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无情的时间模糊了人类的记忆,即使那些改变了世界面目的伟大的历史事件和卓越的历史人物也难免不被淡忘,但是史家却可以通过他们透穿时空的犀利目光和生花妙笔再现为岁月沧桑淹没的“无价的过去”……看吧,有一个古人就正在向我走来,开始还只是个轮廓,因为他来自历史;不过他正在抖落时间的尘埃,因此就变得越来越清晰了。但见他步态稳健,面容清癯,神情严肃,尤其那鹰隼一样的目光,给人以强烈印象,由于离得愈来愈近,我甚至看到了他的内心,那是一颗多么高尚的心灵呀!忧国忧民,博大精深;甚至了解了他的性格,那是敏感的诗哲和艺…  相似文献   

2.
这本书的作者高歌,目前是耶鲁大学三年级学生,一个由中国赴美的女孩。跟着留学的父母从北京到美国时,她11岁,在这里读了小学、中学,现在又上了美国的名牌大学。从富有灵气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觉到,高歌是一个充满朝气和热情的优秀学生。她勤奋上进,求知欲强,喜欢思考,敢于行动,多才多艺。可是,据她母亲附于书后的文章说,高歌在国内上学时,却调皮捣蛋,是个叫人头疼的孩子。平时上蹿下跳、惹是生非不说,在爸爸妈妈眼皮底下居然不带课本作业本上学,自己悄悄地“罢了课!”老师说她“没救”了,是个典型的“问题孩子”。没想到…  相似文献   

3.
走进管理的新境界──《迎接大未来──管理的变革与创新》读后赵德志如果你是一位经营者,或管理者,当你走进新华书店,看到一本书的封面上印有如下内容标题:“管理变革──企业永恒的主题”、“人本管理──管理的新境界”、“文化整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文化”...  相似文献   

4.
世界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曾经说过:作为有机体,人类可说是很平淡的物种。在力气上,人比不上和他同样大小的大多数动物;比起猫来,人的走路是很笨拙的,人也跑不过狗,跑不过鹿;在看、听、嗅这些感觉能力方面,人比好些动物都更低劣,人可能是处于正常姿势和正常活动的情况下,却可能出现腰酸背痛的惟一动物,人类之所以成为地球上的统治者,仅仅因为受惠于一种更重要的器官——一人的头脑。其实高等动物哪个没有头脑?不过有头脑这个器官是一回事,头脑里装着什么东西是另一回事。之所以说人的头脑是独特的,是因为它经历过几千年文明…  相似文献   

5.
近读《十个共产党员》,深感穆青同志是满怀真情,流着眼泪写的。尽管书中的多数篇章发表时曾拜读过,但今天读起来仍感到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先进人物的社会职业和先进事迹虽然千差万别,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只要写出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就能拨动读者的心弦,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文章总是以情动人的。所以,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纬成”。要写出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记者首先要有真情实感,即从先进人物的事迹中受到感动。记者若无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6.
A一本比砖头还厚、洋洋70万言的《心灵原稿》摆在我案前,它像一个巨大的惊叹号,时时催我奋进,激我思考。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河北日报总编室副主任、杂文政论作家储瑞耕的一本从1959年到1994年的日记选。储瑞耕自13岁上初中时,就与日记交上朋友,且一写就是35年,坚持做到了:日有所记,从不间断。于是,这700万字的日记《心灵原稿》仅是其中1/10),对作者,是心灵的原稿,是足迹的记录,而对后人,对读者,则是一部杂文家、政论家的奋斗史。我作为储瑞耕的一个朋友和读者,试图在这篇随想中,寻觅日记与成才之间的必然联系,探…  相似文献   

7.
……华沙的冬天萧瑟寒冷,勃兰特垂着头,步履沉重缓慢,到了平台,他停住了,双眼凝视着朴实无华的纪念碑,那高耸的碑体,分明是高垒着的六百万具尸体。勃兰特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震荡,一种深深的罪恶感和负疚感袭来,他突然双膝跪倒在寒冬坚硬冰冷的大理石上。双手痉挛地揪着衣襟,默默地祈祷,刚毅的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仿佛在接受上帝的审判。所有在场的人惊呆了。作为反法西斯的老战士,他本不必这样做,但是他“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有这样做的人下跪了”。广场一片寂静,勃兰特的随从施密特、格拉斯等被西方人称为冷面铁汉的人也…  相似文献   

8.
《书籍传播与社会发展》读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日翻阅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传播与社会发展>(以下称<书籍>),感到该书颇值得编辑们一读.前几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过译著<编辑人的世界>,被我国许多出版社作为编辑的必备参考书.原因是此书被誉为"美国四十年来最权威的编辑业务教科书".笔者认为<书籍>并不比<编辑人的世界>逊色.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文题“献给祖国的歌”,原是著名诗人罗洛一首充满深情吟献给祖国的诗篇题名,然而这也是笔者读毕煌煌四大卷三百余万言的《罗洛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版)之后的深切感受。 五十余年坚持写诗的罗洛,不只是蜚声文坛的诗人,还是著名的诗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他还  相似文献   

11.
真挚的爱心──《世界华文儿童文学》读后韦韧尽管在文学殿堂里,儿童文学常被某些人视为“小儿科”,其地位似乎低人一等,而不登大雅之堂,实际上其地位和作用却不可低估。谁能否认,每个人都毫无例外地要从童年走向少年,又从少年走向成年。回首往事,哪一个人没有值得...  相似文献   

12.
《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赵林著,东方出版社,2006.11自从魏源的《海国图志》以来,中国人的世界视野已经有了极大的扩展,不再认为除了中华古国之外其余皆是一派有待开化的蛮夷之地,而是有一个与过去印象中的夷狄完全不同的西方矗立在我们面前;然而,我们看待这个西方文化的视角却仍然几乎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即以中国文化为核心向周边辐射开来,平面地、静止地处理“中西”之间的关系。直到今天,当许多人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而惊呼“西方中心论”和“西  相似文献   

13.
那场使千百万中国人生灵涂炭、家破人亡的日本侵华战争是一段并不久远的历史。但是,对这个史实讳莫如深的却大有人在,甚而至于为侵略战犯“招魂”,给侵略战争冠以“圣战”,并叫嚣“否定”侵略杀戮行为的事情屡屡发生。相形之下,《东史郎日记》的公之于世是对真相的一次再澄清,对违逆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的一记强劲的驳击。如果说,作为日本鬼子兵的东史郎,坦率地记录下自己那段侵华罪行的经历,这也许是出于自然的一种“真”的做法;那么,作为年近九秩老人的东史郎,无忌地公开这个特别让某些人讳言的历史,则完全是他出于良知的一种…  相似文献   

14.
学友洪大西送我一本装帧精美的书:《辽宁省反腐倡廉成果写真》(以下简称《写真》)。读之,不禁恩绪万千。离开辽宁近四十年了、乡音未改,乡情愈浓。凡是来自辽宁的消息,都像是母亲伸出的手指,拨动我寂寞的心弦。谭彦、姜云胜的事迹在中央电视台一播出,我就兴奋地告诉我周围的人:“看!那是我们辽宁的。”而当昌图的硕鼠桂秉权被曝光时,我则不由地愤怒了。家乡是我的外套。好的人和事,是戴在我胸前的红花;反之,则如同往我的身上泼了一桶污水,令人难堪。远方的游子,谁不希望自己的家乡好──政府廉洁、官员自律、民心顺畅、莺歌…  相似文献   

15.
最近,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冯玉忠教授文集第二卷《市场体制与文化》,真实全面地再现了这位学者、理论家四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心路历程和思想轨迹。冯玉忠教授是一位“实践型”的理论家,他的理论观点,多因为反映普通百姓的意愿心声,直接从社会生活实践中获得理论资源而被广泛称道。翻开文集,你会时时觉得一股股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浓烈的情感扑面而来;细读文章,你会处处感到一种由社会生活实践激发的理论思考所具有的锋芒与力量。早在50年代,他就从农民对指令性种植计划的本能的抵制中,接受了一次价值规律的启…  相似文献   

16.
在1997年6月27日召开的电视剧《蝴蝶兰》研讨会上,广院电视学院院长任金州同志做开场白时介绍了该剧播出时的社会反响,上海播出时收视率高达36%,居各类节目之首,丁关根同志在一次会上讲到提高节目质量时曾经以该剧为例,充分肯定了该剧。在研讨会上专家们集中的话题是这部剧的创新意义。根据专家发言该剧的创新首先表现在创作模式上。编剧程著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导演刘书亮是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副教授。大陆创作的言情电视剧在中国已经风行了六七年,但是主要由学者创作的这类电视剧《蝴蝶兰》还是第一部。田…  相似文献   

17.
18.
暖冬日晦,细雨敲窗,独处斗室。面对一本书,阅读一种人中。这种人生不事夸饰,没有动人耳目的异样华彩,它纯朴而厚实,放逐了喧哗和浮躁,不会涂沫浅薄的抒情,也不曾赘加浮泛的议论。真实的人生影像只幻结成两幅画面:老人细数年轮执著的手势,和娓娓叙说时平和的眼神。叙述如水,传递着人生的本色、生命的况味、牛存的别样智慧。这,就是骆样发先生的《碌碌人生旅》。骆先牛在前言中自谦为“消闲”之作。其实,作为一部世事实录和心灵史,作为一种个体生命存在的物化和承载,它的意义当然不止于消闲,而是一部“有为之作”。其意义之一…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农业发展世纪战略的思考──关广富《现代农业发展方略》读后夏振坤马克思主义学说以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它没有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关于社会主义农村、农民与农业问题的理论。在“以农为本”的东方大国建方社会主义政权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首先...  相似文献   

20.
活跃于本世纪初中国诗坛上的湖畔诗人们,是一群“专心致志做情诗”(朱自清语)的年轻人,作为一个曾为中国早期新诗作出过独特贡献的诗派,理应受到人们的关注。但长期以来,学界对它的研究则相当薄弱。贺圣漠先生的新著《伦湖畔诗社》(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为我们了解这个诗派和诗人群体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质疑,可以说是学术研究的起点。没有怀疑精神与质疑的勇气,就不可能产生新颖深刻的学术思想和观点,高质量的学术著作也就无从谈起。贺著的可贵2处,在于它摈弃了那种“捧煞”的恶油风气,而是以一种独立的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