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语言是储存情感符号的载体。阅读文学作品,需要借助想象进人角色。没有想象力,便没有艺术家。作家不应成为全知全能的叙事人,他要把自己创作的一部份留给读者去完成。艺术美要思而后得。只有当读者付出劳动,自愿而忘我地参与了作家想象的共同创造,作品的魅力才能潜入人心,引起感动。  相似文献   

2.
文学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是审美客体(社会生活)和审美主体(作家)相互交融的产物。它不仅再现对象的本质,同时又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现实生活只有当它进入作家的视线,为作家深切感受、体验和理解,并有独特的发现,才能成为创作的起点。否则,现实生活对于他来说,只是游离于文学艺术之外的客观存在。因此,在考察文学艺术创作时,不但应当视客体的研究,而且更应注意创作主体的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是创作主体的多种心理机制协调运动的过程。其中情感和想象两种心理因素在创作中表现得最为活跃…  相似文献   

3.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是英国19世纪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其叙事处处彰显出19世纪女性主体性特征。小说充满了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的因素。《灰姑娘》这个古老美丽的童话已成为文学中一种基本爱情模式和创作原型,他已内化为作家创作的一种潜意识,这在19世纪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中尤为突出。本文旨在通过解读《简爱》中的"灰姑娘"式的女性形象,旨在阐述作者潜意识中的"灰姑娘情结"及其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4.
书法创作缘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需要,无意识与书法创作的关系复杂而微妙,但无意识的巨大创造功能庸毋置疑,在书法创作活动中,无意识的过程是主要的,剥夺这样一个过程就等于是完全取消书法艺术创造。书法创作中大象无形的最高境界就是"书初无意于佳乃佳"。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世界文学长廊中,有两位杰出的作家,一位是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俄国作家契诃夫(1860~1904),另一位是孕育和创造中国白话文小说的鲁迅(1881~1936)。二者都是文学大师,在短篇小说创作上,成就非常瞩目。笔者仔细梳理了二者的部分短篇小说,并对文本进行比较研究与分析,从多个角度解读两位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异同。从相同性上来说,二者在小说结构安排上都遵循"幸福—转折—拯救—死亡"的写作模式,而且在主人公的选取上以及从人物自身往往会反射出来一种戏剧的"荒诞性",这种"荒诞性"使小说看似有了结局,往往又留给人无尽的想象。从相异性上来看,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以及思想情感的融入与表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顾琳  顾亚妹 《阅读》2008,(1):43-44
作家叶永烈写过一本儿童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法国作家凡尔纳于1870年创作了出色的科幻著作三部曲,分别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叙述了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这位小作者也很了不起。他十岁就写了《火星探秘》,真是有志不在年高。希望你努力学习,让美好的想象变为更美好的现实。  相似文献   

7.
"传奇才女"张爱玲的作品风格独特,成为一代又一代年轻作家,特别是女性作家的至爱。而《红楼梦》对张爱玲的影响,则是她独特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张爱玲不仅从小喜爱读《红楼梦》,而且一生酷爱读《红楼梦》,她的创作与人生均在自觉不自觉中深受《红楼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图形创意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非常重要。教学中,如果善于打破学生所习惯的单一的"逻辑思维"方式,让学生们在游戏与童心状态下进行创作,并在课堂上更多地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就有利于打开学生思维的枷锁。另外,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综合创造能力也是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秦牧和余秋雨分别是“十七年”和90年代学者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创作虽存在较大差异,但都体现了学者散文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邃的特点,有着深沉凝重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理性批判精神,并继承了“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见拙作《秦牧、余秋雨学者散文创作之比较》一文,载《职大学刊》1999年第3期)本文拟就秦牧、余秋雨学者散文创作在艺术上的共性与个性进行一番比较分析,以期全面把握两代作家学者散文创作的整体特征。一、广泛运用联想和想象,是秦牧、余秋雨学者散文创作的基本艺术共…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在张炜以《家族》为代表的系列长篇小说中,故事情节的淡化与重复,人物形象的暗弱与错位,情感把握的失控与浮泛,使作家90年以来的小说创作偏离了叙事文体的规范,表现了作家创作的偏执与某种书卷气,相对削弱了作品反映生活的厚度与力度。  相似文献   

11.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著名的文学著作。鲁迅先生称赞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凭借其思想的深刻、描写的生动、叙事的严谨、语言的杰出等众多特色而深刻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创作。其中有一类戏剧的创作因为《史记》而表现出了独特的色彩,作家通过对《史记》中的一些故事进行借鉴,对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等进行艺术在加工,最终创造出一种虚构与史实交错,娱乐与教化融合的戏剧,人们称之为"史记戏"。对这种在原著上进行改写的"史记戏"进行研究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想象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因而我们说想象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我们要根据儿童爱想象,尤爱幻想的特点,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活”的形象。让儿童从形象入手,触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促进联想,开拓创造的空间,发掘创新的潜能。让儿童在课堂上经历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展  相似文献   

13.
"张骞"凿通西域世人皆知,他不但出现在史书、教材中,在文学作品中也时有登场。日本作为与中国颇有渊源的邻邦,其近代作家多有创作以中国历史为题材的小说。本论拟以日本作家陈舜臣的小说《张骞》为例,比对中日间张骞形象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叶基莫夫是当今活跃在俄罗斯文坛几位老作家之一,他善于创作传统俄罗斯农村文学,是俄罗斯农村文学的继承者和开拓者。在他的农村题材作品中,叶基莫夫不仅善于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通过描写这些"平凡的小事"揭露出当时俄罗斯社会和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道德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叶基莫夫式小说包含着作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诗学特征。叶基莫夫发表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短篇小说《治疗之夜》(又译《童心》)是这类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不仅"以小见大",独具特色地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而且更流露出作者的创作天分,表现出叶基莫夫式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末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是唯美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创作的小说、戏剧和童话等作品中唯美主义思想随处可见。其创作的童话集《石榴之家》由于对传统童话的颠覆一度不被大众接受,《西班牙公主的生日》就是其中一篇。笔者认为,王尔德在这篇童话中通过美丽小公主的自私和丑陋小矮人的善良的对比表达了其唯美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6.
魏星 《阅读》2014,(36):2-5
<正>在古代文论中,"意象"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一般指用来表达情感的物象或事象。文学创作的过程,是一个主客观交融的意象产生的过程,是作家的生命伴随着意象运动、完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是"意象思维"。意象思维是诗人、作家所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与抽象思维不同,它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情感,是一种跳跃的、顿悟的、创造性的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文本创作中的"意象思维"转化成一种教学思维,即充分关注文本中的审美意象,用之打开课程的想象力,引领学生与语言亲密接触,从而提升言语学习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愤怒"对于经济科学是无足轻重的,但对"诗"来说,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文学是人学",人本身是特别富有情感的;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情感就决定着他创作的成败。情感不仅是文学艺术创造的动力,它还会转化为创造本身必不可少的材料;真情实感可以孕育新的语言;文学艺术家追求的是"有情之天下";情感还最终使文艺作品的选材具有了主观性。  相似文献   

18.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意为"寓意之象",因有创作主体情感活动的参与,使其区别于其他物象而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从古代诗歌开始,中国文人便广泛运用审美意象进行创作.苏童作为当代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以其小说中大量的意象书写及作品中独特的审美意蕴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创作风格.通过大量审美意象的创构,苏童在完成叙事目的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美学追求寓寄于意象之中.  相似文献   

19.
从老舍的《月牙儿》的主题指向和文本中明显流露出的作者有意而为之的情节安排来看,《月牙儿》既体现了作家初恋情结对文本创作的影响,也体现了作家一贯坚持的关注底层市民生活的创作原则,而这两者即作家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恰恰是构成这篇小说的创作内因.  相似文献   

20.
激情是音乐创作的动力,同时又可以转化为音乐的表现内容。因此可以说,没有激情就没有音乐创作。首先,激情是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最佳心理状态。作曲者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就是对自已所从事的创作活动和表现对象具有一种真挚而充沛的感情。而在诸多感情中,激情又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从心理学上说,激情是一种强烈、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它具有迅猛、激烈、难以抑制的特点。处于激情中的人,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调动起自己身心的巨大潜力,把全部感情、注意和能力高度集中于某一创造对象上,有力地激发人的创造想象和灵感。因此,在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其中包括音乐创作)中出现的激情,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心理状态,它能够创造出在平静的情绪状态下所不可能创造出的成果。通过作曲者的自述与别人的观察记述,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处于激情状态的许多事例。据在贝多芬晚年时常和他在一起的辛德勒回忆说:当贝多芬在创作《庄严弥撒》时,他像个充满了狂喜的人。而肖邦在创作bA大调波兰舞曲(作品53号)时,由于处于高度的激情状态中,竟使他仿佛真的听到了波兰先辈们的脚步声,眼前出现了他们全副武装地越走越近的幻影,竟吓得他逃离了自己的创作室。柴科夫斯基在构思他的第六交响曲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