性,思想界不得不思考这一现实而又棘手的问题,即东方的天朝到底怎样应付来自遥远西方的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挑战?嘉道年间经世派的崛起,就是此时清王朝内部深刻危机和外部严峻挑战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中体西用”思想与中国近代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中西文化交融冲突的产物,是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为寻求中国出路的文化自救方案和关于如何向西方学习的战略思想,较成功地指导了早期工业化运动,也是政治变革的先声。“中体西用”思想为文化、教育、思维观念近代化创造了契机,促使了持续变革开放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十九世纪中后期在中国风行的一种社会思潮,也是这一时期地主阶级洋务派利用国家权力,推行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政策的指导思想。中国人学习西方并不是洋务派首倡。但洋务派通过洋务运动把自明末以来中国封建社会中萌生起来的这种思想,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略论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的倾向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光绪皇帝参与和推动戊戌变法,却不属于维新派阵营。洋务派与维新派都主张变革,但洋务派要保存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而维新派则要改变君主专制制度,要学习西方的“法度政令”。光绪实际上是倾向洋务派的,他支持变法,是想借“变法”改变有位无权的傀儡处境,因而对维新派的许多主张虚与委蛇,实际推行的是洋务派的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不可能超越他的封建帝王地位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近代科技,效仿其在教育、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这一主张得到了当政者慈禧太后的暂时支持。  相似文献   

9.
史绍良  吴红松 《文教资料》2010,(20):109-111
清末的海防与塞防之争,集中体现了当时统治阶级对国家战略走势的判断,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上层对地缘战略的认知,体现了当时清王朝内部的政治博弈。以地缘政治为视角,塞防的根本问题是保证陆权,海防的根本问题是保证海权,二者之间的论争肇端于一百多年前,但为今日之中国亦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中叶,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了维护清王朝的血腥统治,镇压人民起义,迎合外国侵略者进行文化侵略的需要,巩固他们自己的实力地位,提倡所谓洋务运动,主要是学习西方语文、军备和船政等。1862年(清同治元年)创设了京师同文馆,接着设立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等;  相似文献   

11.
王鹏 《中国德育》2010,(3):32-35,53
一、中国近代公民教育的艰难推进“公民教育”概念源自西方,但这并不意味着公民教育只能生长于西方社会的土壤之上。近代以来,国人一直在思考和探寻如何将“公民教育”移植到中国社会的土壤之中。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启,西方的殖民侵略敲碎了清帝国长期以来“唯我独尊”的幻影。之后,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器物文明”的失利,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学思潮论争史上,梁实秋提出了一系列观点长期参与论争。其实质源于他接受的白璧德的新人主义而形成的古典主义学观。梁产秋以此为依傍,正是当时西方社会呼吁“东方明救西方”的特定历史背景和他思想中潜隐的传统化观的契合所使然,其目的乃是以救国救民为出发点,只不过他没能清醒地辨析这种化选择在当时的东西方实际上是一种历史错位现象,由此而造成了他艺思想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洋务思想的发展以发展民族工商业为主要议题,思想上突破了传统的"贵义贱利"观念,接受了某些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同时,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度的问题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此时期内,洋务思想虽发展到了顶点,但是,在帝国主义列强及国内人民革命运动的打击下,清王朝的统治已经日落西山,其灭亡已成为历史必然,洋务派企图仍以"中体西用"之策来求振兴已是穷途末路、无力回天。  相似文献   

14.
魏源是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在清王朝日趋衰败的时期,他提出了向西方学习,走富国强兵之路,“师夷”“制夷”思想,具有改革内容和改新气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近代史上,鉴于阶级基础与思想基础的不同,太平天国与洋务运动的向西方学习也各有特点。太平天国领袖借基督教文化反抗封建儒家文化,丰富了农民革命斗争的理论武库;洋务派则以中国古代的“变通”思想以及魏源等人的“师夷制夷”思想为旗帜,不仅从理论上探索西学东渐,而且在实践上引进“西学”、“西艺”,首开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从而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鸦片问题是贯穿于中国近代引人注目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整个近代,一切有识之士无不对困扰毒害中华民族的鸦片积弊发表高见。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求强”、“求富”相标榜的洋务派,也毫不例外地对禁止鸦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但是,由于洋务派代表人物各自的经历和地位不同,故禁止鸦片的主张也因人而异,瑕瑜互见。本文拟对洋务派的代表人物郭嵩焘、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禁止鸦片主张加以述评。  相似文献   

17.
《资政新篇》是洪仁Gan为太平天国制定的后期的革命纲领,主要内容是效法西方资本主义来改革中国社会。它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具体实施,但其中的一些改革方案和主张却为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所实施。这说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使中国走向富强,以御外侮,是中国各阶段中的先进代表人物共同的认识和奋斗目标。《资政新篇》与洋务运动在向西方学习这一时代的主旋律上找到了一致。  相似文献   

18.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开展的洋务运动期间,经过洋务派直接奏准或直接派遣,大批的中国留学生“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这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由政府推行向西方学习的一次尝次。这些接受西方教  相似文献   

19.
清王朝伴随着鸦片战争而结束了,中国的社会历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当时中国承受着多次的侵略,昭示了中国的军事教育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虽然中国政府当时已经引荐了西方的军事技术,并强化的军事训练,但是,并没有得到重视,一些洋务派官员开始认识到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要性,于是,中国军事教育的近代化启动了,陆军大学就是其产物,并取得了宝贵的成果,丰富的军事教育经验具有较高的价值。本论文基于陆军大学的中国军事教育近代化的历史经验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越来越多的“洋节”登陆中国,这给我们的传统节日带来了冲击,并引发了一场关于“洋节”的论争。在中西方文化不对等交流的社会现实中,这将直接影响到青年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影响民族的命运与发展,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对于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正视总比回避更有益,对“洋节”论争的实质进行认真思考,客观分析了“洋节”现象的社会成因,并有针对性提出了应对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