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扬 《新闻记者》2003,(6):38-39
5月2日7时30分,阳光明媚的早晨,加利福尼亚海滨城市圣迭戈北岛美国海军基地,林肯号航母巨大的影子就在不远的海面上。刚在这里宣布伊拉克境内主要战争结束的美国总统布什,此刻就在警戒线后离我不到两米的地方,与从前线归来的军人握手交谈。7时45分,布什走上停在一边的总统专机空军一号,几分钟后,伴随着空军一号腾空而起的轰鸣,我踏上了返回洛杉矶的路。伊拉克战争报道告一段落了,这既是我作为驻外记者参加的第一次重要采访,也可以说是我短暂的9年新闻工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采访。两次星夜兼程见证战争首尾这场全球关注的一边倒的战争,引发…  相似文献   

2.
高技术延伸了 记者的采访能力 在几千公里之外报道足球比赛,不少人会感到奇怪。但事实确实是这样,我在内罗毕对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非洲西部举办的一场大型国际足球比赛进行了一次被认为比较成功的“远程报道”。这让我在写这个短文时都感到兴奋。 事情是这样的。1999年4月3日到24日国际足联在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举办了本世纪末规模最大的一次足球盛会——第十届世界青年足球锦标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6,(6)
<正>有过一些被记者采访经历后,我怕记者的采访,因为遇到不规范的采访较多。一种情况是先入为主,且功利目的明显,上来就要求对某个事情的是非或重大意义表态,仿佛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认同记者的观点。一旦说出与其不同的观点,马上采访中断或拐弯抹角套出一句与其观点相同的话。有一次央视新闻联播电话采访我,要我分析某件刚发生的事情。我正在公园走路,翻来  相似文献   

4.
受重创的美国新闻界早在海湾战争爆发前一个多月,美国《华盛顿月刊》杂志就断言:如果海湾战争爆发,第一个遭到打击的将是美国新闻界。开战后,从西方新闻界的战争报道来看,《华盛顿月刊》的专稿可说是不幸言中。据美联社报道,战争期间在沙特约有700名西方记者,其中只有100多个被列入联军“新闻采访共享圈”(Pool)的记者才有资格在军方严格限制下进行战地采访。其它记者只能利用上述记者采访来的材料。然而不管那一类的记者,采访行动都受到军方的控制,违反军方纪律记者被抓被扣被赶的事件已多次发生。《泰晤士报》记者华克报道说,有一天6名美国陆战队员将一名曾经采访过阿富汗内战的摄影记者团团围  相似文献   

5.
张骏德 《新闻记者》2005,(10):42-43
我想探讨一下记者的社会角色定位问题。我记得1980年复旦新闻学院曾经开过一次新闻业务的研讨会,有一个题目专门讨论记者采访到底是什么。当时基本上有三种意见。北方来的记者认为采访就等于调查研究:南方来的记者(暨南大学的陈朗先生)认为采访不等于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一次采访中,一位采访对象感叹地说,你们有些记者不像记者,像导演.他告诉我,一家电视台记者来采访时,要什么镜头,该做什么,从头到尾都是记者在提要求,作为被采访对象,只是按照记者的要求去做.一次采访下来,感觉就像在拍戏.  相似文献   

7.
做记者就要做有爱心的记者,做记者就要做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这样的记者,才是百姓喜欢、党和政府信任的记者. 笔者在鲁中晨报做记者十年了,十年来,在每一次的采访中,不单单为了写稿而采访,而是通过采写稿件,策划好每一次采访,为社会做贡献,为百姓服务.  相似文献   

8.
一、从苏步青教授接待记者采访说起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一篇漫谈记者素质的文章中说:“一次,有位年轻记者上门采访,要我谈谈我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我说,这是一个大题目,你有没有事先看过有关我的报道。他说没有。那我就感到奇怪了,报社怎么会把这样一个题目交给这样一个记者呢?他又怎样去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呢?那次采访,没谈多久,就谈不下去了。因为我在数学上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微分几何学的,而他却干瞪眼,问我‘微分’两个字怎么写。”苏老还说:“希望见到高素质的记者,他们政治思想性强,知识面广,业务精通,而且人品也是一流的。我…  相似文献   

9.
银笙 《新闻知识》2001,(6):31-32
一篇稿子能不能成功,当然与谋篇布局和文字有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看能不能深入采访。有人说“深入采访是成功的一半”,我以为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也许有些偏激吧。   深入采访就看你 是否挖出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现在的一些记者到一个地方去采访,常常是随便问一问,要上几份材料就打道回府,这样怎能写出好的报道来 ?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我总要挖出别人不知道的材料才结束采访。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文学创作上的例子。著名的法国大作家莫泊桑年青时曾拜福楼拜为师。他向福楼拜请教时,福楼拜讲了这样一段有见地的话:“如果…  相似文献   

10.
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到驻外分社任记者是件很自然的事情。但是,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我首次赴外任记者就会和战争联系在一起。那是1978年的秋天,我被派往泰国采访第七届亚洲运动会。亚运会期间,东方歌舞团在曼谷演出,算是为亚运会助兴。亚运会后,东方歌舞团将继续赴泰国各地和新加坡演出,按计划我将随团采访。但是,事不凑巧,当年11月底泰国的邻国柬埔寨发生了战争。我也因此被留在泰国,参加采访报道。当年的战争发生得很突然。越南军队开进柬埔寨,柬埔寨政府的军队从金边节节败退,成千上万的柬埔寨平民涌入泰国境内。我在分社…  相似文献   

11.
干记者这行也有苦辣酸甜,有时采写一篇稿件,需要有股勇气,敢于冒点政治风险。我就经历过这样一次采访。那是粉碎“四人帮”后不久的1977年初,1月6日清晨,我照例到离报社不远的东单体育场去跑步,在回来的路上,忽然发现东长安街北侧的墙上贴出一张题为《被四人帮颠倒的历史必须重新颠倒过来》的大字报,公开要求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大字报署名“革命后来人”。出于新闻记者的职业本能,我赶忙跑回报社,连运动衣也没顾上换,拿上笔和本,就去抄大字报。这时,看大字报的人越来越多,我被挤来挤去,本来就冻僵了的手抄写起来越发困难。不知怎的,我索性离开拥挤的人群,趴在墙上,低着头,看一句,抄一句。这样倒着看,抄写很不方便,往底下也看  相似文献   

12.
一次特殊的采访鲁生53年前的初夏,我进行过一次特殊的采访,至今难忘。那是1942年的5月初,日寇正要对我新建的中条山根据地进行“扫荡”,当时我是《晋豫日报》记者,被派到17团随军采访。17团住地离报社约有40多公里山路,接任务时是中午,我立即打好背包...  相似文献   

13.
新闻最具标志性的特性是什么?换言之,我们一看就知它是新闻而不是别的东西,那种新闻的标志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现场.我自己阅读中外新闻史,觉得对于新闻动力系统的描述有很多种,但一直隐含着一条线索未被足够认真地总结,它就是:新闻现场.CNN靠什么起家?第一次海湾战争的直播!传统媒体时代,战地记者是最能够产生媒体英雄的,这在于他们最大量地提供了战争现场.我做了20多年记者,还希望能够一直在一线做,我认为记者的起点,就是被丢到一个陌生的现场,比如矿难,比如火灾……不需要多,只要两三次这样的新闻采访,就像记者了.  相似文献   

14.
观察,是记者进行采访、获取新闻材料的一个重要方法。观察可不受采访对象的局限,可以冲破采访中的障碍。我的一次难忘的采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那是1980年5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来我们连云港市指导推广优选法、统筹法。当时,我作为《连云港报》记者,被派去采访报道这件事。华罗庚教授当时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外驰名的数学家。这样一位知名人物来访,对我们这个城市来说,是一件大事。华老下榻的宾馆,有严格的保卫措施,不能任意去采  相似文献   

15.
梁衡  康笑宇 《传媒》2001,(5):64
文学是人学,新闻也是人学。记者每日每时接触和研究自己的采访对象,他同时也在这研究中修正自己。大概每个人都是这样,我初当记者时总有一种新鲜感和莫名的自豪感,仿佛周围的人物事件都由我的笔尖来调遣。但再当下去,就  相似文献   

16.
记者下去采访,地方上的同志往往接待得比较热情,常常是被采访单位的“第一把手”亲自出面和记者交谈。这样,当然给记者的采访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但就采访效果来讲是否都是最好呢?人民日报著名记者、该报经济部主任艾丰同志最近在谈起这个问题时认为,这样做的效果,对于记者完成采访任务来讲,并非都是最佳的。因  相似文献   

17.
1991年6月4日清晨,巨大的爆炸声惊醒了下榻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希尔顿饭店的外国记者。摄影记者穆罕默德·阿明立即翻身起床,拉开窗帘,发现窗外火光冲天,爆炸声隆隆、亚的斯亚贝巴出大事了。阿明下意识地顺手抓起摄相机,拍下了窗外的情景。阿明是英国国际电视新闻社驻内罗毕分社社长。25年的记者生涯,造就了阿明的特殊性格,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冲。种种迹象表明,亚的斯亚贝巴的弹药库爆炸了,当时正值宵禁,谁也不准上街。焦急的阿明熬到早晨6点,宵禁一解除,就第一个冲出饭店,驾车直奔现场。  相似文献   

18.
陈迹 《新闻爱好者》2006,(11):46-47
作为记者,有着“政治采访之母”之称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曾这样生动感慨地说过:“采访他们常常是一场消耗精力的战斗。我想采访他们的请求几乎总是受到冷遇,或者干脆被拒绝。如果他们终于同意了,我也得等几个月,才能得到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的接见。当终于见到他们时,我又不得不使尽一切心计使他们给我比半小时、一小时更多的时间。然而,一旦见到他们,采访活动就成为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①作为采访对象,中国著名演员陈道明在谈及记者采访经历时也说过:“采访就像扎针,你找准了我的脉,就能抽出血来;找不准脉,你扎得我…  相似文献   

19.
湖北沙市报记者王家绵写的本报专访,在读者中有一定声誉。来沙市的名人他几乎都采访过。尽管他是一名小报的记者,在专访知名的“大人物”的时候,却从来没有畏缩过。 1984年12月,全国人大四川、湖北视察组来沙市,王家绵得知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曹禺在此行之列。他找到曹禺下塌的房间,刚敲门,便被省里派来的保卫人员拦住。他说:“我是沙市报记者。”“省里人”说:“省报、长江日报的记者采访我们都拒绝了。”“他回故乡来了,见他一面也不行吗全”“不行!”王家绵只好暂时离  相似文献   

20.
在我采访的许多艺术家中,农民出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宋长荣别有风采。他在艺术上的不懈追求,生活上的艰苦朴素,对民族戏剧事业的无私奉献,都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写一个人的“角度”,可以在采访之后产生,也可以在采访之前萌发,被采访人物的强烈的特色,往往使作者在采访之前就有这样的萌发。我第一次采访宋长荣在1983年5月初,当时他是淮阴地区京剧团团长,率团来徐州演出。当我打电话找宋长荣时,剧团的同志告诉我,他就住在剧场的后院,没有住宾馆,随时可找他。我来到剧场院子里问宋长荣在哪里,一个小演员说:他刚和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